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竹軒
(對外經貿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29)
幽默笑話的語言學解讀
趙竹軒
(對外經貿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29)
幽默和笑話有概念上的區(qū)別,笑話是滑稽言談本身,幽默在這里則被作為心智和性情層面上的概念來看待。幽默逗人發(fā)笑沒有異議,但幽默作為一種更寬泛的東西,有什么內在特性讓人發(fā)笑?本文試從幽默區(qū)別于笑話的深層語言內涵、幽默包含的邏輯上不協(xié)調的因素、人物心理同幽默致笑間的關聯(lián)等幾個方面解讀幽默好笑的原因。
幽默;笑話;語言學;解讀
“幽默”一詞音意兩譯。1924年,林語堂在《論讀書,論幽默》中將“humour”譯作“幽默”。英語里的humour除“滑稽、可笑”外,兼有“氣質、心境、情緒”之意;法語中更是如此,可以說一個人de bonne humeur或de mauvaise humeur;humour在拉丁語中的本義則是“體液”。古希臘人認為人有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并稱之為“χυμóζ”(chymos),四種體液按組成比例不同構成一個人的先天氣質?!昂谀懼边^多會使人抑郁,而治療方法則是開懷大笑。這種幽默觀念在20世紀初傳到中國并有了一些翻譯版本,但只有“幽默”一直沿用至今,應該有其合理之處。屈原《九章·懷沙》中有“煦兮杳杳,孔靜幽默”,此處“幽默”意為“寂靜無聲”,和后來的涵義并無關系。如果我們把“幽默”理解為“幽然無聲的默契”,是否能和它的今義沾上邊?如果不能,為什么又說這種譯法音意兩譯?
從柏拉圖開始,詩歌和哲學、感性和理性就開始爭吵。就像所有美好而發(fā)自內心的東西,幽默使人發(fā)笑似乎很自然,在這里非要討論幽默之為幽默的所以然來,似乎顯得牽強而多此一舉。國內少有學者研究作為雕蟲小技而存在的幽默,但幽默在西方卻被作為一門學問來對待。很明顯,幽默作為跨國界、種族和語言而被廣泛認同和理解的表達,應該能揭示出一些人們心智上的共性。
在《論讀書,論幽默》里,林語堂把幽默同郁剔、譏諷、揶揄這幾種風調相區(qū)別,而“在各種風調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最上乘的幽默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在這里,幽默是作為一種上乘的風調而存在的,就如文學和演講中的詼諧表達或一個人談吐中體現(xiàn)出的幽默感 (sense of humour)更多地是同作品格調和個人性情相聯(lián)系。幽默發(fā)自人的性情,是后天所不能習得的,你可以轉述一個笑話,但卻不能復制不屬于你的幽默感。同時,就聽者而言,能夠聽懂幽默,解得其中意味也要有一定的客觀和主觀條件,這包括語境和聽者本身的知識和認知水平。
來看一段英文幽默,是發(fā)生在一個金發(fā)美女和送奶工之間的對話:
"I want 25 gallons of milk,"said the blonde,"I'm going to fill my bathtub up with milk and take a milk bath so I can look young and beautiful again."
The milkman asked,"Do you want it pasteurized?"
The blonde said,"No,just up to my breasts."
送奶工問:"Do you want it pasteurized?",“你想要巴氏殺菌后的牛奶嗎?”顯然,那位金發(fā)美女把 “巴氏殺菌”“pasteurize”理解為“past your eyes”。牛奶需要多到達到眼睛的高度嗎?即使是牛奶浴也不需要那樣多牛奶,所以她回答“不,只要到胸部就可以了”。
這樣突兀的答非所問讓人覺得這位金發(fā)美女十分愚蠢。她為什么犯這樣的錯誤呢?原來,pasteurize和past your eyes之間有諧音聯(lián)系。雖然我們只看到字面上的對話,但我們卻已經根據(jù)自己的成見想象出二人的儀態(tài)和語氣,為其平添了幾分幽默與諷刺,我們蠻可以設想這樣的場景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不覺得有什么悖于情理的。這就是在理解幽默的同時,我們所加入的自己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是與幽默所要傳達的意思相吻合的。通過幽默,人們達到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這樣,幽默一詞在字面意義上的兩種含義似乎也就相通了。
相比于笑話,幽默可以同時適用于更廣泛和更狹義的定義。除去生活中所謂妙語(shafts of wits),幽默可以包括惡搞、無厘頭等等,并采取多種形式——文學,繪畫,甚至音樂。我們看歐·亨利的幽默短篇小說,James Thurber在The New Yorker上所做的諷刺漫畫,聆聽詼諧的《撥弦波爾卡》和《卡門序曲》,均能在獲得娛樂的同時品得其中韻味,并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愉悅感歸因于相似的元素,這就說明了幽默多元形式與內在共性的統(tǒng)一。說幽默狹義,則是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妙語或惡搞都能稱得上幽默的。在我們的意識里幽默的層次更高,往往除了給接受者帶來笑聲之外還能引起其他的效應,可能是反省、自嘲或深思。
這是一個網(wǎng)上惡搞的片段:
人=吃飯+睡覺+上班+玩,
豬=吃飯+睡覺,
代入:人=豬+上班+玩,
即:人-玩=豬+上班.
結論:不懂玩的人=會上班的豬
……
類似毫無道理的惡搞被普遍傳誦,那么它好笑的原因在哪呢?答案是它采用一種隱蔽的方式擾亂了正常的邏輯。惡搞的制造者預先設想了一個結果,然后讓你沿著他所設計的輕佻的方式得出這個驚異的結論。但事實上,它的前提假設(如認為人即吃飯、睡覺、上班、玩)和運用加減法推導的辦法是毫無道理的。所以它只能是一個惡搞而不是上乘的幽默。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第14章中吉姆和哈克有一段關于“法國人說的是人話嗎”的爭論,它帶給我的感觸在我重讀時絲毫不減當年:
“Looky here,Jim;does a cat talk like we do?”
“No,a cat don't.”
“Well,does a cow?”
“No,a cow don't,nuther.”
“Does a cat talk like a cow,or a cow talk like a cat?”
“No,dey don't.”
“It's natural and right for'em to talk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in't it?”
“Course.”
“Andain'titnaturalandrightforacatandacowtotalkdifferent from US?”
“Why,mos'sholy it is.”
“Well,then,why ain't it natural and right for a FRENCHMAN to talk different from us?You answer me that.”
“Is a cat a man,Huck?”
“No.”
“Well,den,dey ain't no sense in a cat talkin'like a man.Is a cow a man?—er is a cow a cat?”
“No,she ain't either of them.”
“Well,den,she ain't got no business to talk like either one er the yuther of'em.Is a Frenchman a man?”
“Yes.”
“WELL,den!Dad blame it,why doan'he TALK like a man?You answer me DAT!”
這里采用原文是由于方言的緣故。在馬克·吐溫的筆下,黑人和白人(白人又分受過教育的和未受教育的)使用的語言是那樣不同,讓你覺得他們是活生生行走在那個時代的人。方言特點的生活化更突顯了喜劇效果。既然幽默是語言的藝術,那么作為幽默家的馬克·吐溫首先是一個語言大師也就理所當然,不言而喻了。對話前半部分哈克通過舉例說貓、牛和人不同所以不“和咱們說一樣的話”(即英語),來說明法國人不說英語是很自然的事,到這里為止邏輯是正常的。邏輯的錯位從吉姆反詰“Is a cat a man,Huck?”開始。吉姆說,既然貓和牛不是人,那么它們不講人話是應當?shù)?,但作為“人”的法國人“那他媽的怎能不說人話呢?”在這里,問題的根結在“人話”和“英語”的概念上,二者對于哈克來說是不同的,但對于吉姆這樣一個未開化的黑奴來說則沒有區(qū)別。由于這種邏輯的錯位很隱蔽,所以即使懂得其中道理,我們仍會被逗笑。
這則對話和上面的惡搞片段的共同點在于提供了不同于常規(guī)的推理模式。歇后語往往具有幽默詼諧的成分,也在于除了字面意思外,還暗示了另一個思維過程。可以看出,許多幽默的發(fā)出者是有意而隱蔽地歪曲一個事實或這個事實的邏輯過程,在正常思維模式中加入了一些彎彎繞的成分(twistof logic)。你沿著循規(guī)蹈矩的邏輯進行思考時出現(xiàn)了岔路,然后根據(jù)另一個推理線索,最后得出荒謬甚至與預期截然相反的結果。
弗洛伊德在他1905年的 《笑話和它們同無意識的關系》(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以及 《幽默》(humour)中,提出了“實質性笑話”(contentious jokes)的概念;人通過幽默可以宣泄某些被社會壓抑的思想,如攻擊和性欲。有關于幽默的測驗表明,性、毀滅和死亡是公眾喜愛的題材。生活中我們明顯對災難性的結局顯示出較大興趣,同時性指向的幽默也占有很大比例。這類笑話本身也許沒有多少滑稽的成分,但它用一種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暗示了某些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禁止的思想,從而迎合了有此類想法的人。因此,笑話不僅是有語境的,更是有影響范圍的:高中時考試,老師在發(fā)卷子,后面一個女生多拿了,喊到“老師,我有了,我有了”,前排一個男生連忙說道“是我的,是我的”,結果全班狂笑不止——試想同樣的情景發(fā)生在小學生的課堂上,就不太可能產生如此轟動。除去毀滅和性的成分,這類思想還可以是對權威的挑釁。所以被惡搞很慘的往往是政客,而不是普通人。
按照這樣的分析,幽默的內容取決于此人的欲求,幽默的風格——或諷刺挖苦,或輕快和善——均取決于此人的性情。上面談到馬克·吐溫的幽默,事實上,馬克·吐溫幽默風格的變化和他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認識密切相關,即越到晚年越表現(xiàn)出悲觀色彩和對社會陰暗面的關注。他有一個故事《他是否還在人間?》(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描寫幾個窮困潦倒的年輕畫家為使畫作升值,設下其中一位畫家即將病逝的假象,同時制造大量輿論,讓人以為這位病危畫家所剩不多的作品極具炒作價值。于是,到那位畫家“死”的那天,當他的同伴們抬著他的棺材緩緩駛向墓地時,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天才畫家的英年早逝而哀嘆,同時畫價的急劇飆升使其“死”后的境況遠超過活著的時候。故事是以幽默詼諧的語調寫成,但是讀后不禁令人感到不可名狀的苦澀。人的非理性和命運中的自相矛盾讓這個世界顯得既可笑又可悲。有類似深層涵義的作品又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和約瑟夫·海勒的《第22條軍規(guī)》(Catch-22):小職員不堪生活的重壓變形成甲蟲,第22條軍規(guī)本身無奈的矛盾,都表現(xiàn)了生命中不協(xié)調、不可控的因素,而其幽默的表現(xiàn)形式讓壓抑的感情和思想更易被人接受,給人以“笑對慘淡人生”之感。
總之,幽默是對心智的一種挑逗。所謂挑逗,即采用不嚴肅或非理性的方式,讓聽者沿著另一條邏輯道路,獲知某種隱晦的涵義。在這個過程中,聽者經過精神上的活動后和幽默的發(fā)起者產生了共鳴,宣泄了自身相同的想法和感情。這類幽默使人感到輕松、受人喜愛的原因亦在于此。
[1]黃豪.言語幽默的語言學思考[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7.
[2]胡范鑄.幽默語言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7.
[3]王勇.由關聯(lián)理論看幽默言語[J].北京:外語教學,2001,(1).
[4]王靜存.馬克·吐溫小說的“美國式幽默”探析[J].濟南:時代文學, 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