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鑫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體育系,湖南長沙 410205;2.中南大學 政治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內地和澳門體育社團比較研究
紀 鑫
(1.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體育系,湖南長沙 410205;2.中南大學 政治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中國內地的體育社團組織,從一開始就包含著民間和官方的二重因素,成為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紐帶和中介,其性質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澳門民間體育社團那種純公民和純自治的性質大不相同。
體育社團;內地;澳門;興起;特征
社團,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組織。關于體育社團的概念,顧淵彥在《體育社會學》一書中認為體育社團是以體育實踐為主要目的而自發(fā)地或人為地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感情的人們的集合。而崔麗麗則認為體育社團是一種社會組織,即執(zhí)行一定的體育職能,完成特定的體育目標,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群體[1]。國務院于1998年頒布的《社會團體等級管理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斌w育社團可界定為:經各級體育局審批并經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依法核準登記成立,由各級體育行政部門作為業(yè)務主管單位的體育協(xié)會、學會、研究會、聯誼會、基金會等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社團是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體育社團是公民合法人以從事和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為目的,自愿結成的群眾性組織。它的主要職責包括宣傳和組織群眾參加體育運動,團結和動員社會力量參加體育運動,推動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910年舊中國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運會,體操、田徑、游泳、籃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第一次以競賽的方式呈現在國人面前。之后,現代體育逐漸被大眾認識和接受。群眾性體育社團的數量也隨著體育在中國的普及而增加,1924年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社團——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正式成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體育社團組織參加國際性賽事、組織國內比賽以證明自身的價值。社團類型也隨著社會的需要,逐漸從傳統(tǒng)單一性的武會組織發(fā)展成為多種類型的社團形式。從現有資料來看,在新中國成立前的49年間,全國范圍內先后成立過249個體育社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團出現了七次發(fā)展高潮,這七次高潮都與國家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遷有直接的關系。從體育社團的發(fā)展變化看,有三次發(fā)展的高峰期,第一次是1956年,標志是有17家全國體育社團在這一年成立。1964年出現了第二個發(fā)展高潮,其標志就是有8個全國性體育社團在這一年成立,而同期其他領域成立的社團總數只有12個。隨后,經歷的文化大革命,體育社團的組織與活動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基本處于癱瘓和無序狀態(tài)。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給體育社團的發(fā)展帶來了又一次機遇,經過一年的準備后,出現了體育社團的第三個高峰期,1979年新成立的體育社團數量達到了13個。1979年是中國體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與奧林匹克大家庭中斷23年后又一次回到了國際體育舞臺。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人民,也迫切需要恢復正常的體育活動,其中包括體育社團組織的活動,在原有社團紛紛恢復正常運轉的同時,新社團的出現如雨后春筍,這一年全國共有60個社團成立,其中體育社團就占了13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體育社團的發(fā)展處于平穩(wěn)發(fā)展的趨勢,隨著體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體育社團數量呈現出有起有落的曲線型發(fā)展的軌跡。截止到2002年10月,掛靠在體育總局系統(tǒng),由體育總局進行業(yè)務指導和管理的全國性體育社團共有86個(正式注冊),其中包括國家體育總局作為業(yè)務主管單位以及由國家體育總局發(fā)起成立的全國性體育協(xié)會、學會、研究會、聯誼會、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2]。
澳門的體育社團出現得很早,在17世紀中期,隨著葡萄牙人逐漸定居下來,那些遠在客鄉(xiāng)的歐洲人就開始有組織地進行體育活動。最初,大部分項目是具有濃厚的貴族氣息的紳士體育和休閑運動,如騎馬、擊劍、拳擊、板球、射擊、劃船、舞蹈等,組織形式主要是俱樂部。最早的體育社團以葡萄牙人和旅澳的其他歐洲人為主,基本上沒有華人參與其中。到19世紀,澳門的體育社團已經頗具規(guī)模,這要以1858年澳門新俱樂部(即后之澳門葡人俱樂部)成立為代表,這個俱樂部曾經擁有數百人之多的體育活動組織。1890年,澳門成立了正式的網球俱樂部,這是英國草地網球協(xié)會——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網球協(xié)會成立兩年后的事。由此可以看出,澳門體育社團的出現只稍晚于歐洲,在整個亞洲還是相當領先的。華人體育社團的出現始于19世紀以后,是隨著華人在澳門社會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而產生的。19世紀中期,澳門華人聚居的半島北部的望廈村就產生了“望廈鄉(xiāng)民知守義團”,這是一個自主獨立的民間武術團體,主要活動是組織鄉(xiāng)民練習武藝,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澳門華人體育社團的始祖。進入20世紀之初,澳門的華人體育社團逐漸開始走向繁榮,一些知名的體育社團大都成立于這段時間,如澳門精武會成立于1919年前后;結義堂國術館成立于1922年前后;著名的華南體育會成立于1926年等。從民國時期開始,澳門的體育社團,特別是華人體育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高峰期,華人體育社團一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1925年以前,僅有幾家華人的國術組織及乒乓球隊。1925-1936年間,澳門新成立各類體育組織42家,其中17家為葡人,23家為華人,2家為葡華混合,盡管在這一段時間里,由于經濟嚴重不景氣,澳門的體育社團發(fā)展遭遇過一段消沉期,但總體來說,民國以后的澳門體育社團的發(fā)展逐漸步入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到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澳門社會經濟的不斷上升,以及相關社團的法例的修改,澳門的體育社團再次進入迅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許多成立很早的社團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艱難曲折后,終于煥發(fā)出新的發(fā)展勢頭。到澳門回歸之前,獲得澳門體育總署承認的體育總會有45個之多,其中25個體育總會加入了國際性體育組織,并且常年參加各類國際性比賽。而1994年到1998年的統(tǒng)計資料指出,在澳門體育總署登記的體育總會下屬的體育分會則達到200多個,俱樂部更是達到500個之多。在體育社團之下的每條街道,每個零散社區(qū)中,功能相當于我們街道委員會的澳門街坊會都還設有文康體委員會。這些滲透至社區(qū)最基層的組織形式,通過自身的康體部或是青年委員會與當地周邊的體育社團相呼應。可以說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從上至下的完整細密的體育社團網絡統(tǒng)系,正是有了這個網絡系統(tǒng),才使得澳門的基層體育活動經常保持生動活躍的狀態(tài)。
中國體育社團是在特殊的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和發(fā)揮作用的,形成了中國體育社團特有的特征:
(一)傘狀同構特征
所謂“傘狀同構”,是指在一個呈傘形的組織結構體系中,體育社團與政府的行政機構合處一室。傘狀結構中,政府部門是頂點,并以此形成了四條傘狀控制線:第一條是體育總局為頂點的和同構于其中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各單項體育協(xié)會所構成的傘狀結構;第二條是以省、直轄市體育局為頂點的和同構于其中的省體育總會、省體育科學學會、省各單項體育協(xié)會所構成的傘狀結構;第三條,以地、縣體育局(文體局)為頂點的和同構于其中的體育協(xié)會的傘狀結構;第四條,以區(qū)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為頂點和同構于其中的各類體育項目協(xié)會、人群體育協(xié)會所構成的傘狀結構。傘狀結構實際是體育系統(tǒng)基于權力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而形成的一種格局,把各類協(xié)會和等級體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體化的調控體系。
(二)資源差異特征
從體育社團的資源配置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配置,第一種是公益型奧運競技項目協(xié)會,離國家資源最近。處于體育社團組織的中心位置,以完成“奧運爭光計劃”為己任。第二種是公益性非奧運競技項目協(xié)會、體育科學學會、行業(yè)體育協(xié)會、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等,這些體育社團組織處于國家資源的外圍,得到國家的資源有限。第三種是離國家資源最遠的體育社團,也可以稱為“邊緣型”體育社團,這些社團基本得不到國家的資源,有些社團開展的非日常活動,主要是通過向掛靠單位要錢,或向企業(yè)拉贊助形式獲得。
(三)合理性與合法性沖突特征
近幾年,中國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以不同興趣、愛好組織起來的“鍛煉小群體”,以不同人群組織起來的“項目小群體”已成為群眾體育活動的有效組織力量。但是,社區(qū)體育社團的這種社會合理性又與社團的合法性有著巨大的沖突。國務院在1998年實施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提出了社團綜合的合法性要求:政治上達標,行政上掛靠,符合法律程序,得到社會支持。并明確指出,社會團體必須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得到法律的認可,成為合法社團組織。否則,受到法律的制裁。大量的社區(qū)體育社團實際上并不具備法律的合法性[3]。
(四)目標政績化特征
政府是國家的權力機構,體育社團因為被同構在政府的行政組織內,行政組織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成為體育社團所追求的目標。政府的行政機構需要政績,每一項工作都圍繞著明確的“政績”目標展開。政績是體育社團獲得資源的一把標尺,各級體育社團能得到多少體育資源,以政績的“大與小”和“多與少”為評定標準。體育社團的“政績”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不但競技體育有“政績”工程,而且大眾體育也同樣存在著“政績”工程。
與內地體育社團的特征相比,澳門的體育社團顯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業(yè)余性和民間主導性。澳門體育的最大特征是業(yè)余性。這一特征也左右了澳門體育社團的性質。澳門30多個體育總會在基層體育活動,本地聯賽的初、中級賽事等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澳門現行法律對民間團體以及與澳門以外相應團體和組織的關系,采取自由開放的態(tài)度,并無禁止性規(guī)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第121至127條,以及第133至134條,共9個條款,規(guī)定了未來特別行政區(qū)政府,處理包括體育在內的文化事務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范,其特點之一是可以在當地獨立自主地處理;其次是民間體育團體也可依法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再次民間團體與內地相互關系是互不隸屬、互不干涉,互相尊重,這些規(guī)定,首先是為了自主性,立足澳門、服務澳門,體現出保持澳門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基本不變的原則[4]。2.政府的宏觀指導性。澳門地區(qū)政府的7個政務司之一的“行政、教育暨青年事務政務司”下屬的“澳門體育總署”作為職能部門對體育社團實行宏觀管理,其宗旨是:“指引、鼓勵、輔助和促進體育運動,并協(xié)調創(chuàng)造體育發(fā)展之條件及擔當在體育人員間調解人角色”[5]。3.獨立性和國際性。澳門的田徑、柔道、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的體育總會,經常組隊參加國際比賽。澳門的象棋運動員也多次在國際象棋比賽中獲良好成績。澳門現行的體育法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第134條賦予澳門體育社團的獨立性和國際性較強。為保證本澳地區(qū)社團體育活動的自由,加入國際組織成為屬會就是這項保證的途徑,它說明了各類項目持有獨立自主態(tài)度去組織和參加國際活動。4.經費來源的多元性。澳門體育社團的經費來源,除自籌、爭取贊助等之外,各體育總會及其下屬的各體育會的資格獲得體育總署的認可,并在《政府公報》公布后,對認可的社團,給予財政補助。由此可見,澳門體育社團的經費來源具有多元性。
綜上所述,從管理體制來看,內地體育社團處于垂直型的行政管理較多,行政包辦為主。澳門體育社團則以民間主導性與政府宏觀指導性相結合。從體育為核心的群眾意識來看,內地體育社團成員群體意識較薄弱。而澳門體育社團成員的群體意識和健身意識普遍較強。從組織狀況來看,內地體育社團由多屬掛靠或附設單位逐漸過渡到實體化建設,組織實體化。澳門體育社團因市場經濟條件下孕育多年,處于特殊的政治背景,所以組織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國際性,組織實體化成分高。從社團經濟狀況看,內地社團受條例、法規(guī)的限制,一切資金全靠上級或掛靠單位撥給。而澳門自籌經費比例大,因而其經濟實體化成分高。
[1]崔麗麗,王煒,蘇連勇 等.中國體育社團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l):33-36.
[2]黃亞玲.中國體育社團的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154-157.
[3]黃亞玲.國家與社會關系轉變下的體育社團改革[D].北京體育大學,2003.
[4]梁凡.澳門法九九講[M].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
[5]古鼎儀,馬慶堂.澳門教育——抉擇與自由[M].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260-279.
Com parativeStudy on SportsSocialGroupsin Mainland and Macao
JIXin1,2
(1.P.E.Department,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Schoolof Politics,Central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
Sportssocialgroups in Mainland,consisting of private and official factor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are tie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The quality of sports social groups in Mainland is different from the quality of pure non-governmentaland self-government sportssocialgroupsin Macao which are influenced byWestern culture.
sportssocialgroups;mainland;Macao;rise;characteristic
G812.1
A
1674-831X(2010)06-0144-04
2010-04-22
紀 鑫(1981-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師,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胡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