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序華
(懷化學院中文系,湖南懷化418008)
《辭源》“恨恨”條:“抱恨不已。《文選·陸士衡謝平原內史表》:‘莫大之釁,日經(jīng)圣聽;肝血之誠,終不一聞。所以臨難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1](P1118)今查《漢語大詞典》》“恨恨”條,也只有“抱恨不已”這一個義項。因此,高中語文第三冊《孔雀東南飛》課文注釋云:“ [恨恨那可論]:心里的憤恨哪里說得盡呢?恨恨,憤恨到了極點?!盵2](P34)
筆者以為,《辭源》此條有兩個失誤:一是釋義欠明確且義項未全,因為“抱恨”有“含恨”和“抱憾”二義;本有四個義項,卻缺少了三項。二是所引兩個例句中的“恨恨”與所釋義“抱恨不已”不相符。
先看《辭源》引例“所以臨難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因為陸機文意所指牽涉到皇帝,說“莫大的罪過,天天傳到皇上的耳朵;而我赤誠的心意,終究一次也沒讓皇上聽到”。一方面,皇上沒聽到,是因自己“不敢上訴所天(皇上)”[3](P1698)造成的,“恨”誰?另一方面,陸氏前已歷殺身禍,這次豈敢再表示對皇上的“怨恨”之意?況且陸氏在前文已特別說明了“施重山岳,義足灰滅” (即君王的恩惠比山還重,即使自己身死灰滅也不足以報答恩義)的誠心?所以,這個“恨恨”理解為“憤恨”與文意不合,而應解作“ (感到)深深的遺憾”為宜。
關于“恨恨”一詞,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云:“恨恨,即?!对肪砦濉段倪x·李陵詩》:恨恨不能辭’桂馥按?!盵4](P791)桂馥覺得這個“恨恨”不是“憤恨”之意,只是他解作“”卻未必確切。今查李善注《文選·李陵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恨恨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卑頃r李陵送別蘇武,用“恨恨”來形容“不得辭”的心情,從語境來判斷,“恨恨”自然應是“眷戀難舍”之意。
再看,“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二句為抒情性議論,是作者對焦仲卿、劉蘭芝二人訣別情景的評論和感慨。既然是“生人作死別”,從生活現(xiàn)實情況來看,這對恩愛夫妻在已毅然約定“黃泉下相見”的訣別時刻,應該是無限眷戀,難以割舍,而不是憤恨。
下面從作者思想以及支配焦、劉二人言行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環(huán)境,來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作者沒有且不可能寫焦劉二人憤恨的言行。從全詩來看,作者只突出地描寫焦仲卿、劉蘭芝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堅貞,不僅沒有寫他們在焦母、蘭芝兄的逼迫下的大膽反抗舉止,就是連他們“憤恨”的心理和言辭也沒有涉及。相反,詩中卻寫了焦仲卿對母命、劉蘭芝對兄長之意的一再順從。由此看來,這種情況反映了作者在孝悌觀念上的復雜矛盾心理:一方面表示對封建家長摧殘子女愛情婚姻的不滿,另一方面,又以為父母之命不可違,而長兄當父,自然也不可違。作者寫焦仲卿、劉蘭芝對母親和兄長的順從,如焦仲卿的“長跪告”、“默無聲”直至臨死前的“拜阿母”、“再拜還”、牽掛母親孤單并祝母親健康長壽的言行,實際上是把他二人的這種“孝悌”行為當作一種美德來歌頌的,認為這是他筆下的主人公的完美形象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這就說明,作者無法掙脫“孝悌”觀念的羈絆,反映了作者思想觀念的時代局限性。《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薄墩撜Z·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蔽覀冎?漢代是儒學興盛的時代。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卷八“嫁娶”條:“女者,如也,從如人也。在家從父母,既嫁從夫,夫沒從子也。傳曰:‘婦人有三從之義也?!眲⑻m芝的母親,十分同情愛護劉蘭芝,見女兒被遣還家則“大悲摧”,尊重支持劉蘭芝不改嫁的意愿,謝絕來求婚的媒人,但是,在兄長逼迫劉蘭芝改嫁太守兒子的時候,劉母卻沒有出面替劉蘭芝說一句情,這不正是“三從之義”在作怪嗎?由此可見,作者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不可能寫焦、劉二人憤恨的言行。
其次,摧殘二人愛情的不是來自外界社會,不是來自敵對勢力,而是來自家庭,來自親人,并且來自有恩情于己的尊長。從人之常情來看,我們不能說焦母不愛兒子焦仲卿,劉兄沒有疼愛過自己的妹妹劉蘭芝,母子之情、兄妹之誼應該還是有的,因此,在封建禮教思想的支配下,雖然面對愛情的扼殺,人生幸福的破滅,但面對尊長,難免心念親情和尊卑倫理,焦、劉二人不僅不能“憤恨”,而且也憤恨不起來。二人在愛情遭受摧殘的時候,表現(xiàn)得十分冷靜,把悲痛和絕望留給自己,藏在心底,直到自殺前也只是“漸見愁煎迫”,有“愁”而不“恨”,就是很好的證明。由此看來,這個“恨恨”決不是“憤恨不已”之意。
下面舉例說明“恨恨”的四種用法和意義。
1.“恨恨”多用來形容離別之情,有“眷戀不已”之意。
“恨恨”一詞,先秦所無。凡是用來形容離別情景,“恨恨”都是“眷戀不已”、“無限留戀”之意。例如:
(1)《搜神記·營陵人》:
漢北海營陵有道人,能令人與已死人相見。其同郡人,婦死已數(shù)年,聞而往見之曰:“愿令我一見亡婦,死不恨矣?!钡廊嗽?“卿可往見之。若聞鼓聲,即出勿留?!蹦苏Z其相見之術。俄而得見之。於是與婦言語,悲喜恩情如生。良久,聞鼓聲,恨恨不能得住。[5](P25)
按:其人與亡婦之魂相見,“聞鼓聲”不得已就要離去,“恨恨不能得住”,即“眷戀不已”之意。
(2)《傳奇·裴航》:
唐長慶中秀才裴航,遇一嬌艷女子,“愿納厚禮而娶之”,嫗曰:“……昨有神仙,遺靈丹一刀圭,但須玉杵臼搗之百日,方可就吞,當?shù)煤筇於?。君約取此女者,得玉杵臼,吾當與之也。”航拜謝曰:“愿以百日為期,必攜杵臼而至,更無他許人?!眿炘?“然?!焙胶藓薅?。
按:裴航在求仙嫗之女為婚得到應允的情況下去尋找“玉杵臼”,“拜謝”后“恨恨而去”。這個“恨恨”,自然不能是“憤恨”,應是“戀戀不舍”的意思。
(3)《廣異記·李元平》:
李元平大歷年間在東陽讀書與鬼相戀?!霸阶砸暼缙溲?益信,因留之宿。久之,情契既洽,歡愜亦甚。欲曙,忽謂元平曰:‘托生時至,不得久留,意甚恨恨。’言訖悲涕?!?/p>
按:熱戀中的女鬼因投胎的時刻到了,只得向戀人告別,說自己“意甚恨恨”,即“心中十分眷戀”。
(4)《廣異記·閻陟》:
閻陟“嘗晝寢,忽夢見一女子,年十五六,容色妍麗,來與己會。如是者數(shù)月,寢輒夢之。后一日,夢女來別,音容凄斷,曰:“己是前長史女,死殯在城東南角。明公不以幽滯卑微,用薦枕席。我兄明日來迎己喪,終天永別,豈不恨恨?今有錢百千相贈,以伸允眷?!?/p>
按:女鬼永別熱戀中的情郎閻陟,深情地說:“終天永別,豈不恨恨?”即“永遠的別離,怎能不無比眷戀?”如理解為“憤恨”之意,則與語境不合。
(5)《廣異記·邊洞玄》:
唐開元末女道士邊洞玄,學道服餌四十年。羽化成仙,“謂弟子曰:‘上清見召,不久當往。顧念汝等,能不恨恨?’……須臾門開,洞玄乃乘紫云,竦身空中立,去地百余尺,與諸弟子及法侶等辭訣?!?/p>
按:女道人邊洞玄得仙羽化之際,與弟子道別離之情,“能不恨恨?”即“怎能不眷戀難舍?”
由此可見,“恨恨”凡形容離別之情,都是“眷戀不已”之意,所以,“恨恨那可論?”應理解為“那無限眷戀之情哪里說得完呢?”
2.“恨恨”一詞,常表示“ (深深的)遺憾”之意,例如:
(1)《全三國文·卷三·魏三》:
操曰: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
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按:這是曹操給楊修父親的信,解釋殺楊修的原因?!邦欘H恨恨”是“只是很覺得遺憾”的意思。
(2)《南齊書·卷二十一》:
柏年強立,善言事,以應對為宋明帝所知。既被誅,巴西太守柳弘稱啟太祖,敕答曰:‘柏年幸可不爾,為之恨恨!’”
按:“幸可”即“本可”,“柏年幸可不爾,為之恨恨!”意思是“柏年本來可以不被殺的,真替他深感遺憾!”
(3)《華陽國志·卷七》:
征西大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不和。亮既恃延勇猛,又惜儀籌畫,不能偏有所廢,常恨恨之,為作《甘戚論》,二子不感。延常舉刃擬儀,儀涕淚交流。惟護軍費和解中間,終亮之世,盡其器用?!?/p>
按:“常恨恨之”,即諸葛亮“常對此事深感遺憾”。
(4)《太平廣記·卷一四八·定數(shù)三》:
杜暹幼時,曾自蒲津濟河,河流湍急。時入舟者眾,舟人已解纜。岸上有一老人,呼杜秀才可暫下,其言極苦。暹不得已往見,與語久之。船人待暹不至,棄袱于岸便發(fā)。暹與老人交言未盡,顧視船去,意甚恨恨。是日風急浪粗,忽見水中有數(shù)十手攀船沒,徒侶皆死,唯暹獲存。老人謂暹曰:“子卿業(yè)貴極,故來相救?!毖越K不見。暹后累遷至公卿。
按:杜暹因與老人說話而致船去誤了行程,“意甚恨恨”即“心中抱憾不已”。
3.“恨恨”一詞,還常用來形容“郁悶”、“悶悶不樂”的心情。例如:
(1)《廣異記》:“河南尹李齊物,天寶中左遷竟陵太守。城南樓有白煙,刺史不改即死,士人以為常占。齊物被黜,意甚恨恨,樓中忽出白煙,乃發(fā)怒云:‘吾不畏死,神如余何 !’”
按:李齊物因被貶官而“意甚恨恨”,即“心中十分郁悶”。
(2)《藝文類聚·卷二十三·人部七》:“魏王誡子書曰:‘自汝行之後,恨恨不樂,何者,我實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p>
按:魏王說自己年老兒子皆不在跟前而“恨恨不樂”,即“悶悶不樂”。
(3)《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六》:“《王祥別傳》曰:‘晉受禪。時廊廟之士。莫不歡容,而祥色不加怡。時人為之語曰:“王公恨恨,有送故之情也?!薄?/p>
按:此“恨恨”與“歡容”相對,與“色不加怡”呼應,即“不高興”之意。
4.形容憤恨的心情,“怨恨不已”之間意,例如:
(1)《聊齋志異·卷一·董生》:
(女)仆地而死。燭之,狐也。猶恐其活,遽呼家人,剝其革而懸焉。王病甚,見狐來曰:“我訴諸法曹。法曹謂董君見色而動,死當其罪;但咎我不當惑人,追金丹去,復令還生。皮囊何在?”曰:“家人不知,已脫之矣?!焙鼞K然曰:“余殺人多矣。今死已晚,然忍哉君乎!”恨恨而去。王病幾危,半年乃瘥。[6](P22)
按:狐女面對舊日情人剝己之皮的殘忍,“恨恨而去”,即“憤憤地走了”。
(2)《聊齋志異·卷十四·劉姓》:
時有同邑李翠石作典商于沂,劉持狀入城,適與之遇。以同鄉(xiāng)故相熟,問:“作何干?”劉以告,李笑曰:“子聲望眾所共知;我素識苗甚平善,何敢占騙?將毋反言之也!”乃碎其詞紙,曳入肆,將與調停。劉恨恨不已,竊肆中筆,復造狀藏懷中,期以必告。[6](P23)
按:劉姓因苗家小兒摘其桃而怒訟之,李翠石調停不聽,猶“恨恨不已”,即“憤恨不已”,狀其兇暴性格。
(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槐西雜志三》:
一日,老儒往會葬,約明日返。諸兒因累幾為臺,涂朱墨演劇。老儒突返,各撻之流血,恨恨復去。眾以為諸兒大者十一二,小者七八歲耳,皆怪師太嚴。次日,老儒返,云昨實未歸。乃知狐報怨也。[7](P222)
按:狐貍化作塾師報復,打得小孩流血,才“恨恨復去”,即“憤憤地又走了”之意。
(4)《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二》:
女子驚起欲遁,業(yè)有數(shù)女排闥入,掊擊立斃。守墓者惑溺已久,痛惜恚忿,反斥此女無良,奪其所愛。此女反覆自陳,終不見省,且拔刃躍起,欲為彼女報冤。此女乃痛哭越墻去。守墓者后為人言之,猶恨恨也。[7](P299)
按:守墓人為假冒的妖狐 (“女子”)所惑,妖狐被殺死之后,他對除害的女子 (報恩的狐精)“猶恨恨”,即“怨恨不已”。
[1]辭源 [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三冊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蕭統(tǒng).文選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宗福邦等.故訓匯纂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晉干寶.搜神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蒲松林.聊齋志異 [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81.
[7]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