江倩
小兒腸息肉好發(fā)于10歲以下兒童,多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且多為單發(fā)。如不及時治療會因為長期慢性出血而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電子腸鏡下切除小兒腸息肉,簡便易行,安全可靠。2005年我院引進日本產(chǎn)奧林巴斯電子腸鏡,開展了在電子結腸鏡下行腸息肉高頻電凝切除術,現(xiàn)將護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電子腸鏡確診為腸息肉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6~10歲,均為住院患兒。全部以便血為首發(fā)癥狀,且反復發(fā)作,其次為腹痛,腹瀉,大便帶黏液或便秘。
1.2 方法 使用奧林巴斯電子結腸鏡,先做全結腸檢查,確定息肉的部位,大小,性質。內經(jīng)直視下用圈套器套住息肉頭部慢慢往前送至息肉蒂部收緊,邊凝邊切直至息肉脫落。
共摘除息肉65顆,成功率100%,無發(fā)生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摘除后的息肉做病理切片檢查,病理報告60例為幼年息肉,2例為潴留性息肉。6個月后24例患者回醫(yī)院復查,回復良好,無新息肉生長。18例患者電話咨詢,術后無便血、腹痛等,沒有回院復查。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向患兒及家屬解釋腸鏡下摘除腸息肉的優(yōu)點,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取得家長及患兒的信任,主動配合。
3.1.2 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有無腹痛,腹脹及便血,注意便血的量,顏色。排便時大便與血的分布情況,查看腸鏡檢查報告,了解息肉所在位置及大小,有無蒂。
3.1.3 腸道準備 息肉電凝切除術對腸道清潔度要求嚴格,準備不當常會干擾視野,引發(fā)并發(fā)癥,甚至會因為惰性氣體而導致爆炸的危險,所以臨床選用飲食控制,瀉劑,清潔灌腸和口服清潔洗腸液法做腸道準備[1]。手術前1d進食半流食,術前晚給予番瀉葉焗服達到輕瀉,手術當天禁食,晨起給予33%硫酸鎂15~25ml口服,30min后口服5%葡萄糖500~1000ml徹底清潔腸道,排除大便為水樣,方可進行手術治療。高頻電凝電切除術禁用甘露醇灌腸,以免發(fā)生爆炸以外[2]。
3.1.4 術前用藥 術前根據(jù)遺囑使用抗生素。
3.1.5 做好搶救準備 備好氧氣,心電監(jiān)護機,呼吸機,吸痰器,搶救藥物等。
3.2 術中護理 建立靜脈通路,除觀察心電監(jiān)護機監(jiān)測患兒的血氧、心率、血壓、呼吸參數(shù)是否正常外還應注意觀察面色,呼吸,肢溫的變化等情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放止嘔吐物誤吸而引起窒息。在電切過程中要嚴格按術者指導進行操作,根據(jù)息肉的大小及息肉的大小及息肉蒂的粗細或息肉基底的直徑設定電切、電凝指數(shù)、電流功率、時間。然后送入圈套器,套住息肉頭部再慢慢送至距息肉根部約0.3cm處,慢慢收縮圈套絲,通電進行切割,切除后遺留的瘢痕組織為發(fā)白的組織。注意觀察有無殘留息肉及有無腸黏膜損傷出血,注意觀察息肉摘除后切除的創(chuàng)面有無出血,如有出血可進行電凝止血,并觀察30~60s或如無出血退鏡。把息肉送病理檢查。
3.3 術后護理
3.3.1 體位 患兒取平臥側頭位,吸氧,制動6h,臥床休息24h,保持安靜。術后休息15d,禁止劇烈運動。
3.3.2 飲食 術后禁食,第2天給予流食1d,半流食3d,之后可普食,禁食粗纖維,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防干硬糞便摩擦創(chuàng)面或致焦痂脫落,導致大出血。
3.3.3 病情觀察 術后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要注意患兒面色,有無腹痛性質,觀察大便顏色。
3.3.4 術后用藥 根據(jù)醫(yī)囑靜脈補液,抗炎,止血等對癥治療,已達到消炎止血的目的。
3.4 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在患兒出院前,幫助患兒及家屬了解有關腸息肉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講明合理飲食的重要性,要保持大便通暢2周,避免多纖維素飲食,有便秘的患兒需使用緩瀉劑。一旦出現(xiàn)腹痛,便血多時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強調術后定期復查的重要性,3~6個月來院復診[3]。
1 朱建新.消化內鏡護士手冊 [M].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98:192.
2 郝兵,丁艷波,王久英.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除術治療腸息肉的護理 [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2,23(1):58-59.
3 許國銘.現(xiàn)代消化病學 [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199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