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達 丁 煜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說劍齋回回史札二則
馬明達 丁 煜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鄧之誠先生的《骨董瑣記·續(xù)記》卷之一,有一條標題為“回回財神銅像”的筆記,其內(nèi)容是:
丙寅冬,于法蘭西人亞當處,見回回財神銅像,高三寸許,深目高鼻,卷發(fā)作頭陀狀,跪一足,手持一寶瓶。座側(cè)有文曰:襄陽府竹山縣巡檢司舍人□□成化十年敬造。知是時回回財神之教盛行,且竹山尚屬襄陽,舍人猶襲宋元之稱,極可珍異[1]。
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器物,筆者注意到它已有很多年了。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不可能搞“財神”之類的雜神信仰,這個明代的“回回財神”是怎么回事呢?鄧之誠先生是淵博而嚴謹?shù)氖穼W前輩,所記是他親眼所見,自然是可信的。顯然他也感覺這是一件非常特別的東西,故有“極可珍異”的結(jié)論。
丙寅,應指民國 15年,1926年。法蘭西人亞當是何許人?暫不清楚,筆者想以后會有答案的。這尊“回回財神銅像”是明代襄陽府竹山縣 (后歸鄖陽府)巡檢司某人所造,時間在明憲宗成化十年 (1474年)。造像者自署“舍人”,鄧先生說這是“猶襲宋元之稱”。舍人原本是唐宋的官職,而宋元人多以顯貴子弟為舍人,這在元明雜劇里時有所見[2]。竹山縣,即今湖北襄樊市的竹山縣。巡檢司,是明代基層的治安機構(gòu),職能是“主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凡各府州縣關(guān)津要害之處都有設立,主事者稱巡檢、副巡檢,都是從九品的小官。有趣的是,財神像僅“高三寸許,深目高鼻,作頭陀狀,跪一足,手持一寶瓶”。體積很小,應該是為了便于攜帶和供奉。塑像的狀貌和手持的寶瓶,都是按回回的樣子和文化習尚做的,但為什么要跪一足?這是我們所不能解釋的。此外,鄧先生說,這個銅像說明“是時回回財神之教盛行”,可惜鄧先生語焉不詳,我們對明代可能存在的“回回財神之教”并不清楚,只能有待來日弄明白了。
穆斯林是否有“財神”這個說法呢?約 20年前,筆者曾在孫振玉先生的一篇文章里讀到這方面的提法,當即寫信向他請教。承蒙復示,說是見之于蘇北海先生的《伊斯蘭教傳入新疆考》一文。筆者讀了蘇文,發(fā)現(xiàn)蘇先生所引述的新疆維吾爾族的傳說中有此一說:
“沙吐克原名大倫布古拉汗,渾名大倫。年七歲時,遇黑孜爾 (財神)神。該神對他講解其他各教缺點甚詳,大倫即思另創(chuàng)一完美之宗教以清除此等缺點。于年十五歲出外打獵時,遇見一批商隊,即將貨物解包。正當他看貨時,商隊中忽有一人喊禮拜。大倫見大異,乃問此是何種宗教,嗣即信仰該教?!⒘钊嗣窀姆钜了固m教?!盵3]
蘇先生沒有注明這個傳說的出處,筆者也沒有找到可供印證的資料,在諸如《中國伊斯蘭教百科全書》一類工具書里也沒有找到相關(guān)詞條。故不能確定關(guān)于“黑孜爾 (財神)”傳說的來路,是來自阿拉伯,還是來自波斯,或是出自某個神秘主義的教派。然而,在筆者的記憶中,甘肅的某些伊斯蘭教門宦的教眾中,確有關(guān)于“黑孜爾圣人”的種種傳說,通常是說某位老人家在某個地方突然遇到黑孜爾圣人,教門上得到黑孜爾圣人的指點。此外沒有聽到過黑孜爾是“財神”的說法。筆者的宗教知識不足,希望有人給予指教。
漢族的民間信仰中有財神,流傳甚廣,說法甚多,最多見的是“趙公明”。有趣的是,包括“趙公明”在內(nèi)的各種“財神”,往往被說成是“回回”,正因為如此,在祭品上就有了特殊的講究,最重要的一條是只能奉獻牛羊肉,不能上豬肉。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三月》條有載:
“齋玄壇——十五日為玄壇神誕辰。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多塑像供奉。又謂神回族,不食豬,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案 ……《姑蘇志》云:‘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趙子龍之從兄弟。’不知何本?!盵4]
顧祿是清嘉慶、道光年間的人,生卒年不詳,可能是蘇州人?!肚寮武洝分饕浭隽颂K州的風土民情,共十二卷,每月一卷,按月分條記述蘇州民間的節(jié)令風俗。據(jù)他講,蘇州人于每年的三月十五日祭齋玄壇,實際就是祭財神。因為財神是回族,“不食豬”,只能祀以燒酒、牛肉,所以名之為“齋玄壇”。顧祿對“玄壇”二字作了些考證,以為“玄壇”就是《周禮》鄭玄注所說的“北郊之壇也”,北方尚黑,玄壇就是北壇。而顧祿案語所引《姑蘇志》云云,應即明王鏊《姑蘇志》卷二七的一段文字:“玄壇廟,在玄妙觀前。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與關(guān)圣同時,即趙云子龍之從兄弟也?!毙瘡R或者玄壇觀,在江蘇、浙江、四川等省多有所見。財神趙公明,最早見于晉朝干寶的《搜神記》卷五:“初,有妖書云: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shù) (萬)鬼下取人,莫知所在?!盵5]此后,梁陶弘景的《真誥·協(xié)昌期》也出現(xiàn)過作為“五方諸神”的趙公明。此時,趙公明只是道教的諸神之一,并不是財神。以趙公明為專職的財神,大致是元明以后的事。在元人編纂刊行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趙公明“跨黑虎,授正一玄壇元帥”,正式成為主持買賣公平并能讓人發(fā)財致富的財神。但它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天下聞名的“財神”,要歸功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在《封神演義》里,趙公明原本是一位助紂抗周的峨眉山道仙,后來被武夷山散人蕭升、曹寶所殺。周滅商后,姜子牙請求元始天尊分封因為幫助紂王而戰(zhàn)死的“忠魂烈士”,不知為什么,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tǒng)領著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神仙,從此就成了名正言順的財神爺。
然而趙公明什么時候成了回回的呢?直到現(xiàn)在還說不清楚。民間信仰的研究者們也注意到了趙公明的“民族問題”,對其可能的原因作過一些推測。干春松《神仙傳》第九章《財神趙公明》云:
“更有趣的是,近代有人認為趙公明是回人,供奉時只能用牛羊肉。這可能是源于中國和阿拉伯、波斯人的商業(yè)往來,以及民間的“回回進寶”的俗話?!盵6]
趙宏的《財神傳》也談到這個問題,并有所申論:
“明代,西亞一帶的富商常來中國貿(mào)易,當時習慣稱這些來者為“回回”,因其多信伊斯蘭教。入中國之后,穆斯林又以善于經(jīng)商聞名于世,所以傳說,趙公元帥是回族,對他的祭祀不可以用豬肉,惟以牛羊肉當之。所以,在北京、江蘇、四川等地,供奉此神時不用豬肉。財神的旁邊有個助手,其面貌和所梳的發(fā)髻不像中國人,而多數(shù)人以為他是伊斯蘭教徒?!盵7]
干、趙二位的推論都有一定道理。趙宏先生講到,財神旁邊的助手面貌發(fā)髻“不像中國人”,“多數(shù)人以為他是伊斯蘭教徒”,這是非常重要的輔助資料,值得深究??上иw文沒有舉出具體的例證,沒有提供相關(guān)的圖像。
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似乎都沒有注意到鄧之誠先生所記述的材料,以趙公明為回族的說法則主要取自《清嘉錄》。如果把目前所見的資料加以綜合考察,可以推衍出以下一些認識:
漢族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業(yè)的民族,歷來重農(nóng)輕商,甚而重農(nóng)抑商。歷史上,正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商品經(jīng)濟因素嚴重不足,影響到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轉(zhuǎn)型,廣大農(nóng)村更是如此?;鼗貏t是擅長商業(yè)的民族,他們“大分散,小集中”在分布方式及其“白帽挺棓,持貲走四市,徙物絜利”的商業(yè)活動[8],給板結(jié)化了的自然經(jīng)濟注入了一定的商品因素,起到某種調(diào)劑和補充作用。正因為社會對之有迫切需求,便使得這些因素非常活躍,財富積累很快,于是回回商人精明而殷實的形象就突顯出來,為世人矚目,“回回識寶”成為標志。對之,艷羨稱道者有,妒憤攻訐者也有,陶宗儀《輟耕錄》那個《嘲回回》里的“下火文”,就把杭州某些以貧妒富者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暴露盡凈[9]。
但是,對回回商人的積極評價是主流,是主體。從明朝的“回回財神銅像”,到以財神趙公明為回人,就是這種評價的反映,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化的結(jié)果,它的確是值得我們追尋的中外文化交流現(xiàn)象。首先,至少早在明代成化年間,漢族的民間信仰中就出現(xiàn)了對“回回財神”的崇拜,即鄧之誠先生所說的“回回財神之教”。這一崇拜是從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關(guān)于“黑孜爾”的傳說中引申來的,還是漢族自已創(chuàng)造出來的,尚難確言,還需要繼續(xù)索解。有趣的是,明代的“回回財神”,狀貌是“深目高鼻卷發(fā)”,顯然是依照回回人的樣子設計出來的,亦見它的崇拜對象就是回回。后來“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鐵鞭,一手執(zhí)翹寶,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全副戎裝”的趙公明,形象上則有了很大變化,似乎除了“黑面濃須”還有點回回影子外,其他已面目全非。顯然,從深目高鼻卷發(fā)的“回回財神”,到身跨黑虎、全副戎裝的趙公明,“財神”信仰經(jīng)歷了一個本土化進程,完成了漢化,只是還若明若暗地保留著原有的民族屬性,祭品上也有些特殊的照顧,表明這種融合是建立在某種程度的文化包容上的。無論如何,在十分龐雜的漢族民間神祇系統(tǒng)里,竟然有一位“非我族類”的“財神”,這畢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值得注意的文化現(xiàn)象。
對“回回財神”的崇拜起自何時,目前尚不清楚。如前所論,研究者們多以為趙公明為回族,與元明以來民間關(guān)于“回回識寶”的傳說和各地回回往往富甲一方的現(xiàn)實有關(guān),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到目前為止只是個推論而已,還缺乏更直接的證據(jù)。我們希望有新的資料的發(fā)現(xiàn),以徹底解開這個謎。
海瑞是回族,或至少是回回后裔,這一點經(jīng)楊志玖先生考證后,已基本上可以確定[10]。以往在海瑞族屬的研究上,側(cè)重于對他的祖籍與先輩的追尋,而對其后裔尚未涉及。其實海瑞的孫子叫海述祖,生當明清革代之際,是一位閱歷奇特的航海家。作為名宦后代的海述祖,卻熱衷于航海事業(yè),這對海瑞是回族也不無印證意義。
《明史·海瑞傳》載,海瑞沒有子嗣。據(jù)梁云龍在其撰寫的《海瑞行狀》里說,海瑞先后有過三個男孩,不幸都夭亡了。海瑞的弟弟叫海玥,海玥第二個兒子叫海中適,應過繼給海瑞。雖然海瑞生前尚未正式過繼,但已確定關(guān)系。故梁云龍在《行狀》里說:“繼者必此子也?!盵11]故,可以肯定,海瑞的兒子就是這位過繼過來的海中適。
海中適大概是個比較普通的人,沒什么事跡可言,除了從《行狀》知道他的名字外,我們找不到關(guān)于他的任何記載。他的兒子海述祖卻是一位了不起的航海家,事跡見載清初學者鈕琇所撰《海天行》一文,文載鈕琇《觚剩續(xù)編》卷三[12]。此文被清初學者張潮收入《虞初新志》卷一八,改名《海天行記》,時在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13]。《虞初新志》是小說集性質(zhì)的書,編者張潮,字山來,徽州人,以學者而兼營圖書刊印業(yè),以所編《昭代叢書》《檀幾叢書》等聞名于世?!队莩跣轮尽匪斩嗍敲髂┣宄醯奈难孕≌f,“是以當代之人選當代之文,把傳記、志怪、游記、寓言、隨筆等大多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字都是融于一爐”,而里面又收錄了許多遺民和非遺民的隱含有故國之情的文字,包括有對明清兩朝的深層思考,雖然寓于筆記小說之體,而讀來幽曲深沉、發(fā)人深省,所以《虞初新志》自問世后,很快就暢銷天下,其中所收錄的故事,如錢謙益《徐霞客傳》、吳偉業(yè)《柳敬亭傳》、吳肅公《五人記》、侯方域《馬伶?zhèn)鳌?、魏禧《大鐵椎記》等,都成了人人耳熟能詳?shù)钠?。唯獨鈕琇的《海天行記》似并未引人注意,至少海瑞的研究者們未曾提及。
《海天行記》的作者鈕琇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本傳附見《清史列傳》卷七十《黃儀傳》[14]。海天行,字玉樵,江蘇吳江人。康熙十一年拔貢出身。只做過幾任縣官,如河南項城、陜西白水、廣東高明等縣,沒有更高的職位,但官聲都很好,甚至入祀名宦祠。更重要的是鈕琇“性坦易,好游覽,所至輒錄其風土”,他的《觚?!肪投嗍腔侣挠螝v的記錄之作,故有豫觚、秦觚、吳觚、燕觚等分目。《清史列傳》稱:“琇博雅工詩文,簿書之暇,不廢筆墨。宰高明時,成《觚剩》一書,記明末國初雜事,能舉見聞異詞者折衷之,可補正史之缺。其文幽艷凄動,有唐人小說之遺。詩少作,驚才絕艷,方駕齊梁?!扁o琇結(jié)交了不少順、康之際的顯宦名士和前朝遺民,與昆山三徐(徐乾學、徐元文、徐秉義)有深交,詩文酬答之作甚多。他著作頗豐,除《觚?!芬酝?還有本人的《臨野堂文集 》和《詩集 》、《詩余 》,以及《白水縣志 》等。關(guān)于專記海述祖海天奇遇的《海天行記》一文,鈕琇在文末寫道:“康熙丙子,粵僧方麟趾親訪述祖,具得其詳。時述祖年已九十六,貌如五十歲人?!?/p>
丙子是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以此上推,海述祖當生于 1600年,即明萬歷二十八年。時間上與海瑞是接得上的?;浬谨胫菏呛卧S人,找不到一點線索,只能暫告存疑?!逗L煨小返挠浭鍪氢o琇聞自方麟趾的,其間有許多離奇怪異的事情,以至張潮(山來)說“若非有年月姓名,便如讀《太平廣記》”。其實即使是有年月姓名,我們也只能當神話來讀,因為海述祖——假定確實出自他口——所講內(nèi)容太過荒誕,根本無法令人相信。此文一起筆寫道:
“海忠介公之孫述祖,倜儻負奇氣。適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舉子業(yè),慨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斤家產(chǎn),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長二十八丈,以象宿;房以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張二十四葉,以象氣;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以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而成,自謂獨出奇制,以此乘長風破萬里浪,無難也。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焙J鲎娉霭l(fā)的時間是崇禎十五年 (1642年)二月,回到老家瓊山是同年的十二月。航行歷時一年,但經(jīng)歷卻非常詭異。原來,家人早就聽到他船覆人亡的消息,曾“設主發(fā)喪”,沒想到他竟奇跡般回來了。海述祖對家人什么也不說,只是說“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后來他移居廣州,變賣海中所獲的珍珠,買田終老。他在航海中的“奇遇”,如上所述,是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才向僧人方麟趾吐露的,此時距離他出海遇險已過了 54年。
依照方麟趾的轉(zhuǎn)述,海述祖的船出海不久就遭遇了颶風,“雪浪粘天,蛟螭之屬,騰繞左右,舵師失色”。然后船隨風飄浮,不知所止,后來才明白是到了龍宮。龍王借用海述祖的船,運載著向天庭進貢的寶物,經(jīng)過“天人河海分界”,直達天庭,完成了龍王每年的例貢。述祖隨之下龍宮、上天庭,終于感動龍王允許他乘坐一艘閩船返回人間,而其他一同出洋的 38個人“俱化為魚”。
海述祖的故事聽上去荒誕不經(jīng),不可置信,實際上不難理解。顯然,他的確是遭遇了海難,船毀人亡,只他一人僥幸被閩船救起,得以回到海南島老家。其他的經(jīng)歷都是極度危難中產(chǎn)生的幻覺,是恐懼疲憊造成的精神迷惘。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到了晚年,以 96歲的高齡,這些久久埋藏在心中的往事被人重新牽引出來時,不免會有更多虛景幻情摻和進去。筆者以為,對海述祖的“海天行”只能作如是觀。海述祖說,他只所以幸免于難,并且受到龍宮的另眼相待,還讓他擔任上天進貢的從使,原因之一是“此人命有天祿,且系忠直之裔”。就是說,他的祖父海瑞忠正剛介的名聲,就連龍宮也知曉,海述祖大難不死還是沾了爺爺?shù)墓狻?/p>
筆者以為海述祖“海天行”的故事雖虛幻不經(jīng),但事情的背景卻是可信的,海述祖其人和他有航海經(jīng)歷,是可信的。海瑞的后裔選擇航海為業(yè),雖遭遇失敗,但可證明海氏家族有航海傳統(tǒng),這對海瑞是回族多了一條輔證。從海答兒到海瑞,再到海述祖,我們對海南島海氏一門畢竟有了更完整一些的認識。海述祖最后選擇廣州為終老之地,也許還有后裔存世。
[1]鄧之誠.骨董瑣記·續(xù)記:卷 1[M].北京:中國書店,1991:281.
[2]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舍人 [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547.
[3]〗蘇北海.伊斯蘭教傳入新疆考 [A].李興華,馮今源.中國伊斯蘭史參考資料選編 [C].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1468.
[4](清)顧祿.清嘉錄:卷 3[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4.
[5](晉)干寶.搜神記 [Z].北京:中華書局,1979:64.《太平廣記 》卷 294“數(shù) ”下有“萬 ”字,據(jù)補。
[6]干春松.神仙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55.
[7]趙宏.財神傳·武財神 [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8.
[8](清)毛奇齡.西河文集·卷 116:濟寧關(guān)忠義祠記事[Z].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 26年萬有文庫《國學基本叢書》本.1335.
[9](元)陶宗儀.輟耕錄 ·卷 28:嘲回回 [Z].北京:中華書局,1958:348.
[10]楊志玖.海瑞是否回族?[A].元史三論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7.
[11](明)海瑞.備忘集:卷 10附 [Z].臺灣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2](清)鈕琇.觚剩 [A].四庫存目叢刊:子部 250[C].濟南:齊魯書社.
[13]張潮.虞初新志:卷 18[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369.
[14]清史列傳:卷 70[Z].北京:中華書局,1987:5754.
K207
A
1002-0586(2010)01-0080-04
2009-11-30
馬明達 (1943— ),男 (回族),河北滄州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 煜 (1982— ),男,暨南大學歷史系在讀碩士生。
責任編輯:王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