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相,閆紅燦,李麗紅
(河北理工大學理學院,河北唐山063009)
影響普通高校學風建設的教學因素及對策
劉保相,閆紅燦,李麗紅
(河北理工大學理學院,河北唐山063009)
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學風建設;實踐能力
結合大眾化教育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實,系統(tǒng)分析了影響高校學風建設的主要因素。并進而提出了研究對策,分別從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師資水平和評價方法四個方面闡述了促進學風根本好轉的方法措施,指出只有保持“四個一致”才是加強學風建設的有效途徑。
學風是學校師生在治學目的、態(tài)度、方法上所形成的具有傳統(tǒng)性、共同性的心理素質、精神傾向和思維能力。一個好的學風應該是如饑似渴的求知之風、刻苦鉆研的學習之風、博學慎思的獨立思考之風、與時俱進的開拓創(chuàng)新之風。學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學風建設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
然而,近年來,大學生中持續(xù)出現了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學習動力,課堂紀律渙散等不良現象,給學校學風建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引起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校方的極大關注,展開了對影響學風建設因素的探討和加強學風建設的對策研究。
學風建設不是某一部門的事,其發(fā)展和變化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制約,特別受到當前大眾化教育和社會需求變化的沖擊。
隨著社會改革、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不斷發(fā)展,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也隨之迅猛擴大,這對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以往是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適合培養(yǎng)少量杰出的青年,但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在高校就學的人數與年俱增,特別是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師資、設施以及管理制度一時難于跟上,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甚至價值導向和社會需求形成了錯差,從根本上影響了學風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錯差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現出來,更多的用人單位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底蘊,并切實掌握一門專業(yè)技術的實用人才。根據文獻[3]中問卷調查統(tǒng)計,在國家機關、事業(yè)和企業(yè)三類不同單位類型中,企業(yè)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占整個人才需求的72%,而事業(yè)單位僅占11%,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是最受企業(yè)歡迎的,事業(yè)單位比較喜歡復合型和智能型人才。這些數據反映了當今社會需求的總體趨勢,充分表明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流應該是面向企業(yè)基層的應用型人才。
社會需求就是學生的社會面向,決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目標就體現在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方面。地方高校應根據單位人才需求的差異和本地經濟發(fā)展的鮮明特點來研究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前瞻性地調整所開辦的學科和專業(yè),超前地為本地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本土化人才。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仍有不少地方院校定位不準,好高騖遠地將培養(yǎng)目標定位于理論研究型人才,課程設置追求體系完整卻內容陳舊,專業(yè)設置沒有行業(yè)特點,教學內容乏味,學生怎能有學習的動力?
2 用人單位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和學校實踐教學薄弱的錯差
用人單位最關心的是“你能做什么?”,大學生往往面對這個問題不知如何回答,他們感嘆自己學習4年到底能做什么?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是大學畢業(yè)生的通病,而這恰恰是用人單位選用人才的重要指標。
強調上崗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用人單位的實用主義決定了重實踐輕理論的取向,恰好和目前各地方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yǎng)方案形成了鮮明比照和反差。設想一下,如果把枯燥的理論說教換成實習基地的現場演示或生產一線的參觀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不提高?
3 學生對新科技的求知欲和教師的死板教條的錯差
大學生迫切掌握高薪技術的愿望是空前高漲的,可以從大學生不惜余力地踴躍參與各種類別的職業(yè)考試和技能培訓中看出,這也是謀職生存的需要,可見,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有的,但為什么說大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呢?顯然應該從教育者身上挖掘原因。
學生對于幾十年一貫制的基礎課或專業(yè)基礎課缺少興趣,表現出追求高分的動力逐漸減弱,主要原因是這些授課內容陳舊,沒有適應社會需要的新科技含量,無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授課方法單調。相反,對于實用強的技術類知識,學生學習熱情卻非常高,但由于我們的教學水平跟不上,紙上談兵的教條泯滅了學生的求知欲,正所謂“不想聽的,說起來沒完;想知道的,廖廖幾語,沒有了下文”。這暴露了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水平遠遠不夠。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學生不好好學就是學風出現了問題,應該從根本上找出學生為什么不學的原因。學風建設必須先有良好的教風,只有建設一支一專多能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教學相長的教學氛圍。
總之,我們應該結合當前形勢,分析新時期、新環(huán)境、新條件下學風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特點,研究制定出促進學風好轉的目標和措施。
‘良好的學風所體現的應該是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弘揚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求真務實、明禮誠信的道德風尚,僅僅通過思想教育或強制管理是治標不治本的暫時之舉,只有從培養(yǎng)目標確立、課程體系優(yōu)化、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體系保障四個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個體內在的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風好轉。
1 建立大眾化教育的教學質量觀,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隨著教育大眾化的趨勢,社會對一線高素質應用人才需求的呼聲越來越高,與此適應,原來精英教育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特別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應該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服務。不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計劃都應該加大實踐教學的地位,體現重創(chuàng)新、強能力的辦學指導思想,改變過去整齊劃一的培養(yǎng)模式,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給學生更大的對專業(yè)、課程、教師、學習時間的選擇權。
2 整體優(yōu)化課程體系,增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根據社會需求確立教育思路,深化教學改革,構架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材的機制,將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主要表現在:
(1)專業(yè)設置及課程內容應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來設置,以崗位、職業(yè)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形成彈性的專業(yè)結構;
(2)在教學計劃中多開設一些提高基本技能和應用創(chuàng)新的選修課程,可以是多層次、多分支的課程體系,開放實驗室;
(3)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學,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
(4)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途徑,使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創(chuàng)新和社會實踐活動。
不僅重視理論教學,更加強調實踐教學,培養(yǎng)“有后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3 加大對教師實踐能力和技能的培訓力度,以良好的教風帶動學風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建設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必須有一批“應用型”的教師隊伍做后盾。在理論教學中加大技術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實踐理論知識的份量,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穿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突破講課與實踐的嚴格界限,著眼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Φ呐囵B(yǎng)。
因此教學需要既有專業(yè)知識的“理論型”教師又有實踐技能的“應用型”教師。學校要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傾斜,讓教師盡力向其他職業(yè)學習更加廣泛和成熟的經驗,成為一專多能的“雙師型”教師。有一批這樣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yǎng)出“應用型”的學生。
4 改革考核評價標準,注重綜合素質與應用能力的綜合評測
考核不再通過單一的一張試卷來評價,應該根據課程特點和考核目標,采取多種方式結合,注重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考核的雙重指標,讓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都能得到公平的認可度。例如將各類課程分為以知識和理論傳授為主型的課程、理論知識和技能并重型課程和以技能、能力為主型的課程,對于不同課程,設計不同類別的題型,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標準。特別對于操作技能與能力為主型的課程可以設置單項操作技能與能力、綜合操作技能與能力、創(chuàng)造性操作技能與能力等形式的題型,或者采用大型課程設計形式考核。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管理體系。
學風建設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是學校育人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只有通過教學改革,力爭做到“四個一致”,即: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社會需求一致;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一致;師資隊伍和課程設置一致;評價方式和培養(yǎng)目標一致。唯有此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風好轉。
參考文獻:
[1] 石加友1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高校學風建設[J]1中國科技信息,2005,111
[2] 張蕓,陳浩1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呼喚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J]1中國科技信息,2005,61
[3] 鄒應書,時錦雯1按需辦學以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來促進遠程開放教育的發(fā)展——關于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需求的調查報告,2004,101
[4] 潘鳴,陸亦佳1大學生就業(yè)焦慮研究綜述[J]1內江科技, 2006,11
[5] 傅進軍1關于高校學風建設的幾點思考[J]1思想教育研究,2005,41
The Primary Factor Ana lysis and Coun term ea sure Research on Con 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L IU Bao2xiang,YAN Hong2can,L ILi2hong
(College of Sciences,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talents training target;course system;teaching staff;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p racticalability
In this article,the p rimary factor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on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combn ing with the popu lar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 to demanded talent1Coun termeasure research is p roposed,and methods and measure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from four aspects about talents training target,course system,levelof teach2 ers,and evaluation methods1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s enhanced by maintaining“four consistency”1
G 641
A
167322804(2010)0320097202
20092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