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漢英命名方式對比研究及翻譯策略
王麗娜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本文討論了漢英命名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特別探討了兩種語言命名的互譯策略。本文還進一步揭示了從社會、文化、歷史和語言角度研究漢英命名方式的趨勢。
漢英命名方式;對比;翻譯策略
命名方式和藝術的研究與不同民族的語言與文化都有關系,是語言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共同研究對象。[1]命名研究又被稱為分類研究(taxonomy),它含辨識,分類和命名三個層次,命名實際是構詞。[2]盡管命名被認為是“任意的”,與所指的本質無關,但是,對事物的命名在很大程度上與該事物的本質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改變該事物的名字會改變該事物的性質。人們在命名或構詞時,經(jīng)歷了由簡到繁,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任意性到聯(lián)想性的過程,同時還附加了社會的、心理的、語用的因素。
1.姓氏來源
一個完整的姓名包括共名“姓”和私名即“名”。從起源上看,中國的姓氏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如“馬”、“?!?、“龍”、“山”、“水”等,到了后來所封的國號,職業(yè),居住地也漸漸成了姓,如“周”、“夏”、“趙”、“王”、“侯”、“武”、“屠”、“西門”、“柳下”等。從歷史上來看,英語民族的人民很長一段時間是有名無姓的,比如,亞當,夏娃以及其他圣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姓最早出現(xiàn)在了貴族階層,他們用封地、頭銜、爵位來稱呼一家之主,姓便由此而生。除此之外,和漢語類似,英語民族的姓也有一部分源于地名和職業(yè),如:London(倫敦),Washington(華盛頓),Archer(弓箭手),Butcher (屠夫),Carpenter(木匠)等。同漢民族類似,英語也有源于動物的姓,如:Fox,Wolf,Nightingale,但與中國的圖騰崇拜不同的是,英語用動物來表示“姓”是出于個體特征。
2.命名習俗
中國人命名取姓,子女從父姓,這是傳統(tǒng)習慣,取名也要遵循三大原則:形美,音美,意美。由于個人審美觀念的不同,選字標準也必然因人而異,有人喜歡采用冷僻的古字,以顯示所選名字高雅獨特,也有人喜歡通俗的名字,如“鐵蛋”,“小孬”等以示喜愛親昵之情。但在取名過程中,中國人遵循避諱原則,即“避尊者諱,避親者諱,避賢者諱”,中國人的姓名不能與長輩重復,否則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孩子對父母,下級對上級,平民對君主,均不能直呼其名,甚至要嚴加避諱。
在西方,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直接完整地以別人的名字作為自己名字是命名的基本手段,甚至會用自己的祖父名,父名作自己的名字,其實把祖父,祖母或家屬其他人的名字用做自己 second name ,更多地表達的是一種紀念意義。[1]由于沒有強烈的宗族血緣意識,沒有森嚴的等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父母子女之間相互以名字稱呼彼此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人們也都喜歡用表示高貴吉祥的詞為孩子取名,如:Michael(邁克爾)意思為“神之寵”,Helen(海倫)意思為“光明的使者”。
3.漢英命名方法比較
如果進行嚴格地對比研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漢語的名字是“取”出來的,從一大堆漢字里選出一兩個合自己心意的字作為孩子的名字;而英語的人名是“選”出來的,一般是從《圣經(jīng)》古代神話傳說 文學名著中選用其中的人名來做教名。[1]
漢語中人名的構詞單位是字,不是詞,也不是語素。漢語中“娜、芳、玲、英”是女性取名中較常見的幾個字,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詞,更不會是語素?!袄颉弊质侵袊F(xiàn)代女性取名的高頻字之一,但它就不是語素,它的意義只存在于“茉莉花”這個詞里。漢語命名的主流或秘訣,可以說是利用漢字的組合,造成一種介于詞與非詞之間的單位,表達一種在有意和無意間的蒙朧意念。[1]太像詞的組合在命名時是要忌諱的。例如名字叫“繁榮”很俗氣,叫“榮繁”就很好。漢族人取名選字只是為了表達一種意愿,寄托理想,或者烘托一種意境。
1.漢名英譯
漢名英譯只有音譯法一途,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方法可言。音譯的唯一差別就是不同譯者可能會采取不同的音譯體系。90年代初國家出臺規(guī)定漢名英譯要遵循漢語的拼音規(guī)則。但在90年代之前,有些偉大的政治家的名字已經(jīng)有了自己固定的譯法,比如,孫中山(孫逸仙)譯為Sun Yat-sen,采用的是廣東話讀音;毛澤東譯為Mao Tse-tung,采用的是Wade-Giles體系。但近些年以來,中國人取名“洋化”的趨勢大為增加,一是為了避免重名,二是追求時尚。對于這種類似“馬力”“安娜”“朱莉亞”“李莉”等洋名,我們還是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其對應的名字“Mary”,“Anna”,“Julia”,“Lily”。但這些畢竟所占數(shù)量有限,談不上固定的譯法。
2.英名漢譯
由于英語是表音體系文字而漢語是表意體系文字,所以英語名漢譯大有文章可做。因為同一個音,在漢語文字里可以找到很多對應的字,所以選擇“合適的字”成了英名漢譯的關鍵。外國人但凡有點中國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在把自己名字譯成中文時,無一不像中國人給孩子取名子時一樣,要去個佳名。例如,著名的語言學家Halliday的中文名字是韓禮德,取“禮”取“德”,可見其美好寓意,整體感覺“音同意美”,也可見其漢語功底非一般人能比。美國著名記者Edgar Snow在中國人的譯法里,習慣被稱為“埃德加·斯諾”,而他自己也為自己起了個中文名—“施樂”,取“樂而好施”之意。語言學家們一再呼吁名字的翻譯要盡量保持中性色彩,盡量使用不含明確意義的字眼。
姓名是歷史文化的折射,從人名這一最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中,我們領略到由中英文化傳統(tǒng)、風俗人情的不同而帶來的語言思維差異。姓名并非僅僅是個符號,更是社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象征,與人的行為、社會心理、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從漢英姓名角度的研究將更有利于我們了解掌握這兩種語言乃至社會、歷史和文化各個方面的知識。
[1] 潘文國. 漢英命名方式差異的語言學考察[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1.
[2] 王逢鑫. 論命名-英漢命名方法比較[A]. 登山集-英語語言文學論文集[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H059
A
1008-7427(2010)03-0112-01
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