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非
從個性看項羽之成敗
朱亞非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悲劇英雄,由于他個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的斗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他過分的自信以致剛愎自用、缺少謀略,聽不進不同意見,從而導致了最后兵敗自殺的歷史悲劇。項羽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命運。這位歷史人物的經驗教訓也值得今人加以吸取與借鑒。
項羽;自信;成敗
在中國歷史上,項羽是一位英勇悲壯的歷史人物。他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到三十一歲自刎烏江,在短短的八年時間內,在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筆。面對強大的秦朝,項羽與其叔父揭竿而起,響應陳勝、吳廣首義,率領八千子弟兵南征北戰(zhàn),以無比的英勇和機智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戰(zhàn)爭,幾乎全殲秦朝精銳之師,為推翻秦朝統(tǒng)治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中,他又以超群的氣勢和戰(zhàn)術指揮,屢屢打敗劉邦軍和其它諸侯國軍,在軍事史上書寫了極為輝煌的一筆。雖然最后戰(zhàn)敗自刎而死,但是卻成為歷史上深受人們喜愛的傳奇人物,他的業(yè)績也為后人追思,他失敗的原因也是多年來史學界探討的熱門話題。
項羽之所以從反秦戰(zhàn)爭中取得最后勝利,僅過了四年就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失敗,除了有若干客觀原因及其項羽本人失誤之外,項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一
項羽的性格,從歷史文獻記載看,就是充滿了“自信”二個字,早年就胸懷大志,他堅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對于早年讀書和學習劍術,他總略加領會,但并沒有堅持下去,叔父項梁對他嚴加批評,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項羽本紀》)讓項梁教其兵法。前 210 年,秦始皇巡行至錢塘江,百姓紛紛圍觀,站在圍觀群眾群眾之中的項羽看到秦始皇軍隊豪華顯赫氣勢,情不自禁地贊嘆,“彼可取代也。”嚇的其叔父項梁趕緊捂住其口。從這兩件事情上可見反秦以前項羽就志向遠大,不安于現(xiàn)狀,想成為王侯的自信心理。
項羽的這種自信心理在反秦戰(zhàn)爭中極為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前 207 年,懷王讓宋義與項羽救趙,宋義畏于章邯軍,屯兵安陽四十六天不進,作為次將的項羽多次勸宋義“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必矣?!?《史記·項羽本紀》)當時情況是趙已危極,如秦破趙,必大舉進攻楚軍。宋義置大局不顧,反而宋子去齊任相,十萬楚軍在風雨嚴寒中苦不堪言。項羽見狀,與親信合議襲殺宋義,奪取了楚軍指揮權。他認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史記·項羽本紀》)將個人安危置于度外,再次顯示了自信與果敢。
巨鹿戰(zhàn)前,城池危在旦夕,而奉命前來支援的反秦的齊、燕、代等諸侯國軍隊雖已到近前,但全都畏縮不前,只有項羽督率全軍渡過漳河,為表明必勝決心,他下令軍隊“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月糧,以示必死,無一還心”,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故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果敢自信,無路可退的楚兵才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巨鹿之戰(zhàn)”,不僅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擊潰了秦軍主力,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而且奠定了項羽這位當時不到三十歲統(tǒng)帥的領導地位。
在推翻秦朝以后的楚漢之爭中,項羽的自信和果敢再次表現(xiàn)無疑。公元前 205 年春天,項羽在山東平定齊國之亂,劉邦趁機出關中,聯(lián)合歸漢的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殷王司馬仰五支十萬大軍,一舉攻入楚之都城彭城。當聽到這一消息后,項羽留下部分楚軍與齊國作戰(zhàn),自己親率三萬精銳騎兵完然攻入彭城,殺得漢軍丟盔棄甲,五十余萬人損失大半,劉邦不得不狼狽逃竄,甚至將家人都成了項羽的俘虜。這再一次表現(xiàn)出項羽在關鍵時刻果敢自信的一面。項羽在征戰(zhàn)中多次獲得以少勝多戰(zhàn)勝對手的戰(zhàn)例,不能不說是他這種超強的自信心理起到了作用。
二
但是事物正反兩面又是對立統(tǒng)一的。作為一個將領,一個統(tǒng)帥,有自信,在關鍵時刻表現(xiàn)果斷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但是過于自信就成了剛愎自用,目空一切。如果說項羽的自信和果敢是他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的話,那么他這份自信也就是他失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種過分自信有兩點表現(xiàn)的非常明確。
一是聽不進不同意見,決策失誤,抓不住戰(zhàn)略機遇。在項羽與劉邦斗爭的幾個重大關頭,都是因為聽不進別人正確的意見而功虧一簣。在鴻門宴上,謀士范增多次示意讓他借機除去劉邦,但項羽猶豫不定,結果讓劉邦“起如廁”而趁機逃脫。在此之前,項羽也沒有聽從勸告能果斷發(fā)兵,一舉擊潰屯兵壩上、勢力遠遜于自己的劉邦軍,坐失良機,最后自己也葬送在這個對手手上。
項羽進駐關中后,曾有一個韓生的士人向他建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沃,可都以霸”,這是一個正確建議,關中遭戰(zhàn)爭破壞較少,有秦朝長期經營,人口多,經濟實力強,但項羽拒絕這一良策,堅定表示“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并殺掉了因不接受其意見而對其流露出不滿的韓生,讓一些知識分子也很失望。
楚懷王是項梁擁立起來的起義軍領袖,雖然沒有實權,但在各支義軍中也有一定的威望;但項羽奪取關中,推翻秦政權后,自信自己已是天下第一,諸侯無人敢不服從,而楚懷王可能成為一個負擔,因而就讓人將懷王謀殺,反而激起了許多諸侯的不滿,劉邦并以此作為反楚的號召,此舉讓項羽在政治上失分不少。
項羽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在對范增和鐘離昧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更是充分。范增是項羽最為親近的謀士,范增多次提出好的建議都不為其接受。除了鴻門宴之外,范增勸項羽急攻滎陽,不給劉邦喘息之機,項羽非但不接受,反而猜疑范增與漢軍有私,最后逼走范增,失去左右手。鐘離昧是項羽部下很會用兵的部將,也遭到無端猜疑而發(fā)揮不出作用。陳平是位有遠見的謀臣,也是因為項羽不聽從自己建議,才能難以發(fā)揮而投奔劉邦,為劉邦成就功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由于項羽做事獨斷專行,也限制了部下積極主動性的有效發(fā)揮,這也是在楚漢戰(zhàn)爭中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項羽是一位英勇無比的軍事統(tǒng)帥,在他的指揮下,楚軍幾乎戰(zhàn)無不勝。但是由于項羽幾乎每陣都是親自指揮,沖殺在前,其部下將領對其形成強烈的依賴性。離開項羽,他們幾乎無法獨立指揮作戰(zhàn),如楚軍大將龍且率二十萬人在齊地與韓信對峙,對漢軍在人數上有優(yōu)勢,然而驕傲輕敵,聽不進正確意見,一戰(zhàn)即敗,并亡命陣前。另一位楚軍大將莒咎守城皋,項羽曾讓他“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史記·項羽本紀》)但他卻經不起漢軍挑釁,棄城皋城出戰(zhàn),結果正中劉邦誘敵出戰(zhàn)之策,一戰(zhàn)而敗自刎而死。在項羽軍事集團中,別的將領一旦離開項羽就無法打勝仗,這也是項羽處事過于自信,剛愎自用,每臨戰(zhàn)陣都是親臨戰(zhàn)場,而不注意發(fā)揮部下的積極性所造成的惡果。
三
縱觀項羽一生,成功得益于其性格中果斷自信的一面,失敗則又與其性格中過分自信演變成剛愎自用、聽不進諍言不無關系。
項羽這種性格的養(yǎng)成與其生平與經歷不無關系。他出生于楚國舊貴族,自幼雖然父母雙亡,但其叔父項梁對他關愛有加,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不僅粗通文化知識,而且有武藝和懂兵法,再加上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是一位“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魁梧男子,由于力氣大,當時吳中的年輕人都懼怕他。這就養(yǎng)成了他從年少時就有一種自負的膽氣和超人的自信心。與當時的陳勝、吳廣反秦起兵的大多數農民軍首領相比較,無論是出身、知識或武功,能和項梁、項羽叔侄相比者是少之又少;這自然使得項羽從反秦起兵后就有鶴立雞群、高人一等的感覺。
項羽自從追隨叔父投入到反秦斗爭以后,由于其膽識和勇敢,一路所遇到的順境多而逆境少;從公元前 209 年九月率吳中八千子弟兵殺死吳郡太守后渡江北上,一路所向披靡,進入徐州后,一路收編黥布、陳嬰等多支起義武裝,又殺死不愿歸降的秦嘉,已有武裝十八萬人,連劉邦也表示歸順。前 208 年項梁被擁戴為起義軍實際領袖,項羽軍風頭更盛,連戰(zhàn)山東(濟寧)東阿、城陽(菏澤北)、定陶及河南雍丘等秦軍,四戰(zhàn)四捷,勢不可擋,更是自信心爆漲。雖然由于項梁遭秦軍偷襲犧牲,義軍受到大挫,但項羽部則沒有受到大的損失。不久后又取得巨鹿之戰(zhàn)勝利,項羽在各路諸侯中無人不敬畏的英雄。當時項羽并不滿三十歲。由于人生戰(zhàn)爭旅途一路順境,過人的軍事才能再加上各路諸侯的阿諛奉承,使項羽也在成功中不斷陶醉、更加迷信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早年就已具備的那種自信心逐漸走向了反面,那就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開始不斷剛愎自用、唯我獨尊、聽不進不同意見,因此事業(yè)開始由頂峰而逐漸走向衰弱。在反秦斗爭勝利后,項羽當時的地位已成為全國的統(tǒng)帥,國家的實際統(tǒng)治者,但他往往又作為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來征討不聽從自己指揮的諸侯,持續(xù)緊張的軍旅生涯又無法讓他靜下心來對自己未來盡心認真的規(guī)劃,對戰(zhàn)敗得失進行深入的思考。再加上身邊也沒有一位成功的謀士加以全力輔佐,因此項羽也很難糾正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起兵早期那種果敢自信、勇往直前的性格逐漸被剛愎自用,蠻勇少謀所代替。前 203 年 10 月,在滎陽前線,他竟然提出要與劉邦兩個人單獨決斗,要以匹夫之勇而不是以智慧來戰(zhàn)勝對手。正是基于此,他放棄了能夠爭取到的同盟軍,也無意發(fā)揮自己集團中將帥的才能,最后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軍事之才,在他身上集中了勇敢、正直、自信等諸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著無可彌補的缺陷,在其性格中當優(yōu)點占主導地位時,他能屢戰(zhàn)屢勝,而其性格中缺陷上升時,則歸于失敗。這個歷史人物自身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責任編輯:秦小珊
K2
A
1009-3605(2010)05-0092-03
2010-06-24
朱亞非,男,江蘇宿遷人,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地方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中外關系史和山東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