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龍范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延吉 133002)
□書評
從“民族感情沖突論”、“歷史認識沖突論”到“國家利益論”
——評安成日的《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
姜龍范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延吉 133002)
安成日教授新近出版的《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以東亞區(qū)域國際關系史的視角,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到1965年日韓實現(xiàn)邦交正?;癁橹沟娜枕n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是國內第一部具有開拓性的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的研究論著,其獨特價值表現(xiàn)為:在資料收集、發(fā)掘和使用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研究視角和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學術觀點方面有重大的創(chuàng)見;在細節(jié)上給歷史行動者以傳神寫照的刻畫,凸顯歷史觀念。對當代日韓關系的學習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參考價值。
日韓關系;朝鮮半島;民族情感;歷史認識;國家利益
該著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韓圍繞戰(zhàn)爭賠款及財產請求權、漁業(yè)及李承晚線、在日韓國人的法律地位等兩國之間懸案問題展開的7次會談為主線,利用日、韓、美新近公布的第一手資料,跨越傳統(tǒng)外交史的局限,從東亞區(qū)域國際關系史的視角,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到1965年日韓實現(xiàn)邦交正?;癁橹沟娜枕n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是國內第一部具有開拓性的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的研究論著。該書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著作已銷往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
縱觀全書,《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獨特價值。
要想完成一部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對第一手資料和相關研究動態(tài)的把握程度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當代日韓關系史也不例外。僅用中國國內現(xiàn)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顯然是不夠的,要想在研究中有所突破,必須收集和翻閱大量相關國家的檔案資料和相關人士的回憶錄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必須掌握有關國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動態(tài)。要想做到這一點,不邁出國門是很難想象的。不僅如此,研究者還至少要精通兩個相關國家的語言,并具有出色的理解和翻譯能力才能恰如其分地駕馭所掌握的材料。
安成日教授恰好具備了這些研究當代日韓關系所必備的客觀條件。安成日教授曾在日本求學4年,多次訪問韓國,精通日、韓兩國語言,同日、韓兩國的學術界也有廣泛交往。從《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一書緒論中有關當代日韓關系問題的研究綜述及書后的參考文獻中即可看出,安成日教授在撰寫該書時,對中、日、韓、美、朝等國的相關第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做到了幾盡竭澤而漁,力求不錯過一篇重要的相關文獻。從《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所列參考文獻來看:中文第一手資料有14種,研究著作有20部,研究論文有36篇;日本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有130種,研究著作有62部,研究論文有60篇;韓國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有84種,韓國、朝鮮方面的研究著作有30部,韓國方面的研究論文有40篇;英文文獻有31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不僅在中國國內首次使用了韓國外務部曾經(jīng)公開過的7次日韓會談檔案資料,還配合上述資料大量使用了日本外務省公開的檔案資料、美國國務院公開的檔案資料、日韓美相關人士回憶錄等。
安成日教授不僅統(tǒng)攬了上述資料和研究成果,而且也承擔了絕大多數(shù)資料的翻譯工作,對于字詞、語境反復斟酌,以期還原歷史的真實。單從對于資料、研究成果的收集及使用而言,安成日教授對當代日韓關系研究已遠遠超過了當前國內學者的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研究的水準,甚至超過了眾多海外學者現(xiàn)有的當代日韓關系研究水準。也正是上述對資料的充分掌握和對研究動態(tài)的深刻把握,為《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運用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真實、客觀、準確地記述了當代日韓關系的發(fā)展演變,書中引用的資料絕大部分是作者前往韓國國會圖書館、韓國首爾大學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外務省檔案館、日本各著名大學圖書館所查找到的國內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本書具有相當?shù)馁Y料價值和收藏價值,它也必將成為研究東亞國際政治和當代日韓關系的學者們的案頭必備書。
縱觀目前國內外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的研究,多以雙邊關系的角度把握兩國關系的發(fā)展演變,鮮有人以當代國際關系史和東亞區(qū)域國際關系史的緯度考察當代日韓雙邊關系的發(fā)展演變。《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則恰恰以國際關系史、東亞地區(qū)國際關系史的角度,把當代日韓關系置于東亞國際政治體系、格局中加以考察,強調多國檔案資料的對比研究,將研究的范圍由傳統(tǒng)的外交史與雙邊關系史研究,并進一步拓展到了國際宏觀背景、區(qū)域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層次的互動研究,并深入到了外交決策的深層次內容,如決策者、決策背景、決策過程等各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認為:“冷戰(zhàn)”體制是一個大系統(tǒng),其內部存在“相互對立兩大子系統(tǒng)”,并指出“日韓關系是西方子系統(tǒng)內部次元體之間的雙邊關系,屬于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范疇?!薄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又進一步指出:“在‘冷戰(zhàn)’格局下,日韓雙邊關系從大的方面,首先受東西‘冷戰(zhàn)’格局變化的影響。其次,又直接受到朝鮮半島南北力量對比關系的影響。另外,日韓關系還受到西方陣營內部力量對比關系的影響。即日韓關系又受到美韓關系、美日關系變化的影響和日韓兩國國內政治、經(jīng)濟及安全保障上的相互利害關系變化的影響與制約?!盵1](10)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還認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日韓關系是東亞地區(qū)鄰國之間的關系;從經(jīng)濟發(fā)展層次的角度來說,日韓關系又是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從歷史角度來說,日韓關系又是殖民國家與被殖民國家的關系”[1](10)。因此,“日韓關系既有西方陣營內部國與國之間雙邊關系的特點,又有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關系的特點”[1](10)。同時,又有“東亞鄰國關系的特點和亞洲侵略國家和被侵略國家、殖民國家和被殖民國家關系的特點。這些構成了當代日韓關系的復雜性和特殊性。”[1](23)
日韓關系雖然是一種雙邊關系,但在東西方“冷戰(zhàn)”的背景下,必然受到國際政治體系和國際格局的制約和影響。只有注意到多邊關系,才能更好地認識日韓雙邊的關系。因此,《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不是孤立地討論日韓關系,而是把日韓關系放在多邊關系的背景中進行考察。比如,在談到韓國欲參加對日媾和的問題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不僅注意到了日韓在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而且也注意到了美英、美韓和美日關系對韓國參加對日媾和會議問題的影響和制約。
在所有影響日韓關系的第三國因素中,美國因素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在研究當代日韓關系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對美國東亞政策變化及由此引發(fā)的美日、美韓關系的變化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在分析和探討日韓之間舉行的7次正式會談過程中,《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因素都給予了較為充分的關注。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在第四章中談到第一次日韓會談背景時就指出:“大韓民國成立以后,美國試圖使日本在某種程度上承認這個在南朝鮮地區(qū)誕生的新政權。這與美國作為其冷戰(zhàn)政策的一環(huán)在亞洲推行的‘區(qū)域一體化’政策密切相關?!盵1](105)又如在第六章中談到第四次日韓會談問題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利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了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對第三世界‘自由國家’援助政策的變化”[1](p189)和“美國對韓援助政策的調整”[1](190~193)以及朝鮮半島南北政權對峙中韓國所處的不利地位[1](210~213);在談到第六次日韓會談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也對20世紀60年代朝鮮半島南北戰(zhàn)略態(tài)勢的微妙變化[1](286)、美國對韓國軍事政權的態(tài)度[1](279)等都給予了應有的關注。《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在第九章“第七次日韓會談及日韓條約的簽訂”中還最后總結到:“從東亞國際戰(zhàn)略角度看,‘日韓條約’的簽訂,把東亞兩個親美的國家連接在一起,并實現(xiàn)了日美在韓國‘援助’上的戰(zhàn)略‘換肩’,加強了美日韓在東北亞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1](358)?!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以簡練的語言總結和概括了日韓會談在美國東亞戰(zhàn)略中的地位,揭示了美國積極斡旋日韓會談的根本原因以及日美的相互需求。此外,《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還用相當?shù)钠治龊驼撌隽恕叭枕n條約”簽訂后東亞國際社會的反應。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對于每一個時期日韓關系發(fā)展變化的背景因素——美國對日韓兩國的態(tài)度、美國東亞戰(zhàn)略和政策的調整,朝鮮半島南北力量對比的變化等都做了必要的交代?!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對于上述關鍵因素的處理拿捏得恰到好處,在邏輯上也沒有任何缺失?!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無論從文章結構上看,還是文字量的分配上看,都做到了恰到好處、詳略得當,表現(xiàn)出了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
在國內外,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的研究著作雖不能說“汗牛充棟”,但也已有多部著作問世。但這些著作多拘泥于“日韓民族情感沖突論”、“歷史認識沖突論”或“日韓會談美國導演論”,而未能深入解析制約或推動當代日韓關系發(fā)展的根本動因。如,美國學者李庭植、韓國學者李元德、日本學者高崎宗司等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日韓關系長期處于不睦狀態(tài)的原因歸咎于“對朝鮮殖民統(tǒng)治的認識問題”和“日韓之間的民族感情沖突”。這些學者在有關著述中,多對日本對過去朝鮮殖民統(tǒng)治問題上的錯誤認識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盵1](6)其學術研究角度,多以“認識(知)論”和民族主義為視角,注重決策者“認識(知)”對一國對外政策的影響,盯住日韓民族仇恨問題,其研究視角基本停留在20世紀初期的外交史緯度內。對此,《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則認為,“當代日韓關系中確實存在日本對過去朝鮮殖民統(tǒng)治的錯誤認識問題。日本對過去殖民統(tǒng)治的錯誤認識問題,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代日韓關系的正常發(fā)展,我們對此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必要的。”[1](5)
但是,據(jù)《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對當代日韓關系的觀察,直至日韓兩國建立邦交關系,在日本對朝鮮殖民統(tǒng)治的認識問題上雙方并沒有達成任何共識,“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善后處理階段開始到1965年日韓兩國實現(xiàn)邦交正?;癁橹?日韓都未能消除兩國在‘過去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分歧。日韓兩國基本上各執(zhí)一詞,分歧和對立依然存在。日本對過去朝鮮殖民統(tǒng)治的認識和態(tài)度基本上是前后一貫的?!盵1](5)“也就是說,日韓邦交正常化是在擱置日本對過去朝鮮殖民統(tǒng)治的認識問題的情況下實現(xiàn)的。”“這就說明,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思想認識和意識形態(tài)上相互對立的國家,為了實現(xiàn)各自更加現(xiàn)實的、更加重要的國家利益,是有可能超越思想認識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就某一問題達成妥協(xié)的。但是,這種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思想認識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距得以消除,只是更加切實的現(xiàn)實利益掩蓋了思想認識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1](6)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如李鐘元等力主“日韓會談美國導演說”,把影響當代日本韓國關系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東西冷戰(zhàn)”和美國的“冷戰(zhàn)戰(zhàn)略”,強調“美國因素”的作用,提出在處理日韓兩國各項懸案以及實現(xiàn)兩國邦交正?;倪M程中,美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6)對此類觀點,安成日教授結合對日、韓、美等國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的縝密分析和對其他學者的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研究成果的細致考察,提出了“國家利益”的沖突或接近才是當代日韓關系發(fā)展演變的根本動因的新觀點。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指出:“美國自始至終參與日韓會談,或充當會談的司會者(首次日韓預備會談),對會談直接施加影響,或在背后進行斡旋,對日韓兩國施加政治、經(jīng)濟壓力等,美國幾乎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撮合了日韓會談。但是,盡管美國多方進行撮合,日韓雙方依然為解決兩國之間的各項懸案、建立邦交花費了十四年的時光。不可否認,美國的作用是影響當代日韓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認為美國對日韓會談施加的影響是日韓會談最終達成妥協(xié)、兩國建立邦交的根本原因,那就不能很好地解釋日韓會談為何拖延十四年之久才獲得解決的問題。”[1](6)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日韓兩國之間各項懸案久拖不決的根本原因其實在于“日韓兩國在財產請求權問題和漁業(yè)問題上的國家利益的根本對立”[1](11),同樣,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韓會談之所以達成妥協(xié),建立邦交,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兩國在‘經(jīng)濟合作’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國家利益上的相互吸引?!盵1](12~13)《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的這一結論對日韓關系持“認識(知)論”和“民族感情沖突論”觀點的學者及持“美國導演論”觀點的學者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的上述結論,不僅為我們研究當代日韓關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而且也實現(xiàn)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學術觀點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
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要求作者具有理性歷史觀念。從民族情感到國際關系史中的國家利益,需要突破民族情感的約束,不應該凸顯民族仇恨。因此,不僅要資料真實,還要從歷史規(guī)律的理性角度來認識人和社會,認識國際關系。這對于任何一位史學家都是一種挑戰(zhàn)。在國外的日韓關系研究中,日、韓學者之所以演繹出“民族情感沖突說”和“美國導演說”,正是這樣一種理性歷史觀念的缺失?!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奉獻給我們的是一部歷史理性的日韓關系研究著作?!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從國家利益入手,從東亞國際關系史的緯度,從日韓兩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國家實力、決策精英、官僚體制、企業(yè)集團、思想意識、群眾心理、傳播媒介、公眾輿論、地理環(huán)境等不同的視角綜合考察了當代日韓關系,從而實現(xiàn)了歷史研究理念上的新突破。
作為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詳細地列表并考據(jù)分析是必須的過程。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資料的運用方面?!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大量運用了韓國和日本的各種統(tǒng)計資料,通過數(shù)據(jù)說話,列表分析,給人一目了然的直觀。對于翔實的資料,《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仍審慎地核實。如對日文中的“瓦”,提出了自己的考證[1](28),對于現(xiàn)成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認真地核對計算等。《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在資料的運用方面,除對有價值的第一手的資料、檔案、回憶錄、論著、報刊等予以關注外,還對那些不直接相關但是反映了兩國政治動態(tài)、社會風情、國際與國內背景的著作,同樣予以了應有的關注。[1](6)
以《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中對二戰(zhàn)后的7次日韓會談的記述為例,過去由于所掌握資料的限制,在很長一段時期時,國內學術界都未能對7次日韓會談過程中正式會議上的會談及各分委員會上的會談內容、雙方的主張、爭論的焦點等進行詳細的脈絡梳理。因此,在分析評論方面也難免缺乏客觀公正性,也缺乏歷次會談之間的相互比較。但《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根據(jù)所掌握的相對全面、詳實的資料,對日韓雙方舉行的7次會談及每次各分委員會上的會談內容進行了相當清晰的脈絡梳理,成功地勾畫了歷次日韓會談的國際背景,會談雙方的對策、參與會談的日韓雙方成員的心理活動、會談中所采取的雙方的策略和手段等,精辟地分析了歷次會談或破裂、或成功的原因等。
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對有關第一次日韓會談的記述就是如此。在通讀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分別對“正式會議”上的會談、“基本關系委員會”上的會談、“漁業(yè)問題委員會”上的會談、“財產請求權委員會”上的會談,以及“在日韓國(朝鮮)人法律地位及待遇問題委員會”上的會談等進行了清晰而詳細的敘述。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緊緊抓住會談中日韓雙方的基本立場、談判對策、談判底線、談判策略和手段等對整個會談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并最終精辟地分析了會談破裂的原因。《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指出:“第一次日韓會談舉行的時間正是二戰(zhàn)后日本的‘復興與重建’時期”,“日本不可能在日韓會談中接受韓國方面提出的龐大的財產請求權要求,把日本戰(zhàn)后‘復興與重建’中迫切需要的寶貴的外匯用于支付韓國的對日請求權?!倍皩Υ蛩惆褟娜毡精@得的‘賠償金’或‘補償金’用于獨立后的韓國經(jīng)濟復興及因朝鮮戰(zhàn)爭而變成廢墟的國家之重建的韓國來說,對日請求權問題又是關系到韓國‘生死存亡的問題’。于是,日本方面提出缺乏法律依據(jù)的‘非理性的不合乎邏輯’的‘逆請求權’要求以后,遭到韓國方面強烈反彈,立刻中止了日韓會談?!盵1](139~140)日韓雙方恰恰是因為國家利益相悖而未能達成任何共識。有了這樣的分析交代,就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在美國積極斡旋下的第一次日韓會談依然走向破裂。
對細節(jié)的注重是實證史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歷史中的一個細節(jié)往往比一大堆空洞的評論更能說明問題。能否抓住關鍵性的細節(jié),以小見大,關鍵在于作者是否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敏感的問題意識,即作者的“史識”。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中有很多細節(jié)都能體現(xiàn)出作者不凡的史識。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談到“李承晚的下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則用“李承晚是權欲極其強烈的男人”的寥寥數(shù)語,勾畫出了李承晚的性格、品行,如見真人,也說明了事件的本質。[1](241)又如對樸正熙“脫了軍裝換西裝”,還政于民的權力交接,以一句黑色幽默,揭穿了其觸目驚心的軍事獨裁的本質,發(fā)人深思。[1](328)另外,對“久保田妄言”的記述[1](174~177),吉田茂鼓勵池田勇人積極改善日韓關系的“勇往直前”的記述[1](283),這句話經(jīng)作者注釋方知實為一語雙關,讀罷釋然一笑!);著書宣稱“日本侵略戰(zhàn)爭是‘圣戰(zhàn)’”的日本外相椎悅三郎,在韓國機場上臨時加上“道歉語”的日本為政者的“靈活外交”的描述,[1](346);“大平正芳——金中泌備忘錄”簽署過程的記述[1](312~316);第七次日韓會談首席代表“高杉晉一的美化殖民統(tǒng)治的百萬噸級妄言”被揭露以后日韓雙方態(tài)度和對應措施記述等[1](344),都對歷史行為者在政治、外交舞臺上的活動予以真實、傳神的寫照,而且從細節(jié)描述上真切地反映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的丑惡嘴臉、日韓“民族感情沖突”面前日本當政者的“靈活外交”、專制統(tǒng)治者的政治虛偽性和“國家利益”高于“民族感情”的客觀事實等。這些傳神的細節(jié)把握當然取決于作者精湛的日本語和韓國語的語言功底以及對歷史事實的準確把握。
當然,《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也非盡善盡美。如《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第九章《佐藤榮作內閣與樸正熙政權的第七次日韓會談及日韓條約的簽訂》是目前對這一問題的最為深入和細致的論述。但是,該章關于“日韓條約”簽訂后國際社會的反應的敘述略顯簡單,只談到了美國、中國和朝鮮三國的反應,并沒有提到美國以外的其他西方陣營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應,以及蘇聯(lián)的態(tài)度等[1](359~360)。此外,對文中引用的眾多圖表,《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沒有編出圖表目錄,查閱起來有諸多不便等等。
盡管如此,瑕不掩瑜,《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仍然是近些年我國東亞國際關系研究界出版的為數(shù)不多的扛鼎之作,是迄今國內唯一一部有關當代日韓關系的研究專著,填補了國內日韓關系研究領域的空白?!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不僅包含了豐富而珍貴的歷史資料,精當而客觀的敘述和解析,更是在方法論和學術觀點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使人讀時在直呼過癮的同時,不得不敬佩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力,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的精神,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出色的詞語運用能力以及還有作者那“十年磨一劍”的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以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視角,運用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中的“國家利益理論”,結合閱讀大量相關國家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重新審視當代日韓關系的發(fā)展演變的結果,最終擺脫國內外傳統(tǒng)日韓關系研究中的“民族感情沖突論”、“歷史認識沖突論”和“美國導演論”的認識窠臼,得出了“日韓國家利益沖突”的新觀點,實現(xiàn)了研究視角、理論和觀點上的重大突破。
“冷戰(zhàn)”結束后,東亞地區(qū)國際關系的走向備受國際社會的矚目,朝美對話、日朝會談、朝核問題等令人目不暇接。通過對當代日韓關系的學習和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朝美、韓朝關系的走向,也可以預見日朝會談的最終結局。從這一點來說,本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參考價值。
[1]安成日.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明道]
D80
A
1002-2007(2010)03-0107-06
在冷戰(zhàn)體制下,朝鮮半島是東西方冷戰(zhàn)的重要舞臺,因此,日韓關系研究歷來都是當代東亞區(qū)域史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和難點。在冷戰(zhàn)思維下,國內外諸多研究當代日韓關系的學者,多從日韓之間長期的侵略與被侵略、壓迫與反抗的歷史造成的民族間感情沖突以及對過去日本侵略和殖民統(tǒng)治歷史認識沖突的角度把握當代日韓關系,但這似乎并不能理性地、正確地認知當代日韓關系的發(fā)展變化。我國的當代韓國研究雖然伴隨著改革開放起步,但是真正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直到1992年中韓建交以后才得以問世??v觀其研究,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國內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均基于國外學者研究著作等第二手資料,鮮有利用韓、日、美等相關國家的第一手資料進行的研究。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安成日新近出版的《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一書,恰恰彌補了國內韓國研究的這一不足,開辟了基于第一手資料研究當代日韓關系的先河?!懂敶枕n關系研究(1945-1965)》共10章,外加“前言”和“附錄”、“參考文獻”洋洋60余萬言。該書的基礎是安成日教授于2000年提交南開大學的世界史(日本政治·外交史研究專業(yè))方向的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該博士論文又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作為該項目結題報告,可以說,《當代日韓關系研究(1945-1965)》凝結了安成日教授10余年在當代日韓關系領域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的成果。
2010-03-20
姜龍范,男(朝鮮族),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朝鮮韓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東北亞政治。
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提供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