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維
(寧波大學 外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認知視角下的動物隱喻
宋雙維
(寧波大學 外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當代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深深地扎根于人類的認知結構,已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更多地涉及了人類的思維層面。隱喻并不僅僅屬于詩歌語言、比喻性語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維和普通語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隱喻是不可取代的;通過隱喻,我們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無法起這樣的作用”。[1]王文斌指出,隱喻不單單是語言的一種美化手段,而是人類借助語言而普遍使用的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是一種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2]
Lakoff和Johnson指出人類借助一個概念領域結構去理解另一個不同的概念領域,這就是隱喻過程。[3]隱喻不僅僅指的是語言形式(metaphoric expression),而且指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方式——概念隱喻(metaphoric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4]隱喻的形成,是指發(fā)生在兩個不同認知域(conceptual domain)或概念域(cognitive domain)之間的映射(mapping)關系,即從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一種投射。在隱喻結構中,兩種通常看來毫無聯(lián)系的事物之所以能被人類相提并論,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域對它們產生了相似的聯(lián)想,從而用這種聯(lián)想意義來解釋和表達人類對客觀現實的真實感受和感情。本文以十二種動物為例,以認知的視角,來研究英漢兩者語言中存在的動物隱喻意義的三類關系,即隱喻基本一致、隱喻沖突、隱喻空缺,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英漢兩種語言的隱喻意義。
趙艷芳指出,隱喻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產物,是認識事物的需要?!叭说拇竽X不是無限容量的數據庫,而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其創(chuàng)造力就在于他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語言形式認知和命名信得事物,這種能力不是靠學習得來的,而是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結果”。[5]
一般來講,作為隱喻結構始源域的事物是接近人類的生活并被人類所熟識的,或有形,或具體,它來源于人類與世界的相互作用,構成了隱喻認知存在的基礎;而作為目標域的事物通常是人類不熟悉的,或無形,或抽象。當兩域發(fā)生作用時,我們通常以具體喻抽象,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來實現隱喻過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在生產生活中,人類對動物的特征、習性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并基于人類與動物的習性的相似性,通過“動物喻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形象豐富且意義深刻的隱喻,實現了兩個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投射關系。
“隱喻是一種心理映射,是人們將對此事物的認識映射到彼事物上,形成了始源域向目標域的跨越。需要指出的是,隱喻的心理映射可能牽涉到此事物喻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聯(lián)系,也可能牽涉到此事物與彼事物的內在特性的關聯(lián),也可能牽涉到兩者兼而有之的關系”。[6]動物隱喻的存在,正是出于人類交際與認知方面的雙重需求。英漢兩種文化的相通性和動物本身所表現的相同屬性,這對于人們在創(chuàng)造動物隱喻的時候定有相似之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英漢兩種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兩種語言分屬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又有不同的宗教、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生活經歷必然存在差異。以上種種也導致在認知方式上的異同,使得動物隱喻呈現出三類關系,即隱喻基本一致、隱喻沖突和隱喻空缺。
(一)隱喻基本一致
正是因為各種語言之間的共性,才使同語言間的交流成為可能。英漢兩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人類認知心理的趨同性,他們對于某些動物形象往往會出現相互一致的認知或產生彼此相似的聯(lián)想。隱喻基本一致表現為是指兩種語言的隱喻在動物選擇和表達意義上相應一致,在兩個民族均能引起相同或相近的隱喻意義。如:
鼠(mouse/rat)喻微不足道。
鼠因其體型微小,常出沒于不潔之地,形跡鬼祟,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微不足道、行為不端之人。英語有a weak little mouse of a man(懦弱無能的人),what a rat!(你這卑鄙小人!)漢語有“鼠輩”、“鼠目寸光”、“賊眉鼠眼”。
蛇(snake)喻狡猾。
英漢語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說法,是因其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全身伏在地上,蜿蜒曲折地前行。蛇能分泌毒液,并且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lián)想意義,因此英語中有 a snake in the grass,喻陰險之人,漢語有“蛇蝎心腸”。
猴(monkey)喻調皮。
英語有You cheeky little monkey!(你這個小搗蛋鬼!),漢語用猴精來表示機靈頑皮的人。又如英語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漢語有“把某人當猴?!边@一說法。
雞(cock/chicken)喻微小。
雞這一動物體型矮小,容易受驚。英語有用chicken喻膽小之人,如You chicken!(你這個膽小鬼!),漢語有“小肚雞腸”,“雞飛狗跳”。
豬(pig)喻懶惰。
豬在英語常喻指貪婪、懶惰、骯臟等,如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pigheaded(頑固的,愚蠢的)、漢語中豬的喻義是丑陋、又饞又懶、蠢笨、令人討厭的人,因此有“豬頭豬腦”,“豬頭”等含貶義的表達法。即便是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豬八戒也是個又丑又懶又饞又色、令人討厭的角色。
模型組CD4+CD25+T細胞和CD4+CD25+Foxp3+T細胞比例均較正常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經益氣固本膠囊治療后,CD4+CD25+Foxp3+T細胞比例明顯升高,高劑量組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組無明顯差異,但有升高趨勢。
(二)隱喻沖突
德國語言學家W.von Humboldt提出了“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的名言。他認為語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語言隨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又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7]隱喻沖突表現為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對同一動物產生不同的隱喻意義,或者同一隱喻意義通過不同的動物喻體來表示。
1.同種動物,不同意義
龍(dragon)在傳統(tǒng)的西方,是一種形似蜥蜴,滿嘴噴火,長著翅膀,身上有鱗的怪獸,為邪惡的象征。英語“兇狠的人,嚴厲警惕的看護人”就常用dragon這一生動具體的動物形象,如old dragon喻指“母夜叉,老惡婦”。
中國神話中的龍是造福萬物的神物。封建皇朝將龍作為傳統(tǒng)的皇權象征。小孩子出生時,人們慣用“虎頭虎腦”形容孩子的健壯。家長給孩子起名字時青睞“龍”字,如“成龍”,“望龍”等等,用以寄托希望。漢語中,“龍”帶有吉利的象征含義,也就有了“望子成龍”、“臥虎藏龍”等含有美好祝愿的隱喻意義。
在西方,擁有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這一榮譽頭銜的動物是狗(dog)。狗被認為是忠實可靠的朋友,是人們最喜歡的寵物之一。出于人們對狗的喜愛與保護,dog在英語中的隱喻意義多為褒義。如old dog(指人資歷深),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be top dog(擔任最高職位),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時),a jolly dog(快活的家伙)等。在以前,國人出于看家的考慮而養(yǎng)狗。既然只是用來看家的,其地位卑微。出于人類對狗的厭惡、鄙視、輕蔑的心理,其隱喻意義多為貶義,如 “落水狗”、“狗膽包天”、“狗頭軍師”,“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后來人們逐漸發(fā)現狗的可愛、忠誠,才開始喜歡上狗并將其當寵物??梢姡J知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漸變過程。
2.同種意義,不同動物
“虎(tiger)”被認為是百獸之王,它健壯有力、威武兇猛,許多詞語都與虎連在一起,如“生龍活虎”、“如虎添翼”等。在西方,虎的百獸之王的地位與其勇敢兇猛和威嚴的象征意義被獅子(lion)所取代,如常見的“攔路虎”在英語中表示為a lion in the way。英國人用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國;12世紀后期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由于驍勇過人而被稱為the lion -h(huán)earted(獅心查理)。這一點也體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如雪萊的詩“快像獅子般從夢中醒來”rise like lions after slumber。[8]此外,西方多l(xiāng)ion用于喻指“名人、名流之士”,如:a literary lion (文學界的名人)。英語中含有l(wèi)ion的成語短語葉不少,有as bold as a lion (勇猛如獅),majestic as a lion(雄偉如獅)。
另外,比如說“膽小”,我們立即會想到漢語的“膽小如鼠”,中國人用鼠來形容膽子小,而英語卻用rabbit,chicken來類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chicken - hearted。又如 “雞皮疙瘩(goose flesh/bumps)”、“甕中捉鱉(a rat in a hole)”、“落湯雞(a drowned rat)”、“牛飲(drink like a fish)”、“過著牛馬般的生活(lead a dog's life)”、“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亞洲四小龍(four tigers of Asia)”等都借用不同的動物喻體表達了相同或相近的隱喻意義。
3.隱喻空缺
文化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語言呈現多樣性。隱喻空缺表現為同一種動物,它在一種語言中有著豐富的隱喻意義,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缺乏相應的隱喻意義,即隱喻意義在另一種文化中出現空缺現象。
公牛(bull)在中國只是一種平常的動物。在西方,人們John Bull喻英國或英國人,beefeater喻倫敦塔的守塔人,The Chicago Bull喻美國芝加哥?;@球隊。[9]又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這個表達只能在英語里面看到。字面意思是一頭在瓷器店里橫沖直撞的公牛。而英語的意思卻是:在一個需要人們穿著體面,舉止得體的場合突然出現了一個行為粗魯,笨手笨腳,令人討厭的家伙。另外,在英語俚語中以牛(cow)喻“婆娘”,以狗(dog)喻“丑女人”,豬(pig)為用作對“警察”的蔑稱。相應地,漢語中也有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的隱喻意義的。如“兔崽子”用來罵小孩,“馬虎”或“馬大哈”喻做事粗心大意之人,“馬屁精”喻善于阿諛奉承之人,等等。
束定芳指出,隱喻具有修辭功能,可以使我們的日常語言表達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同時又具有組織人類概念系統(tǒng)和引導人類經驗的認知功能,它還可以通過對某些事物提供新的視角,使我們對事物有新的理解與發(fā)現。[10]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現在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和賴以生存的一種手段。人類的認知過程是指人類利用已有的思維,用熟悉的概念去表示另一個概念,也就是把關于對一個領域的知識概念隱射到另一個領域上,從而不斷提高認知水平的過程。英漢兩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隱喻表達方式,是各民族生活經驗和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本文通過對其隱喻意義基本一致,隱喻沖突和隱喻空缺三種關系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隱喻在語言表達和思維結構提升中發(fā)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更深層次地了解英漢文化的異同,有效的實現跨文化交際。
[1]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11-19.
[2]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66.
[3]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7-72.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96.
[6]王文斌,林波.論隱喻中的始源之源 [J].外語研究,2003(4):9-16.
[7]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A].伍鐵平,姚小平譯.胡明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25.
[8]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86.
[9]楊元剛.說牛道馬:英漢動物詞的想意義與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3(4):13-18.
[10]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151.
責任編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