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兵
(淮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安徽大學 政治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博士(生)論壇·
認識與回應: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研究
唐建兵
(淮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安徽大學 政治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猶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一面鏡子,既隨社會變遷而起伏跌宕,又是一種隱形驅(qū)動力,推動著中國政治的發(fā)展。當代中國政治思潮是復雜的、多層面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學術背景交相輝映的產(chǎn)物,是特定群體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面對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發(fā)展態(tài)勢,只能主動回應、認真研究、科學應對。
政治思潮;馬克思主義;嬗變;演進
在馬克思主義被教條化理解,社會主義被模式化操作,計劃經(jīng)濟等同于社會主義的那個特殊年代,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敢有絲毫不敬之舉,更不可能越雷池半步,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生之禍。然而束縛人們思想枷鎖的閘門一旦開閥,其結(jié)果不難預料。1979年改革的春風構(gòu)成了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展開的邏輯起點。自此以來,各種政治思潮猶如雨后春筍,噴薄而出,形成了百家競起、異說爭鳴、異彩紛呈、相互滲透的生動而復雜的局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首30年來的中國政治思潮,對于我們分析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上的棘手問題,思考中國現(xiàn)代化的未來之路,不乏有借鑒意義。
要準確把握政治思潮,筆者認為首先需對社會思潮有個初步的認識。不防這樣題解,社會思潮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是一定歷史時期在一定的社會階級階層中流行,具有一定的理論作為主導,并通過一定的社會心態(tài)、社會行為、觀念文化和學術理論而得到顯著表現(xiàn)的社會思想潮流的總和。[1]社會思潮從性質(zhì)上講,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形式,反映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價值需求;從其表現(xiàn)形式來看,是多種多樣的;從學科分類上講,社會思潮一般分為社會經(jīng)濟思潮、社會政治思潮、社會文化思潮及社會哲學思潮等等。一定程度上折射政治發(fā)展進程的政治思潮作為社會思潮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勢必引起學界的極大興趣。
政治思潮既有作為社會思潮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就政治思潮,學界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徐大同《現(xiàn)代西方政治思潮》作如下界定,“政治思潮是反映社會中某一階級、階層、集團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基于對社會政治現(xiàn)象的認識,由一批思想家來表達,并為社會中一些人們所認同的政治理論、信念、觀點和主張;它常和某個政黨、政治組織或政治運動相聯(lián)系,是指導和解釋它們政治行動的意識形態(tài)。”[2]以此基礎上,可以對政治思潮的界定作進一步分析。首先,政治思潮體現(xiàn)鮮明的政治價值,反映特定群體的利益和要求?!耙择R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不同階級立場的人們根本政治觀點是不同的”。[3]任何政治思潮都是特定群體基于基本的價值追求通過價值觀念在思想理論形態(tài)上反映出來。其次,特定群體基于政治價值有明確的價值指向。在社會急劇轉(zhuǎn)型時期,價值問題很容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為得到一些人群的認同,獲得一定的群眾基礎,每一種政治思潮都把價值問題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價值指向是政治思潮的核心,是各種政治思潮相區(qū)別的最根本標志。所以,歷史上各種政治思潮都試圖將本群體認同的政治某一指向無限放大,甚至將其推向極至。如古典自由主義強調(diào)個體的完全自由而反對國家干預,而傳統(tǒng)保守主義則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和革新。再次,政治思潮起源于人們對政治問題的深度思考,即有明確的問題取向。特定群體就如何看待社會問題有自己的看法,諸如對現(xiàn)實社會性質(zhì)如何看待,社會矛盾如何解決,社會弊病怎樣革除,現(xiàn)行社會關系與社會政治制度怎樣評價等問題。政治理論、信念、觀點和主張正是特定群體對政治生活思索的成果。最后,政治思潮經(jīng)常與特定的政治運動相聯(lián)系。每種政治思潮都代表著特定群體的政治理論、觀點或主張,但這種政治理論或主張不能僅陳列在象牙塔或書齋里,只有見之于實踐,人們才能對此做出回應。從一定意義上講,萌發(fā)于改革開放后的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進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這一大會的主題報告,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以此為標志,拉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在社會體制轉(zhuǎn)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人們思想活躍的急劇變化的時代,政治思潮如適得春雨,運運而生。
(一)當代中國政治思潮泛起的復雜背景
如前所述,對西方政治思想、政治思潮有著豐富研究經(jīng)驗的徐大同教授所言,特定政治思潮總是與復雜的、多面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學術背景相伴而生。勃興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當代中國政治思潮與特定的社會存在、文化學術基礎是分不開的。
1.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新舊體制的社會交替
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異彩紛呈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產(chǎn)兒。由于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熱衷于個人崇拜并在潛意識下將其不推向頂峰,高筑“神壇”,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發(fā)動更是將中國社會帶入萬丈深潭,致使人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改革開放讓新中國重新獲得了生機,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再度體現(xiàn)。素有“中國第二次革命”之稱的改革開放雖然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的,但從改革的深度、廣度及影響力來看不亞于第一次革命,它同樣是新舊體制的相互交替。改革開放的起步,宣告了毛澤東時代的結(jié)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的開始。這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迷霧中的人們早已覺醒,社會各階級、階層及政治團體積極地活躍于政治舞臺之上,表達其政治信念和思想主張,試圖依據(jù)自己設計的社會制度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單就表面上看,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再度泛起,是對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時代及逐步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一種文化反應。實事并非如此,任何一種政治思潮均是特定群體某種利益的表達,具有明確的問題指向與實踐指向。新的時代,這些特定群體開始對“文革”政治運動及其導致的災難性后果進行批判,對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思考現(xiàn)實社會性質(zhì)及社會政治制度,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答案。而政治思潮的實踐取向客觀上要求政治思潮不能僅僅停留在“虛幻的想象和抽象的批判,從而轉(zhuǎn)化為一種展現(xiàn)和支撐中國政治發(fā)展歷程的現(xiàn)代思想資源”[4],探尋著自己設計的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路徑。
2.重獲新生的文化學術:“偽科學”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任何社會態(tài)度及行為,包括理論思維和政治情緒,都是發(fā)生在一定文化傳統(tǒng)中的,都有著文化與學術背景?!盵5]政治思潮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總是離不開一定的學術背景和學科基礎。眾所周知,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diào)整,政治學等社會科學被當做資產(chǎn)階級偽科學被迫取消。從此,政治學在中國不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長期處于空白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幾乎不存在任何學術團體對政治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研究、探討,政治思潮自然喪失了其賴以立足的學科基礎。時隔近30年后,在1979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xiàn)在需要趕快補課?!盵6]根據(jù)這一講話精神,政治學科在我國高校陸續(xù)恢復。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的恢復、學術團隊的重新組建,為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產(chǎn)生提供了學科支撐和學術支撐。
根據(jù)徐大同教授對政治思潮的概念闡釋與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政治思潮都是特定群體所持的價值觀念的反映,并提出與其價值觀念相適應的解決某一社會問題的理想社會政治制度或政治主張以及實現(xiàn)所主張的理想社會的道路。改革開放的漸次展開,政治學在中國的恢復與迅速發(fā)展,為中、外學術資源在中國的再度重逢提供了契機,自此西方政治思想及政治思潮的學術觀點開始大量引入中國并借助高校迅速傳播。透過自由化思潮、西化論、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政治思潮的背后,可以依稀地看到西方政治思潮與中國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契合的影子。這一點只要分析各種政治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影響群體就會一目了然。
急劇變化的社會存在及再度復興的文化學術基礎為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勃興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而新的知識群體的出現(xiàn)、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信息時代的來臨也對政治思潮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價值指向
價值觀念是一種政治思潮評價現(xiàn)實社會的標準,也是其設計現(xiàn)實社會的依據(jù)。在不同歷史階段,因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不同,政治思潮關注的焦點就會發(fā)生變化,視為政治思潮核心的價值指向亦會隨之而變。
1.1978年“改革開放”至1989年政治風波:價值重估與否定權威并進
確切地說,在這一時期,不僅僅存在一種政治思潮,但其價值指向大致趨同,即圍繞著“文革”十年所否定的一系列價值觀念進行重新估價。“文革”期間,因受極“左”思想的指導,各項工作處于癱瘓狀態(tài),許多價值觀念被徹底否定,諸如人道主義、民主觀念、人權觀念等,當改革春風將人們從“文革”的睡夢中重新喚醒之時,陡然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遭到否定的諸多價值觀念己經(jīng)使整個民族付出了慘痛代價。改革開放序幕拉開后,人們希望這些價值觀念能夠再次回歸到現(xiàn)實社會生活,并在人們的心中扎根生長。對“文革”的反思,直接引發(fā)人們對人道主義、民主觀念和人權觀念的重新估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圍繞“民主”這一政治價值觀念的重新估價。價值重估運動主要是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項基本原則而展開的,他們將馬克思主義解釋為人道主義,其直接目的在于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抨擊共產(chǎn)黨領導,既而力主在中國實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最集中的體現(xiàn)。對這些消極的政治思潮,鄧小平同志早有覺察并表示過明確態(tài)度,但因中央在思想戰(zhàn)線上嚴肅的批評缺乏一貫性,加之外國勢力的挑撥,最終釀成了89年的政治風波。風波之后,別有用心的群體對“民主”的渴求并沒有退出政治舞臺,只是轉(zhuǎn)入地下蓄時待發(fā),繼而在90年代變異為自由主義思潮重新登臺。
2.1992年“南方談話”至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平等民主與民族復興相繼
在改革開放的十字路口,中國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艱難抉擇。在這一關鍵時刻,已經(jīng)退休的鄧小平再次站出來,發(fā)出“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驚世聲響。鄧小平南方談話再次為改革開放的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92年十四大毅然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決定,正式在中國推行市場化改革。在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了廣泛而急劇的社會分化。在市場經(jīng)濟推行的初期,由于黨對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市場經(jīng)濟缺乏經(jīng)驗,市場化改革致使貧富分化相當嚴重和社會公平缺失,它對相當數(shù)量的社會成員生活景況造成沖擊,特定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大量出現(xiàn)。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必須引發(fā)人們對社會主義國家能否實行市場經(jīng)濟的思考。一批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年輕知識分子乘勢而起,他們成為”弱勢群體”代言人,對市場體制的弊端進行抨擊,將階級、階級斗爭等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話語再次搬上前臺,對自由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與普遍主義的經(jīng)典訴求發(fā)出挑戰(zhàn)。他們強調(diào)民主、平等具有最高價值,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階段應大力推動民主政治建設,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
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及融入國際社會步伐的加快,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球化時代對中國來講已經(jīng)來臨。但世紀之交中國在全球化面前卻屢屢受挫,“銀河號事件”、“炸館事件”、中美撞機事件、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事件等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民眾的民族情感,“民族復興”意識極大增強。民族主義思潮以社會主義強國夢的嶄新內(nèi)涵順勢再次復興??陀^地講,新階段的民族主義思潮是較為溫和的、比較理性的,是對中國融入全球化時代的主動回應,是中國知識群體對中國加入全球化洪流國際出路的深度思考。此時的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資源,維系和鞏固政治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共識的政治資源,增強了國人民族國家認同意識。
3.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后:多樣化政治思潮的多元價值指向共生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稕Q定》的頒布實施表明黨在思想戰(zhàn)線上的政策轉(zhuǎn)變,意味著黨的歷史方位發(fā)生了變化,也意味著執(zhí)政黨在對待黨外思潮的方式方法上有所調(diào)整,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又包容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這片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的土壤中孕育著多種政治思潮,其間既有積極、健康向上的諸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潮,也低級的庸俗的諸如新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新“左”派等政治思潮,還有反動的、腐朽的諸如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潮。這些政治思潮,代表著社會中不同群體的特定利益,依據(jù)自己所持的價值指向,對社會問題有自己的基本判斷。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國內(nèi)急劇轉(zhuǎn)型的社會體制,激烈地對撞與交鋒使得各種政治思潮不斷分化、重新組合,從而推動著當代中國政治思潮的發(fā)展演變。今天,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盛世局面已日漸形成。
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代中國政治思潮,避而遠之、敷衍塞責是無用的,熟視無睹,放任自流也是非明智之舉動。我們必須堅持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當代中國政治思潮敢于主動回應,進行認真研究、科學分析。
(一)善于引導,掌握主動
正如《高校理論戰(zhàn)線》主編田心銘同志所言,社會思想的多樣性,并不排斥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既要堅持社會思想和個人價值追求的多樣性,也要堅持社會價值導向的一元化。這樣,才能將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地位凸顯出來。在政治思潮發(fā)展進程中,主流意識形態(tài)必須掌握話語權,對非主流政治思潮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不干涉,但是思潮討論什么題目,主流意識形態(tài)應該加以引導,而不能由著各種政治思潮隨意興風作浪。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葛蘭西說過,“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xiàn)在兩種形式中—— 在統(tǒng)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盵7]前者意指上層建筑的國家機器,后者則體現(xiàn)為文化領導權或者說話語權。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牢牢掌握著時代的話語權,根據(jù)國情和時代發(fā)展,適時提出了政治文明、構(gòu)建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共享改革成果等課題,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主動性。
(二)科學判斷,認真研究
當前,在中國政治思潮領域,主流政治思潮與非主流政治思潮并存,正面政治思潮與反動政治思潮同在。鑒于當前中國政治思潮差異性、復雜性特征,首先要做的是對各種政治思潮進行科學判斷,正確判斷各種政治思潮的性質(zhì),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對與主流政治思潮相適應的積極的政治思潮,敢于汲取與借鑒其有益思想養(yǎng)分并應給予正面引導,使其沿著主流政治思潮預設的方向發(fā)展,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而對與主流政治思潮相違背,甚至嚴重干擾了社會肌體和諧運行和正常發(fā)展的政治思潮,必須堅決制止,絕不手軟。當然,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學界認真研究,才能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的指引下,致力于追尋政治思潮這條真理之路的人們,當代政治思潮無論從方法到內(nèi)容,仍需實現(xiàn)在認識中批判,在批判中借鑒。
[1]朱士群.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回應與引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8(4):390.
[2]徐大同.現(xiàn)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梅榮政,張曉紅.論新自由主義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4.
[4]劉建軍.當代中國政治思潮:根源與演進[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4):90.
[5]徐大同.當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6.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
[7]葛蘭西.獄中雜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6.
G642
A
1003-2134(2010)02-0015-04
2010-01-13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中國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06JZD001)
唐建兵(1975-),男,安徽懷遠人,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安徽大學博士生。
責任編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