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以前楚辭“論評類”典籍述略

        2010-08-15 00:43:37于東新白云
        紅河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年1期
        關(guān)鍵詞:王逸章句班固

        于東新,白云

        (1.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內(nèi)蒙古通遼市028000;2.紅河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云南蒙自661100)

        宋以前楚辭“論評類”典籍述略

        于東新1,白云2

        (1.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內(nèi)蒙古通遼市028000;2.紅河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云南蒙自661100)

        姜亮夫、崔富章等學(xué)者將繁富的楚辭學(xué)著述歸為四大類:輯注、音義、考證、論評。其中,“論評類”典籍是指側(cè)重對楚辭作品及其屈原人格進行評價的典籍文獻。相比較而言,學(xué)界于此類典籍的討論尤顯薄弱。故對宋代以前的十二種重要的“論評類”典籍之成書情況、評論特點、存在不足以及在楚辭學(xué)史上的貢獻,作一條分縷析的概評,于“楚辭學(xué)”研究及楚辭學(xué)研究者是有所裨益的。

        楚辭學(xué);“論評類”典籍;論評特點

        “楚辭學(xué)”已走過了兩千年的發(fā)展史,數(shù)以千計的學(xué)者從事“楚辭”的輯集、考訂、注釋以及評論工作,碩果累累,成就斐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研究著作達250部以上,版本達450余種,論文則有2000余篇。對這些數(shù)量繁多的著述,姜亮夫、崔富章等學(xué)者將其歸納成四大類,即輯注、音義、考證和論評四類。1-2實際上,這些類別往往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很難厘清。姜、崔等先生只是為了研究或敘述方便,以側(cè)重點之不同而劃分罷了。在這四大類別中,側(cè)重對楚辭作品及其屈原人格進行評價的“論評類”,向無專著,漢魏以來多以單編散簡出現(xiàn),故后輯錄之書漸出,如宋代黃伯思的《翼騷》,上自《史記·屈原列傳》,下至宋代陳說之《序》,錄為1卷,其書已佚。明代歸有光還有《玉虛子》、《鹿溪子》各一卷,也以輯錄諸家評語為特色;蔣之翹的《七十二家評楚辭》,搜羅較廣。但其中明人多以評點時文之手法來評說,可取者不多。清劉熙載《藝概》卷三《賦概》述及楚辭,雖篇幅不多,而語能扼要,意多中肯,不失為搜集“評論類”典籍之佳作。總之,與前三類相比,“論評類”典籍的討論顯得薄弱,故本文擬做一梳理。考慮到篇幅的限制,只能對宋以前的“論評類”重要典籍情況作“以點帶面”式的概說。

        一 漢·劉安《離騷傳》

        據(jù)《漢書·淮南王傳》載,劉安曾作《離騷傳》。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部“楚辭”研究的著述,也是第一部“論評類”楚辭典籍。班固記述說:“初,安入朝,獻所作內(nèi)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蓖跻菰凇冻o章句·離騷后序》中云:“孝武帝恢廓道訓(xùn),是淮南王安作《離騷經(jīng)章句》,則大義燦然?!雹偬迫祟亷煿乓沧⒃?“傳,謂解說之,若《毛詩傳》?!蓖跻荨㈩亷煿哦颊J識到了淮南王劉安是對楚辭及屈原進行評論的第一人,其《離騷傳》在楚辭學(xué)史上具有開辟草萊的肇始之功。只可惜這篇評論性的研究成果失傳了。但據(jù)班固等人考證尚有一段遺文保留在《史記·屈原列傳》里,其文曰:“《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于濁穢之中,以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者。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痹谶@段文字中,劉安從儒家思想出發(fā),將《詩》、《騷》并論,充分肯定楚辭的重要價值。并且,在評論中,第一次使南北文學(xué)合流,因而直接開啟了中國儒教詩學(xué)的論文模式。同時,他也從道家立場出發(fā),贊揚屈原雖處污濁卻能潔身自守的高貴品格,甚至稱這種人格可“與日月爭光”,可謂知其人論其世。

        二 漢·司馬遷《史記·賈生屈原列傳》

        司馬遷是最早為屈原立傳的人,也是繼劉安之后對楚辭及屈原進行系統(tǒng)評述的學(xué)者。呂培成指出,司馬遷“為屈原立傳,記述屈原的創(chuàng)作活動,并真正以理性的客觀的態(tài)度對楚辭及其作家進行全面評價”,因而其《屈原列傳》是“楚辭學(xué)的重要基石”。[3]217確實,《屈原列傳》資料豐富,敘事生動,議論深刻。首先,在傳記中司馬遷分析了屈原楚辭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扒?名平,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本來屈原以為憑借君賢臣忠,兩美遇合,可以使楚國強盛,但后來卻是君昏臣佞,小人詆毀,“眾芳污穢”,詩人身遭貶謫,人生陷入低谷,其孜孜以求之“美政”理想無法實現(xiàn),最終他不忍看宗國衰亡,作《懷沙》而投汨羅,以身殉志。這種“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現(xiàn)實是屈原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所以,司馬遷指出,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是“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讒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同時,對《離騷》的內(nèi)容司馬遷也作了簡練而精警的分析——這些分析實際成為后世解讀《離騷》的一把鑰匙。不僅如此,司馬遷在這篇傳記里還直接采錄了《漁父》和《懷沙》②全詩,將其作為一種史實,表達太史公對造成屈原悲劇社會原因的揭示。在傳記最后,司馬遷抒發(fā)感慨:“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逼浯?司馬遷充分肯定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人格。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視屈原為圣賢,他將經(jīng)書如《周易》、《尚書》、《詩經(jīng)》、《春秋》,史書如《國語》,子書如《呂氏春秋》、《韓非子》,文學(xué)作品如《離騷》,都看成是“圣賢發(fā)憤”之作,指出“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以“發(fā)憤以抒情”作為圣賢之作的特點,認為揭露楚國政治黑暗、抨擊楚王昏庸、奸佞小人自私無恥,抒發(fā)詩人愛國之情與政治悲憤的《離騷》也是圣賢發(fā)憤之作。這又比劉安對屈原的稱許前進了一步。與此同時,司馬遷還肯定屈原的忠怨之情,“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侍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辈①澷p他為“美政”理想而奮不顧身、勇敢抗爭的“偉丈夫”精神。顯然無論是文獻資料的保存與清理,還是對具體楚辭作品的評點和解析,以及對屈原人格精神的高度評價,司馬遷在楚辭學(xué)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筆,垂范后人,功不可沒。

        三 漢·班固《離騷章句序》

        班固對屈原的評價集中體現(xiàn)在《離騷章句序》中。他整體上不同意淮南王劉安和司馬遷的意見,他說:“昔在孝武,博覽古文,淮南王敘《離騷傳》,以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斯論似過其真?!鄙踔?班固對屈原一生的行事方式及信仰追求也持否定態(tài)度。他的理由是:“君子道窮,命矣。故潛龍不見是而無悶,《關(guān)雎》哀周道而不傷,蘧瑗持可懷之智,寧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zé)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沈江而死,亦貶挈狂狷景行之士。”概括起來,班固對屈原的批評約有以下幾點:其一,屈原“露才揚己”,不合儒家內(nèi)斂謙遜之道,乃“狂狷景行之士”。其二,屈原“責(zé)數(shù)懷王”,有違忠臣侍君之理;其三,屈原對周遭世界“忿懟不容”,不知權(quán)變,最后“沈江而死”。[4]班氏的觀點受到后世許多學(xué)者的批判,比如王逸就在《楚辭章句序》中批駁說:“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身,此誠絕世之形,俊彥之英也。而班固謂之露才揚己,競與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茍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沉,是虧其高明,而損其清潔者也?!?/p>

        對于屈原的作品,班固的態(tài)度是肯定中有否定,即否定其內(nèi)容,而肯定其藝術(shù)形式和對后世文學(xué)的影響:“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劉向、揚雄,騁極文辭,好而悲之,自謂不能及也。雖非明智之器,可謂妙才者也?!蓖瑫r,對于《離騷》馳騁幻想的浪漫神話描寫,又持批評的觀點:“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jīng)義所載。謂之兼詩風(fēng)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笨梢?班固對屈原的態(tài)度顯露出矛盾性的特質(zhì),比如他有的評語甚至頗帶感情:“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淳幻?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懷不能已,故作(離騷)。上陳堯、舜、禹、湯、文王之法,下言羿、澆、桀、紂之失,以風(fēng)?!劣谙逋?復(fù)用讒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賦以風(fēng)諫,卒不見納。不忍濁世,自投汨羅?!滢o為眾賢所悼悲,故傳于后。”這段話語幾乎可為司馬遷《屈原列傳》的翻版。

        綜上,不難看出,班氏的評論其實勾畫出兩個屈原,一個是作為失敗的政治人物的屈原,班固說他“非明智之器”,認為造成其悲劇的原因在于屈原“露才揚己”的狂狷人格,這是班氏所批評的;另一個是杰出的詩人的屈原,“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可謂妙才”。這是班固所基本肯定的。

        班固如此評論屈子,實際是漢代社會儒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作為官方話語的代言人,班氏站在維護儒家倫理思想的立場上,來評判富于個性化的屈原及其作品,對屈原的人品詩風(fēng)頗有微詞,自在情理之中。但班氏理論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在后世長達數(shù)百年的論辯中,出現(xiàn)了許多非議屈原及其作品的聲音——這可能也是班固所始料不及的。

        四 漢·王逸《楚辭章句》十七卷

        楚辭作品有文內(nèi)之意,又有言外之旨。歷代學(xué)者,在探索上曾下過不少工夫,但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王逸《楚辭章句》,除訓(xùn)詁名物外,微言大義,亦時有解說。眾所周知,王逸是楚辭學(xué)史上一大家。其《楚辭章句》是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注本。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東漢元初年間官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在《章句》之前,淮南王劉安是第一個注《楚辭》的人,但他所注的只有《離騷》一篇,稱為《離騷傳》。其后,西漢的劉向、揚雄作了《天問》注,東漢的班固、賈逵作了《離騷》注。這些著作很早就失傳了,而王逸吸收了他們的部分成果,使他們的說法不至完全泯滅,這是《楚辭章句》的一大功勞?!俺o”原先只有單篇流傳,劉向校理群書時,把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的作品和劉向自己所作的一篇《九嘆》合編為一書,共十六卷,定名為《楚辭》。這是第一部以《楚辭》為名的著作。王逸以劉向的十六卷本《楚辭》為依據(jù),又加上自己作的《九思》和班固的兩篇《敘》,共成十七卷。

        王逸顯然受《毛詩詁訓(xùn)傳》的啟發(fā),他仿照《毛傳》之例,為《楚辭》各篇前綴有敘文,或加后序,撮其要旨,指明各篇作者、寫作時間背景、命題大意和主要內(nèi)容。這些帶有“論評”色彩的文字對繼續(xù)研究《楚辭》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王逸長于訓(xùn)詁名物,而且籍貫屬于故楚,對楚地方言比較熟悉,注釋中多采前人的成說而能有所辨正,抒發(fā)新見。比如他認為屈原的作品繼承了《詩經(jīng)》運用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能夠“引類譬喻”,用善鳥香草表現(xiàn)忠誠堅貞,用惡禽臭物比喻讒佞小人。這個看法概括了屈原作品的藝術(shù)特點。王逸在《九章·涉江》以下的注釋,往往采用四字一句的韻文形式,如“遭遇讒佞,失官爵也;遠離親戚,而斥逐也”,等等,這種注釋不僅是別具一格的論評,而且也為研究漢代用韻情況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王逸《楚辭章句》的主要缺陷是有些解釋望文生義,附會穿鑿;也有些訓(xùn)詁不明詞義以致失誤。例如《九章》本是九首詩的合編,故名《九章》,而王逸卻說:“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這就不能不說是望文生義了。又如《離騷》中的“九歌”,本是神話中天帝的樂曲名,而王逸卻引《左傳》“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加以解釋,這是用儒家經(jīng)典附會《楚辭》。當(dāng)然,盡管在釋義發(fā)微方面有漢儒之通病,失之迂曲,但王逸《章句》仍然是楚辭學(xué)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籍,歷代學(xué)者都極為重視。其現(xiàn)存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館復(fù)宋本17卷,通行的有商務(wù)印書館《國學(xué)基本叢書》本。

        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及其《辨騷》篇

        《文心雕龍》是產(chǎn)生于齊梁之時的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章學(xué)誠稱它“體大而慮周”,因此,它當(dāng)然要論及楚辭與屈原。劉勰在《辨騷》篇集中發(fā)表了對楚辭和屈原的評價。該篇立于《文心雕龍》五篇總論之中,也頗耐人尋味。到底其歸屬于總論之“文之樞紐”,還是屬于后面的“論文敘筆”,成為歷代龍學(xué)家們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但不管其爭論如何,這也足見劉氏對楚辭的重視。在其它篇章中,劉勰也多次提到楚辭作品或屈原,常常將楚辭和經(jīng)典作品相提并論。所以韓湖初說:“其宗經(jīng)、酌騷的基本思想,不但提挈于總論,而且貫穿全書,成為全書思想的核心?!盵5]具體說,劉勰論騷主要有四方面:

        其一,高度評價楚辭的地位,明確指出屈原作品“奇文郁起”,“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在文學(xué)史上有著繼往開來的重要影響。在《辨騷》中,盡管劉勰不同意淮南王劉安將楚辭說成兼“風(fēng)”、“雅”之長、“可與日月爭光”的意見,也不認同王逸等人將楚辭視為經(jīng)典的觀點,但劉氏折中諸家,獨標己見,認為楚辭又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其地位如同經(jīng)典。其《定勢》說:“模經(jīng)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艷逸之華”?!侗骝}》說:“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镕經(jīng)意,亦自鑄偉辭?!誓軞馔]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鄙踔痢百澰?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fēng)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p>

        其二,肯定楚辭雅正的體制、規(guī)諷的旨意、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和抒發(fā)忠貞怨憤的思想情感等“四事”。劉勰在《辨騷》中說:“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guī)諷之旨也;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恕之辭也:觀茲四事,同于《風(fēng)》、《雅》者也。”

        其三,探討楚辭源流演變,切中肯綮,為后世規(guī)范。其《事類》說:“觀夫屈宋屬篇,號依詩人”,將楚辭看成是《詩經(jīng)》的繼承者。同時又指出楚辭“風(fēng)雜于戰(zhàn)國”,《時序》云:“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xué)。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fēng),蘭陵郁其茂俗,鄒子以談天飛譽,騶奭以雕龍馳響,屈平聯(lián)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fēng)云。觀其艷說,則籠罩《雅》、《頌》,故知暐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肯定楚辭源于“縱橫之詭俗”。劉勰還說:“不有屈原,豈見離騷”,認識到楚辭還源于屈原個人的悲劇經(jīng)歷和杰出的品格。由此觀之,楚辭起源實是多種文化因素“合力”的結(jié)果。論到楚辭流變,劉勰指出:“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通變》),認為漢賦在諸多方面繼承了楚辭,是楚辭的新變;《詮賦》又云:“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講漢賦主客問答體式源于屈宋?!胺蚓┑钤帆C,述行序志,并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歸馀于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迭致文契?!?《詮賦》)講楚辭直接啟發(fā)了漢賦序言和亂辭的寫法。同時,漢賦鋪采摛文、驚才絕艷的辭藻也是楚辭之余波,即所謂“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fēng),王、揚騁其勢,皋、朔已下,品物畢圖?!?《詮賦》)此外,他還指出六、七言詩也屬楚辭之后響:“五言見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體之篇,成于兩漢”(《章句》)。

        其四,在文學(xué)的發(fā)展上,楚辭成為考察衡量文學(xué)“通變”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參照系。其《序志篇》說:“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睂ⅰ白兒酢厄}》”提到“文之樞紐”的位置,其用意即是說明“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之理以及怎樣以楚辭為范本,觀照文學(xué)新變、發(fā)展諸問題。故《辨騷》開篇即云:“自《風(fēng)》、《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中間又講:“雖取镕經(jīng)意,亦自鑄偉辭?!比缓笳f:“故《騷經(jīng)》、《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游》、《天問》,瑰詭而慧巧,《招魂》、《招隱》,耀艷而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边@里,劉勰歸納了屈原大部分文章的特點,最終的落腳點是“驚采絕艷”,即以為“驚采絕艷”是楚辭新變的最重要表現(xiàn),是由詩而騷,再由騷而賦的“樞紐”。由此說明,楚辭之變可為后世文章之“通變”范式。當(dāng)然,劉勰也有不足,比如過分強調(diào)以儒家“經(jīng)義”為評價屈原作品的標準,局限性不言自明。此外,劉氏論楚辭常前后矛盾,褒貶不一,故有學(xué)者指出其存在著“經(jīng)典性與文學(xué)性的矛盾,復(fù)古性與新變性矛盾”[6]等缺陷。

        六 宋·晁補之《重編楚辭》、《續(xù)楚辭》和《變離騷》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北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元豐二年(1079)進士。他曾任宋神宗國史編修官,故稱“晁太史”。晚年慕陶淵明,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晁補之出身于學(xué)術(shù)、藏書之家,博聞強識,學(xué)識精深,精術(shù)數(shù)、通佛老,其治史之作有《左氏春秋傳雜論》一卷,其治《易》之作有《杜輿子師字說》,但其最突出學(xué)術(shù)成就還是在楚辭研究上。故《宋史》本傳稱補之“才氣飄逸,嗜學(xué)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辭》,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7]。此處所稱“《變離騷》等三書”即是《重編楚辭》、《續(xù)楚辭》和《變離騷》。只是三書已佚,據(jù)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晁補之有《重編楚辭》十六卷、《續(xù)楚辭》二十卷和《變離騷》二十卷。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重編楚辭》、《續(xù)楚辭》和《變離騷》三書,但不著卷數(sh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重編楚辭》十六卷、《續(xù)楚辭》二十卷和《變離騷》二十卷。諸書除《重編楚辭》現(xiàn)存二、三卷以外,其余均亡佚。傳世的《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卷三十六載其《離騷新序》上中下三篇,《續(xù)楚辭》、《變離騷》自序各一篇。③上篇總論屈原和《離騷》在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敘《重編楚辭》三書編纂之緣起;中篇論述重編篇次之由;下篇論屈原精神,批評班固等人之謬論,亦為編纂《續(xù)楚辭》、《變離騷》張本??贾T官私書錄,由隋及唐,楚辭學(xué)衰微。至宋代,敏感的民族關(guān)系和士人心態(tài)的影響,關(guān)注楚辭等學(xué)者漸多,但真正對楚辭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晁補之當(dāng)推宋代第一人。[8]

        晁氏研究楚辭,首重屈原人格和精神,其學(xué)術(shù)主張,率由此生發(fā)。其對楚辭學(xué)的貢獻,崔富章概括為三方面:其一,確認《大招》為屈原所作,一改王逸等人的“不能明”。朱熹亦附和此論,認為《大招》“詞義高古,非原莫能及?!秉S文煥等后世楚辭研究家皆遵晁氏說。其二,重編了《楚辭》十六卷的篇次,即《離騷》、《遠游》、《九章》、《九歌》、《天問》、《卜居》、《漁父》、《大招》等八篇屈原作品為上八卷,以“自序”的內(nèi)容先后近遠為次;《九辯》、《招魂》、《惜誓》、《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等八篇非屈原的作品為下八卷,以作者之先后為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晁氏將《遠游》排到第二的序次,以為“以原自敘其義,近《離騷經(jīng)》也”,此觀點對后世亦有深遠之影響。其三,重視屈騷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編纂《續(xù)楚辭》和《變離騷》,選輯自宋玉至王令千余年間傳承屈騷精神的作品一百五十六篇,并逐篇解題,為后世探討屈騷文學(xué)傳統(tǒng)奠定了文獻基礎(chǔ)。[9]

        七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十七卷

        《楚辭補注》是專為補充王逸《章句》,糾正其錯誤而編撰的。是楚辭學(xué)史上又一部重要的“論評類”典籍。洪興祖,字慶善。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又歷任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提點江東刑獄等職,后出知真州、饒州,因觸犯秦檜而貶官昭州,卒?!堆a注》體例清晰,先將王逸注列于前,“補曰”以下是洪興祖的補充和校正,新舊之說界限分明。

        據(j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說,洪興祖在編撰時下過極大功夫。他先從柳展如處得到蘇軾手?!冻o》十卷,又搜集了十四五家不同的版本,對《楚辭》正文和王逸注文進行了系統(tǒng)的???寫成了《楚辭考異》一卷;然后參校了歐陽修、孫覺、蘇頌等人的校本,補充了《考異》之遺。洪氏以前的《楚辭》注本時有文字疏漏,很不完備,至《楚辭補注》出,才有了全面而精細的校勘考異。王逸引書多不注出處,洪興祖不僅一一補充注明,還詳引原文加以疏通。他所引用的書籍,既比較準確地解釋了《楚辭》原文,又給后人留下了極為豐富而有價值的資料。如王勉的《楚辭釋文》、東晉徐邈的《楚辭音》、郭璞的《楚辭注》以及同時代人的一些觀點等等,這些逸書遺說實賴《補注》的征引才得以留存。在保存舊說方面,《補注》確可謂有功于后。

        要之,《補注》不僅在名物訓(xùn)詁、匡謬抉微、保存舊說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在評價屈原思想和作品方面,尤顯示了不凡的歷史見識和勇氣。洪興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南宋,再加上他屢遭秦檜等奸人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因而非常崇敬、熱愛屈原。他褒揚屈原高尚情操,云:“余觀自古忠臣義士,慨然發(fā)憤,不顧其死,特立獨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氣,豈與身俱亡哉!”[10]P50他還肯定屈原“慨然發(fā)憤”的思想,贊揚其在民族家國生死危急關(guān)頭盡忠、盡義的崇高人格:“楚無人焉,原去則國從而亡。故雖身被放逐,猶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爭而強諫,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使百世之夏,聞其風(fēng)者,雖流放廢斥,猶知愛其君,眷眷而不忘,臣子之義盡矣。非死為難,處死為難。屈原雖死,猶不死也?!盵10]P50其次,對于班固、顏之推等人批評屈原的言論洪氏不能容忍,斥之為“妾婦兒童之見”。這也是漢代班固與王逸對屈原論爭的繼續(xù),對于維護屈原的人格尊嚴及其歷史地位,消弭后世一些人對屈原的非議,具有重要意義。第三,洪氏還深刻地討論了屈原等楚辭作品的深刻意蘊。以為“《離騷》二十五篇,多憂世之語?!盵10]P50在《離騷》“怨靈修浩蕩兮”句下,洪興祖以為屈原的憂怨與孔子“詩可以怨”、孟子“《小弁》之怨,親親也”相同,說:“屈原于懷王,其猶《小弁》之怨乎!”[10]P14在《遠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句下,洪氏補曰:“此原憂世之詞。”[10]P163洪興祖還認識到,《騷經(jīng)》、《九章》“皆托游天地之間,以泄憤懣,卒從彭咸之所居,以畢其志?!盵10]P175指出屈原這種憤懣乃有感而發(fā),絕非為己“貪名”之感,而皆是“憂國”、“憂世”之情。這些論說都突破了王逸和司馬遷的評價。王逸是從屈原個人人生遭際而言,司馬遷以為屈原是“嫉王聽之不聰”而無奈憂憤,洪氏則認為屈原是把個人的命運與家國的興亡連在一起,其所憂乃是一種為國家民族的大憂,非一己之小憂。這種論斷顯然遠超王逸和司馬遷,具有更高的思想意義和理論價值。

        《楚辭補注》的缺點亦是離不開儒家思想的藩籬,有時甚至顯得迂腐。但結(jié)合所處之時代以及洪氏之人生經(jīng)歷,不能苛求古人?!冻o補注》的版本,最常見的是《四部備要》本。1958年中華書局曾用《四部備要》本翻印出版。近幾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以《四部備要》本為底本的新的《楚辭補注》標點本。

        八 宋·朱熹《楚辭集注》八卷、《楚辭辨證》二卷、《楚辭后語》六卷

        相對而言,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對訓(xùn)詁名物補注較多,而微言大義方面,還是略顯單薄,所以朱熹撰《楚辭集注》,對屈原作品不僅釋其詞,而且發(fā)其微,提出了不少創(chuàng)見,故其功莫大焉。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學(xué)問廣博,著作等身,影響深遠?!冻o集注》是他晚年辭官后所作。

        《楚辭集注》的篇目取舍和編排體例與《章句》《補注》均不同。朱熹認為王逸《章句》所收篇目取舍不當(dāng),特別是《七諫》以下各篇“辭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因此刪去《七諫》、《九懷》、《九嘆》、《九思》四篇,補充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二篇?!都ⅰ肪硪恢辆砦蹇偯疄椤峨x騷》,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卷六至卷八稱為《續(xù)離騷》,收宋玉、景差、賈誼、莊忌、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共十六篇。這種編排體例是因循漢人的作法,司馬遷、班固、揚雄等都總稱《楚辭》為《離騷》。再者,《集注》的注釋方法也與《章句》《補注》不同,《章句》以一句或二句為一章,而《集注》則以四句、六句或八句為章,這樣做照顧到一層意思的完整性,便于綜合說解。每章的注釋分為四個部分:校正文字、審定音讀、解釋字詞、串講大意。又依《毛詩》之例,各章之下寫明賦、比、興。

        既然朱熹認識到王、洪二家詳于訓(xùn)詁、略于大義的缺陷,因此他就特別注重串通章句,發(fā)明作者的微言大義。這其實是宋學(xué)學(xué)統(tǒng)的反映,宋學(xué)尚玄理,體現(xiàn)在注釋古人典籍時,攻駁漢唐舊注,敢于創(chuàng)立新義,常與闡發(fā)義理。故朱熹的注釋簡明通達,首先糾正了不少王逸的失誤和穿鑿附會之處。如《離騷》“余以蘭為可恃兮”和“椒專佞以慢慆兮”,王逸認為蘭、椒指楚公子子蘭和大夫子椒,這是十分荒謬的;而朱熹則認為,蘭、椒同文中其它的香草奇葩一樣,只有一般的比喻意義,并不確指某人,糾正了王逸的錯誤。其次,與洪興祖一樣,身處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時期的朱熹,其《楚辭集注》也較鮮明地滲透了贊揚屈原忠君愛國和斥責(zé)班固、顏之推等人貶低屈原的憤激之情。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八《楚辭集注》提要即說:“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薄都⑿颉芬嘣?“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于中庸而不可以過于為法。然皆出于忠君愛國之心;原之為書,其辭旨雖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懟激發(fā)而不可以為訓(xùn),然皆出于遣綣惻怛、不能自己之至意,雖然不知學(xué)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獨馳騁于變風(fēng)、變雅之末流,以故醇儒莊士或羞辱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吟于下,而所天者幸而聽之,則于彼此之間、天性民彝之善,豈不足以交有所發(fā),而增夫三綱五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卑l(fā)明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揭示楚辭之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實際上寄托了朱子要求抗金、反對賣國的政治態(tài)度,也是他憂國憂民情思的反映。這種結(jié)合時代特點與個人身世遭遇以注楚辭的作法,以及對楚辭及屈原以理學(xué)觀照的特色,使楚辭學(xué)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面貌和氣象,大大豐富了楚辭的思想意蘊,這一訓(xùn)釋方法對后世楚辭學(xué)研究影響深遠。

        但是,因為朱熹極力想探索和闡發(fā)屈原的微言大義,有時不免求之太過,也出現(xiàn)了許多穿鑿的解釋。例如《九歌》諸篇,本是楚國祭祀神鬼的樂歌,經(jīng)過屈原的加工修改,的確有可能抒發(fā)某些個人的思想情感,但其間不可能有君臣關(guān)系方面的寄托。而朱熹認為《九歌》的每一篇“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愛,此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這些強加于《楚辭》的附會之說,雖然不都是朱熹的發(fā)明,但以他的說法對后世的負面影響最深。

        《楚辭集注》之外,朱熹還有《楚辭辨證》二卷、《楚辭后語》六卷,也屬“論評類”典籍。《辨證》主要是訂正舊注之誤和對一些問題的考證,因放在《集注》中恐文字太繁而影響讀者理解《楚辭》意旨,故別附于后。《辨正》對舊注的駁正有很多是正確的,所考證的問題也頗有參考價值。《后語》輯錄了宋玉以后至宋代呂大臨的詞賦五十二篇,是根據(jù)晁補之《續(xù)楚辭》和《變離騷》二書改編的?!冻o集注》古本,以宋端平二年(1235)朱鑑刊本為最好。1953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曾影印了端平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以端平本為底本的《楚辭集注》標點本。

        注釋:

        ①王逸所云《離騷經(jīng)章句》其實就是《離騷傳》。

        ②《漁父》和《懷沙》后又見錄于劉向編輯的《楚辭》。王逸注云:“《漁父》者,屈原之作也。”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也說,《漁父》是屈原“假設(shè)問答以寄意”的作品。但今人或疑非屈原自作。

        ③《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卷,散文雜著四十七卷,為補之從弟晁謙之編成刊行于紹興七年(1137)。傳世有明崇禎八年(1635)顧凝遠詩瘦閣刊本,1911年張元濟先生據(jù)以影印輯入《四部叢刊》初編。

        [1]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總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崔富章.楚辭研究史略[J].語文導(dǎo)報,1986,(10).

        [3]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楚辭學(xué)[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姚靜波.試析班固對屈原之批評[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4).

        [5]韓湖初.《辨騷》新識——從博徒、四異談到該篇的篇旨和歸屬[J].中州學(xué)刊,1987,(4).

        [6]李定廣,趙厚均.試析劉勰對《楚辭》的矛盾評價[J].江淮論壇,2002,(3).

        [7]宋史:卷四百四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3111-13112.

        [8]郭建勛,楊賽.晁補之的辭賦學(xué)論略[J].中國文學(xué)研究,2004,(3).

        [9]崔富章.陸時雍《楚辭疏》引“晁無咎曰”辯證[J].北方論叢,2004,(1).

        [10](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An Introduction to Chu Ci“Comment and Appra isal Type”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Before Song Dynasty

        YU Dong-xin1,BAI Yun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ngua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43,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an)

        Scholars like JiangLiangfu and Cui Fuzhang divided the complicated Chu CiLearning into four types: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s of words,textual research,comment and appraisal.Among them,“Comment and Appraisal Type”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s a kind of document that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giving an appraisal of Chu Ciwritings and Qu Yuan personality。By comparison,it is very weak for academic circles to discuss this kind of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So making a methodical analytical summary appraisal for the twelve kinds of important“Comment and Appraisal Type”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before Song Dynasty including finished books condition,comment and appraisal characteristic,de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of Chu Ci Learning,it is profitable for Chu CiLearning subject and Chu CiLearning researchists。

        Chu CiLearning;“Comment and Appraisal Type”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Comment and appraisal characteristic

        I206

        A

        1008-9128(2010)01-0057-06

        2009-03-26

        于東新(1968-),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論。

        [責(zé)任編輯 自正發(fā)]

        猜你喜歡
        王逸章句班固
        劉玥辰
        中國篆刻(2022年9期)2022-09-26 02:21:54
        班固救馬
        懸梁刺股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歷史與政教:“學(xué)庸章句序”中的道統(tǒng)說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0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孝繼父業(yè)的班固
        金龜記
        醇厚雋永 灑落天成
        ——王逸書法藝術(shù)
        詩潮(2014年6期)2014-11-17 10:43:25
        蚊子的歌
        亚洲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1024|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播放| 熟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青青草最新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伊人22综合|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av在线免费高清观看|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偷柏自拍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澳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国产主播无套内射一区|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熟女|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日韩AV无码乱伦丝袜一区|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久精品久久日韩一区综合| 日韩中文字幕无码av| 日本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无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 亚洲av自偷自拍亚洲一区|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ⅴa| 欧美h久免费女|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激情航班h版在线观看|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