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溫艷華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強迫交易罪實行行為與搶劫罪實行行為的辨析
胡 波,溫艷華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強迫交易罪是1997年刑法典新增加的罪名,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完善社會主義經(jīng)濟的重要刑事立法。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既是一個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新穎的研究課題,在我國理論界,許多與其相關的問題仍存在爭議。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與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均為復合實行行為,在暴力、威脅的手段行為與交易的目的行為方面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因而存在種種易混淆之處,使得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和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的區(qū)分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從理論上予以明確區(qū)分。
實行行為;手段行為;暴力行為;威脅行為;目的行為;交易行為
所謂實行行為,學界的觀點很多。許多學者將實行行為理解為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皩嵭行袨槭亲鳛闃嫵梢诵牡男袨??!保?]“符合構成要件的狹義的行為,稱為實行行為?!保?](p134)“刑法分則中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3]也有學者在堅持實行行為是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同時也強調(diào),“可以把包含著實行犯罪的現(xiàn)實危險性的行為解釋為實行行為。”[4]還有人認為,從形式和實質(zhì)相統(tǒng)一的立場出發(fā),我國刑法中實行行為的概念,應當是指符合刑法分則具體犯罪構成規(guī)定的對構成要件預定的法益侵害具有現(xiàn)實的危險性的行為。[5]最具代表性的是張明楷教授,他在其力作《法益初論》中發(fā)表了對實行行為的內(nèi)涵的看法:“形式的客觀說并沒有從實質(zhì)上回答什么叫實行行為,離開犯罪本質(zhì)討論實行行為,必然使實行行為成為沒有邊際、沒有定型的抽象概念?!薄靶谭ɡ碚搼敻鶕?jù)實質(zhì)的觀點根據(jù)法益侵害說界定實行行為,摒棄形式主義的觀點?!保?]“實行行為并不是任何與法益侵害結(jié)果具有某種聯(lián)系的行為,而必須是類型性的法益侵害行為。”[7](p139)
其實,實行行為內(nèi)涵的理論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形式主義到實質(zhì)主義的過程。很多學者都曾從形式主義的立場界定實行行為的內(nèi)涵。刑法理論對實行行為的理解曾幾乎一致認為它就是指“刑法分則中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對實行行為的這種理解是站在構成要件的立場上,采取形式的客觀說,可以認為其具有通說的地位。[8]但隨著刑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地注意到了實行行為的實質(zhì)內(nèi)涵,提出了一些從實質(zhì)立場的角度界定實行行為的新觀點。僅在犯罪構成意義上,從形式主義角度界定實行行為的內(nèi)涵,并不能夠揭示為什么實行行為能成為刑法分則構成要件的行為這一本質(zhì),而必須從實質(zhì)主義角度出發(fā)去理解實行行為具有能夠引起該構成要件所預定的法益侵害的危險。
因此,對實行行為內(nèi)涵的解讀,應當順應學術的發(fā)展潮流,而不能僅從形式的角度,在不揭示其實質(zhì)的情況下去界定實行行為的內(nèi)涵,贊同從形式和實質(zhì)相統(tǒng)一的立場出發(fā)科學地理解強迫交易罪實行行為的內(nèi)涵。
不可否認的是,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與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均是符合犯罪客觀構成要件的行為,這是由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同時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與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又是具有侵害法益現(xiàn)實性危險的實行行為。這類實行行為不僅是實行行為中的復合型實行行為,而且是牽連型復合實行行為。所謂復合型實行行為,即是指具體罪行的實行行為不是由一個行為而是由多個行為組合而成的,亦即是由數(shù)個自然行為組合而成的實行行為。[9]所謂牽連型復合實行行為,即是指明確表現(xiàn)為手段行為和目的行為的復合型實行行為。[10]其中手段行為為暴力、威脅,目的行為為交易。
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與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如兩者都是復合型實行行為,其行為內(nèi)部均包含兩個行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且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分別都侵犯了兩個不同的客體;二者均屬于牽連型的復合型實行行為,手段行為是先行為,目的行為是后行為,且均是先實施手段行為,使被害人處于某種特定的狀態(tài),然后利用這種狀態(tài)進而完成目的行為,并都采用了暴力手段;二者又均屬于松散型的復合型實行行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間的整體性程度相對較弱,只要行為人開始實施先行為即手段行為,即可構成犯罪;二者都包含使被害人違背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敢反抗的暴力、威脅行為,都侵犯了相同的法益: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和一定的財產(chǎn)權利。上述的種種易混淆之處,使得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和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的區(qū)分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從理論上予以明確區(qū)分。
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與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最主要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手段行為方面。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是一種奪取型侵犯財產(chǎn)權利犯罪,它與其他侵犯財產(chǎn)權利犯罪的實行行為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就在于其取得財物的手段行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手段行為的內(nèi)容不同。搶劫罪的手段行為表現(xiàn)為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其中所謂的其他方法,是指暴力、威脅行為以外的其他的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反抗狀態(tài)的人身強制行為,具體可以表現(xiàn)為用酒灌醉、用麻藥麻醉、用催眠術催眠等等行為。[7](p710)而強迫交易罪實行行為中的手段行為是且僅是暴力、威脅行為。
在暴力行為方面,強迫交易罪中的暴力行為表現(xiàn)為最廣義的暴力范圍,暴力不僅針對人身,也針對特定物品本身。雖然搶劫罪的暴力一般是針對人身的,但也可以針對物實施,只要能抑制被害者的意思、行動自由即可。[11]但是搶劫罪屬于刑法中所規(guī)定的重罪,根據(jù)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其中的暴力必須是程度較高的暴力概念,搶劫罪的暴力是最狹義的暴力。在威脅行為方面,搶劫罪的威脅,是指告知對方將要對其予以加害,已對其進行精神強制。威脅方式包括語言,動作、手勢、邪惡的眼神等法律未做限制。至于威脅的內(nèi)容,雖然我國有學者認為不應對搶劫罪的威脅的種類和性質(zhì)加以限制,不應將威脅規(guī)定為當場實施加害的威脅,[11]但是,我國刑法學的通說將威脅規(guī)定為以立即實施暴力相威脅。[12]而強迫交易罪的威脅沒有這樣的要求,可作最廣義的理解。
其次,手段行為的程度不同。強迫交易罪實行行為與搶劫罪實行行為的手段行為在暴力程度與威脅程度方面均存在不同。在暴力程度方面,其一,搶劫罪的行為人采用暴力手段是為了當場劫取財物[13],雖然我國也有學者認為取得財物不必具有當場性,但還是肯定了當場使用暴力。[7](p710)根據(jù)上文對暴力程度的等級的劃分,搶劫罪中的暴力只能是最狹義的暴力,必須針對自然人實施(不包括對物暴力),雖然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也不要求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性質(zhì),但嚴格要求了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7](p710);強迫交易罪中的暴力包括對人暴力和對物暴力,行為人采用暴力手段對被害人所造成的后果的范圍,應不超過輕傷的限度,否則構成他罪。其二,在實施暴力的時間程度方面,強迫交易罪的暴力行為的實施一般是因交易不成功后,行為人才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來達成交易;而搶劫罪的暴力的實施不受時間限制,任何時候因任何原因都可以實施暴力進行搶劫,絕不是因一般交易不成功之后才進行搶劫犯罪。并且強迫交易罪中的暴力手段不像搶劫罪那樣要求須“當場”使用暴力或以“當場”使用暴力相威脅。
在威脅程度方面,其一,強迫交易罪的威脅行為沒有程度上的限制。搶劫罪中的威脅行為需使得被害人不敢或者不能反抗,不僅只能以暴力相威脅,且要求達到足以抑制對方反抗的程度。搶劫罪要求的威脅程度要高于強迫交易罪。其二,強迫交易罪中的暴力手段不像搶劫罪那樣要求須以當場使用暴力相威脅。對強迫交易罪來說,無論行為人是以現(xiàn)實性的內(nèi)容來威脅,還是以將來付諸實施的內(nèi)容來進行威脅,都構成強迫交易罪中的威脅行為。
第三,手段行為的對象不同。搶劫罪的手段行為一般都指向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但有時也會指向財物的所有者或保管者以外的其他人,所以搶劫罪的手段行為的對象應是能成為搶劫財物行為障礙的任何人,包括實際上的障礙人以及誤認的障礙人。[2](p118)而在強迫交易罪中,強迫交易罪中暴力只應指向交易相對方,而不應包括交易相對方之外的人。而且,搶劫罪的暴力行為的對象必須是自然人(不包括對物暴力)。而強迫交易罪中,暴力行為的對象既可以是交易相對方也可以是特定交易物。在少數(shù)情況下,暴力行為若施加于與交易相對方有密切關系的人,只能被看作是威脅行為。
第四,手段行為的實施時間不同。在暴力行為的實施時間方面,搶劫罪與強迫交易罪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實施時間的不同主要是針對威脅內(nèi)容的實現(xiàn)而言的。搶劫罪的威脅只能是以暴力作為威脅內(nèi)容,這里的暴力必須具有當場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否則不可能成立搶劫罪,這是由搶劫罪的罪質(zhì)決定的,搶劫罪實行行為的實施是以當場制服被害人為前提的。而在強迫交易罪中,威脅的內(nèi)容可以當前發(fā)生,也可以是在將來發(fā)生的。
最后,實施手段行為的場合不同。實施手段行為的場合是區(qū)分強迫交易罪實行行為與搶劫罪實行行為的關鍵所在。搶劫罪中的實行行為表現(xiàn)形式是:行為人實施暴力、威脅手段行為,直接取得被害人財物并非法占有。搶劫罪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場合,無需交易行為存在為前提;從強迫交易罪被設置的立法本意來看,強迫交易罪被規(guī)定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一章,很明顯是在于規(guī)范市場管理秩序,維護平等、公正、誠信的市場交易秩序,打擊利用強迫交易行為進行非法獲利和損害交易相對方合法權益的行為。強迫交易罪的實行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為:行為人提出交易的意愿,在交易相對方拒絕時,行為人對其實施暴力、威脅的手段行為,迫使交易相對方不得已與之進行交易并非法獲利的行為。由此可見,強迫交易罪的手段行為只能發(fā)生在交易過程中,必須存在特定的交易行為。
搶劫罪的目的行為是強行取財?shù)男袨?。強行取財行為就是在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抑制住被害人反抗的前提下,將被害人的財物為自己或者第三人非法占有,也就是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當場劫走被害人所有或者管理的財物,將財物非法據(jù)為已有。搶劫罪的目的行為在實踐中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行為人在實施手段行為的基礎上,直接從被害人那里強取財物。二是強令被害人交出財物,行為人只是接受財物。
強迫交易罪的目的行為是交易行為。實施暴力、威脅的手段行為是為了迫使被害人不得已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而進行交易,目的是為了交易,亦即是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威脅的手段強迫對方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愿進行不公平的交易。其著重點在于交易,以便從中謀取暴利。強迫交易罪中,強迫行為與不公平交易需有因果關系。如果暴力、威脅行為與交易沒有因果關系,就不可能成立強迫交易罪,沒有嚴重后果的應能按一般交易糾紛處理。如若強買強賣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或符合了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則應按相關的規(guī)定處理。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應當以交易標的物的合理對價與實際給付對價的比例為標準來判定是否構成“超暴利交易”。低于一定合理比例而交易的,即為“超暴利交易”,應當按照搶劫罪定罪處罰,否則只能認定為一般不合理的交易,應以強迫交易罪定罪處罰。
[1][日]西原春夫.犯罪實行行為論[M].戴波,江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01.
[2][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M].馮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高銘暄.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73.
[4][日]大塚仁.犯罪論的基本問題[M].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71.
[5]何榮功.實行行為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1.
[6]張明楷.法益初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60,364.
[7]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269.
[9]范德繁.犯罪實行行為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159.
[10]王明輝.復行為犯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81.
[11]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xiàn)代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81.
[12]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4;或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08.
[13]趙秉志.刑法學(下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219.
Abstract:As a new imputation,the crime of coercing transactions was added to the 1997 criminal code to safeguard the order of socialist economy,and perfect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socialist economy.The perpetrating act of the crime of coercing transactions and robbery crime are all compound perpetrating acts.Their main difference is embodied as means of behavior.From the view of purpose of act,the act purpose of robbery crime is get property by force while the crime of coercing transactions'is trading act.
Key words:perpetrating act;means of behavior;violent behavior;threatening act;act of purpose;transactions
(責任編輯:葉劍波)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erpetrating Act of the Crime of Coercing Transaction and the Crime of Robbery
HU Bo,WEN Yan-hua
(Zhongnan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400031)
D924.13
A
1008-7575(2010)03-0093-03
2010-03-15
胡 波(1978-),男,山東武城人,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溫艷華(1980-),女,河南漯河人,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