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五中 李曉靜
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文言文教學思路
通遼五中 李曉靜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黯淡了文言文的光華,也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在進入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時候,我遵循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結(jié)合本單元文言文文體特點,嘗試新教法,采用由面到點再到面的授課思路,言文兼顧,進行整體教學,發(fā)揮了文言文應有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 言文兼顧 整體教學 作用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往往采取逐字逐句串講的形式,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能力和情感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模式化。學生則機械地記,被動地學,厭倦情緒嚴重,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文言文教學始終處于瓶頸期。
新課標下的教學改革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采用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成長規(guī)律的方法,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出他們的能力。所以在講第一冊第二單元古代記敘散文的時候,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決定突破以往保守的教學模式,讓文言文走進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真正從文言文中獲得滋養(yǎng)。
遵循新教學大綱,圍繞本單元教學要求,我確立了文言文整體教學思路,以“言文兼顧,突出基礎”為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氣氛中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塑造學生。具體操作如下:
“大語文觀”要求語文教學注重整體感知,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所以上課伊始我要求學生先感受課文、概述故事情節(jié),寫出《荊軻刺秦王》二百字以內(nèi)的故事梗概,用若干四字短語概括《鴻門宴》情節(jié)脈絡。沒想到課堂效果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同學們踴躍發(fā)言,相互之間再進行補充和修正,概述得很出色。最后同學們總結(jié)了概括情節(jié)的規(guī)律和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參與掌握知識,乃是喚起學生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笔聦嵶C明,先領略歷史故事本身的魅力,不但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視野開闊,對文章有了全局觀念,同時,達到了本單元要求中的“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同學們的熱情升溫之后,再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的通假字、重要實詞、重要虛詞和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進行整理。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建立知識點的動態(tài)體系。單元結(jié)束之后還要進行單元總結(jié),歸納這些文言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把握文言文學習的重點。
比如特殊句式中的被動句表現(xiàn)形式多樣,主要有下列幾種:(1)借助“見”、“于”、“見……于”來表示。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等。(2)借助“為”、“為……所”來表示。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等。(3)借助 “受”來表示。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等。(4)從語境本身來判斷,這是被動句式中最難的一種,要根據(jù)上下文來斷定。如“夜縋而出,見秦伯”(《燭之武退秦師》)句中的“縋”即表被動,是說“被用繩子拴著往城下送”。
文言文教學中古漢語知識的教學是基礎,文言文知識多而瑣碎,所以教師要常提常講常歸類,要長期堅持。這樣,學生學過的課文越多,積累的例句就越多,理解就更全面。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翻譯甚至鑒賞的能力。
本單元收錄的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講述了杰出歷史人物的事跡。有臨危受命的老臣燭之武、勇士荊軻、悲劇英雄項羽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等。正確認識他們的形象和歷史作用對學生形成完整的情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所以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形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對歷史人物進行多元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語文新課標在闡述語文教學的特點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荊軻的形象,同學們有著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荊軻是一位具有愛國情懷、勇于反抗的英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荊軻是衛(wèi)國人,不是燕國人,談不上愛國,他刺殺秦王不過是替人復仇,沒有什么高尚可言。對項羽的形象,分歧也很大,有的同學認為他自大狂妄,優(yōu)柔寡斷,也有的同學認為他光明磊落,寬容大度,極具人格魅力。
多元解讀的存在表明學生的個性意識在覺醒, 綜合素養(yǎng)在提高,是很具生命活力的表現(xiàn)。教師要珍視、理解和鼓勵這些探究式的解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當然,對這些解讀教師也不能聽之任之,要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進行引領疏導,保證教學內(nèi)容正確的價值取向。
2、科學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新課標提倡學科間的綜合。在評價歷史現(xiàn)象時不妨選擇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這樣就能正確地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就能讓多元解讀擁有合理的定位。如果用歷史的觀點分析荊軻,就會發(fā)現(xiàn)他刺殺秦王雖然在主觀上是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但在客觀上代表了弱小勢力反抗強秦的侵略,具有了正義的性質(zhì)。另外,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血性和勇氣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精神指南。
3、從古人身上吸取教訓、汲取養(yǎng)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言文凝聚著文學的意義、歷史的意義(歷史與今天與未來)。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通過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汲取其中有益的內(nèi)容,達到古為今用,從而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探討從劉邦、項羽身上獲得了什么啟示時,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表示做人要學項羽、做事要學劉邦,有的同學認為項羽的不知變通應成為前車之鑒。著名作家余華說:“閱讀是通過作品喚起你的想象力、感受和情感,在別人的作品里讀到你自己。”啟迪智慧,生發(fā)情感,這就是文言文教學應該發(fā)揮的作用。
教無定法,但教必有章,學必有路。身為具有前瞻眼光的教師,要站在知識、文化的立場上去看待文言文,要站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的立場上去教文言文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總之,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探索高效課堂將是我們教學改革始終肩負的任務。
book=152,ebook=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