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朝鮮時代科試律賦考述

        2010-08-15 00:51:00權赫子
        東疆學刊 2010年3期

        權赫子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朝鮮時代科試律賦考述

        權赫子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朝鮮時代的科舉考辭賦,其體式有古賦、律賦、六言體。相對而言,律賦在科舉考試中所占比重最小,留存作品也很少,因此,律賦成為科舉文體的事實及其施行過程很少被人研究。其實,朝鮮時代自明宗朝開始就兼考古律賦,朝鮮末期的別試亦時而考律賦。朝鮮時期的科試律賦既繼承了唐宋程式賦的特點,又具有其自身特點。

        朝鮮時代;科舉試賦;古律兼試;律賦特征

        一、引言

        朝鮮的科舉制度始于高麗光宗九年(958)。當時以制述業(yè)(又稱進士科)為主,兼設明經(jīng)、雜業(yè),即“以詩、賦、頌、策取士,兼取明經(jīng)、醫(yī)、卜等業(yè)”[1]卷一《論麗制·科目》。后于德宗元年(1031),設置國子監(jiān)試①即國子監(jiān)入學考試,考生入國子監(jiān)學習6年,方可考制述業(yè)。國子監(jiān)試的設置,結束了以一次制述業(yè)考試決定中舉的現(xiàn)象。,主考詩、賦,此亦屬常科考試。至忠烈王(1274~1308)時,還因國王“專尚詞賦”而制定了親試、殿試之法??梢?辭賦是高麗科舉中重要的文體之一。當時科舉考賦的具體情況及文體程式,記載于《高麗史·選舉志二》,茲引一例:

        忠烈王十三年(1287)五月,林貞杞掌試,出律賦題曰:“太宗好堯舜之道如魚依水不可暫無”,以“好堯舜道不可暫無”為韻。諸生進曰:“韻中六字皆仄音,何如?”貞杞慚,改之曰:“好堯之道如魚依水”。諸生又進曰:“韻中五字皆平音,何如?”貞杞大慚,又改之曰:“好堯舜道如魚依水”。

        從考生與考官的爭執(zhí)內(nèi)容可知,當時的科試賦體乃是要求四平四仄八韻的律賦,即“八義賦之類”。律賦在科舉中的地位,加之君王的好尚,導致了“俗尚詞賦,務為抽對”現(xiàn)象的發(fā)生,致使高麗末期律賦之弊端叢生。著名文人李穡有詩為證:“唐風崇律賦,流弊盛東方。音韻偕平側,文章局短長。揚清仍激濁,配白故抽黃。芻狗終安用,令人自嘆傷?!盵2](卷二二:《讀舉子詩賦有感》)面對因學習唐制而過度追求律賦的聲韻、對偶等形式技巧,導致流弊盛行的現(xiàn)象,高麗末期的有識之士深表憂慮。隨著性理學的傳入,科舉出現(xiàn)重經(jīng)義、輕詞章的傾向,加之受元代科舉考古賦的影響,朝廷內(nèi)外請求科舉“罷詩賦用古賦”的呼聲日益高漲。恭愍王十八年(1369)改革科制,以古賦替代律賦,并施行至礻禺王即位(1374)。

        朝鮮王朝(1392)建立之后,實行崇儒抑文政策,科制改革也體現(xiàn)了重經(jīng)學而輕詩賦的精神,科試賦體復為古賦。朝鮮朝的??品Q式年試,分大小科,文科屬于大科,進士試(又稱司馬試)為小科。常科之外,有謁圣試、庭試、春堂臺試、菊試、增廣試等,統(tǒng)稱為別試[3](124~156)。古賦是式年文科中場(覆試)的考目之一,至端宗二年(1453)進士試恢復之后,又成為進士試考目。朝鮮朝前期100年間,式年試或別試,大科或小科,賦體皆用古賦?,F(xiàn)存朝鮮朝文人的科試賦作顯示,所謂“古賦”包括散體大賦、騷體賦、文體賦①散體大賦如成宗二十年(1489)進士覆試李穆《三都賦》,騷體賦如世宗二十三年(1441)漢城試李石亨《捷云峰賦》,文體賦如宣祖三十四年(1601)監(jiān)試會試趙希逸《龍門賞雪賦》等。,且要求一定程度的押韻。然而作為科舉文體,形式如此自由而多樣的古賦,在施行一段時間之后逐漸顯露了弊病。朝廷出于振興詞章和便于取士的目的,議論以律賦取代古賦,并在明宗朝付諸施行,于是律賦再度成為科舉文體。韓國學者認為朝鮮時代科舉未曾考律賦,“只是議論過此事”[4](131),或者“文人出于個人愛好而創(chuàng)作過若干律賦而已”[5]。然而正史、文集中的相關文獻顯示,律賦于明宗一朝已成為科舉文體,朝鮮后期也時有科試律賦之事,相關的議論文字則反映了朝鮮人的律賦觀與中國有所不同?,F(xiàn)存的朝鮮朝科試律賦作品固然繼承了唐宋程式賦的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色。這有助于我們了解律賦在域外的流變形態(tài)及其淵源關系。

        二、律賦為科體之始末

        主張科舉考律賦,有文獻可考的議論見于中宗朝。金安國(1478—1543)在議論科舉之規(guī)時提到:

        ……試文之法,中國則歷代或用詩、賦,或用論、表、疑、義,或用制詔、對策。賦亦有律古之異例,有初考、覆考之規(guī),故無漏才濫取之失。本國則參酌歷代之制,定為三場,似得其宜,而不立覆考之規(guī),慮有遺才之嘆。賦專用古,廢律不試,非徒事大之際,表箋之詞,疏而不工,有虧盡敬之禮;古賦易于剽竊,多有才否混濫之弊。言者以為宜設覆考之法,亦宜參用律賦。為可行乎?為不可行乎? ……[6](卷十《科舉之規(guī)》)

        這是一段策對文,以“王若曰”開篇,當是擬作或代作。論者以中朝科制為依據(jù),反映時人對科試賦體已有所斟酌,且認為古賦律賦兼考為宜。其理由之一是古賦形式要求不嚴而容易引發(fā)剽竊行為,所以,不適合作為考試文體;此外,講究聲韻和偶對的律賦廢除之后,文學修辭水平下滑,以至于影響外交唱和,也是主張科試律賦的理由之一。不過作為策問中的內(nèi)容,金安國的上述議論只是泛泛而談而已。

        正史記載律賦之議則見于明宗朝。明宗八年(1553),司諫院奏請改革科制及相關制度,提出“為今之計,一切取人之際,賦體皆用八角”,涉及到科賦之體式。奏文強調(diào)“臣等之所見,非臣等之臆見也,上議于公卿,下詢于士林而啟之耳”,進而請求商榷細議后“永定國家取人之法”[7](卷一四,八年六月)??芍朔嗾埐⒎且粫r之議。對于奏請改革科舉事項的原因,司諫院解釋為轉變文風之浮華與提高外交文章寫作水平:“近自四五十年來,上之所尚者,徒屑屑于虛文,而下之所應者,徒區(qū)區(qū)于末技,年以年甚,日以日甚,所謂文章者,不可謂文矣。事大之表,孰能作之;交鄰之書,孰能制之?今欲頓變文風,復祖宗之舊規(guī),則不可不參酌時宜,變而通之。”以科舉這一硬性手段,提高士子的文學水平,最終實現(xiàn)外交目的,這是朝鮮朝人士主張科舉重詩賦時的老生常談,一如前朝金安國所云。就文風之浮華而論,僅以辭賦為例,古賦于國初成為科舉文體之后,逐漸出現(xiàn)程式化和形式化的趨勢,已引得時人不滿?!拔恼聼o定格,立一格而后為文,其文不足言矣”[8](卷一五《程文》)。古賦在形式方面較為自由,麗末鮮初出現(xiàn)過多篇以抒懷為主的優(yōu)秀作品。然而自從成為科舉文體而被賦予程式因素后,古賦的內(nèi)質(zhì)要素就隨之被忽略,最終影響了它的整體創(chuàng)作水平。當時的科場乃至文壇模仿散體大賦的虛設問答體、鋪張客辭的現(xiàn)象尤為嚴重,內(nèi)容因之變得空洞而浮華。燕山君朝(1494~1506)已有人指出“今之儒者,作賦則設客辭”,“賦體則設問答客辭以制之,而無典實”,“能文者鋪張客辭,以取優(yōu)等,不能文者亦設虛辭效顰,而荒蕪拙作,漸成浮華”[9](卷三九,六年十一月),并視之為文體浮華的典型跡象。由此可以說,救弊之使命與事大之功利目的,促成了律賦之議的發(fā)生。

        對于此次議論,明宗令三公(指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等總理國政的議政府最高官員,又稱首相、左相、右相)商定并最終確定了考律賦的科目及其比重,如“文科中場,表箋外,專用律賦”;“于別試、庭試,不時用此(律賦)試取”;“進士試依前試取,或制律賦者,并取同等者,先取律賦”。亦即文科中場專考律賦,別試、庭試時而考律賦,進士試則古律賦兼考而律賦優(yōu)先。這說明律賦在科試中的地位超過古賦,已成為科舉必考文體。

        《明宗實錄》并未記載這個結果是否“永定為國家取人之法”,即確定為一種制度,但是相關的記錄證明此次商定結果旋即付諸實行。明宗八年9月12日,“上御春堂臺,以律賦試文臣”;明宗九年5月3日,“下御題律賦于成均館,命大提學鄭士龍等往試諸生”。文人舉子的記錄也可以旁證科舉考律賦業(yè)已施行。李退溪寫給弟子權好問的書信中提到:“律賦固非文體,但時尚如此,為舉子安得不習?唯進士試,從其所習,不必律賦,此則在斟酌耳?!盵10](《寄問權生員》)此信寫于明宗九年(1554)至二十二年間(1567),正值律賦之令制定后不久,舉子們表現(xiàn)出無可奈何與不安,又以進士試不??悸少x為大幸。

        三公商定結果中,還提及科文押韻和程式集的編撰、刊印之事,此亦關系到科試律賦。若“凡賦不押韻,或迭韻,或散押上、去聲者,表、箋違簾迭簾者,一切勿取……律賦十篇,表、箋各體各三篇,對策五篇,可作楷范者,令大提學,抄出印頒,使之取式……律賦、表、箋、對策,通作一冊,頒印中外?!段倪x》雖不在講例,乃四六之祖,甚切于儒生讀習,依諫官所啟,李善注本,下送全羅道刊板”。李仁榮《清芬室書目》卷五著錄有中宗、宣祖年間乙亥字刊本《律賦表箋》殘本一冊,“此書以白居易、柳子厚、白敏中、王維、駱賓王、庾信、沈初、獨孤授、王勃、白行簡、劉允濟、金富軾、蔡壽等,中國、東國諸家之賦”[11](4707)。此書所載律賦之數(shù)量顯然超過“十篇”,故未必就是上述刊本;然而據(jù)此可知明宗朝前后確以律賦為范式,且刊印過律賦程式集,尤以有唐、高麗為準。

        至明宗九年,司諫院再次奏文議論律賦,這一次則特意針對“議者”之論而辯誤解惑,因而對律賦的形式要求解釋頗詳,可補充說明前一年的決定。茲引奏文如下:

        國家之隆替,系于文章之盛衰,文章之盛衰,系于作成之勤倦。近來粉袍之輩,志在摘科,剽竊之弊大起,不識文理者,攘他人之作,或有中生員、進士者,或有登科者,弊已極矣。救弊之策,不得不爾,而律賦之議,所以起也。蓋律賦有命韻,雖遇同題,勢難攘取,行之千百年,萬無僥幸登科之弊。議者曰:“律賦八角,其體不同?!比惶迫?、麗人,皆有八角之語,而《文翰新選》所載律賦與《東文選》所載之賦,體制相同,豈可謂之不同乎?議者曰:“律賦雖用于前代,我國則循用古賦,不可創(chuàng)開類規(guī),以變祖宗之法。”然臣等親見宣德年間,安河中殿試之卷,乃《周公輔成王以化成天下》之賦,乃律體也。宣德年間,乃世宗朝也,嘗以律賦取士,則創(chuàng)開新規(guī)之言,亦未細考之過也。臣等考律賦之體,始于六朝,行于唐,至宋大備,在乎高麗,尤為詳密。宋之范仲淹、范鎮(zhèn)、王安石、秦少游及高麗金富軾、崔滋所作,極合體制。今之取法,不在此乎?大抵八角押韻,皆用命韻次第之法,少不可亂,一從程序可也。第一角破題之法,今之儒生,不知此法,其名雖律,其實則非,至于鄰韻及上、去、入三聲,亦不可通用也。請令大提學,商確定式,更諭中外,使村巷之士,皆知程序之體。[7](卷一六,九年五月)

        奏文長達數(shù)百字,可作幾層理解:首先,交代了律賦說之緣起即救弊,弊為“剽竊”和“舉子不識文理”,即制述水平低下。律賦在形式方面既要求對偶等技巧,又規(guī)定韻腳,故客觀上促動舉子平日磨練,同時臨試“雖遇同題,勢難攘取”,最終達到詞章之興盛。古賦則沒有嚴格的用韻要求,形式相對松散,可能發(fā)生預作或者模仿抄襲的事件,這又直接導致考官因無明確尺度可循而難下評判,即“考試之難明,程式之不工”。這一層意思與前面所議略同。其次,奏文針對一些人的反對議論,舉出律賦為科體的可行依據(jù),即世宗朝曾有殿試律賦之先例。奏文還指出可取法者,反映了朝鮮朝人尤其是明宗朝人對于律賦體式的認識。因為前一年的規(guī)定中只是籠統(tǒng)地提及“八角”,致使有人提出疑問并議論“律賦八角,其體不同”。本來,律賦區(qū)別于專用來考試的八角程式賦,八角亦有唐宋之別。議者顯然明白此中不同,然而奏文答以“唐人、麗人,皆有八角之語,而《文翰新選》所載律賦與《東文選》所載之賦,體制相同,豈可謂之不同乎”,既不夠準確,也失之簡略。結合下句“八角押韻,皆用命韻次第之法,少不可亂”,以及“鄰韻及上、去、入三聲,亦不可通用”等嚴格的程式規(guī)定,可知其以“宋體律賦”[12]為楷式。必須指出,《東文選》所載律賦并非篇篇都是八角,且金富軾《仲尼鳳賦》與崔滋《相如避廉頗以先國家之急賦》,在句式的整飭程度上有不小的差別。這里將《東文選》律賦與唐格、宋體律賦并論,混淆了三者的不同特點,預示著朝鮮朝科試律賦既集三者之特征于一身,又不能全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種。至于“律賦之體,始于六朝,行于唐,至宋大備,在乎高麗,尤為詳密”的觀點,雖與中國學者的看法略有出入①徐師曾《文體明辨》:“至于律賦,每變愈下,始于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于隋、唐取士限韻之制?!焙檫~《容齋續(xù)筆》卷十三“試賦用韻”條亦有議論。,但從形式要求的嚴格程度去認識律賦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可以自存一說。

        下面考察一下科試律賦施行之后的情況。朝鮮朝前期一直以古賦為科賦,古賦的傳統(tǒng)長久而牢固,儒生并不熟悉律賦之程式,也不深諳聲律。據(jù)南九萬(1629—1711)記述,“觀嘉靖丙午(明宗元年1545)進士初試、會試試券二度,則蓋其字句無平聲仄聲之拘,鋪置無入題、回題之式,隨意說去,如唐宋人歌行”[13](《選舉考四》。語言與文字的脫離使得東國文人掌握聲律頗為不易,至有人指出“東土音訛,最難辨別,故我東詩人,例多通押,雖以通儒鄭圃隱(鄭道傳),亦未免俗,殊可慨也”[14](《溪谷漫說》卷二)。科舉改考律賦之后,聲律要求極嚴,要求八角次第押韻之外,“鄰韻及上、去、入三聲,亦不可通用”,不深諳音律的東國舉子能否遵守程式律賦嚴格的形式規(guī)則呢?是否會因此而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導致了另一種弊端,即“削足適履”,出現(xiàn)了“淺澀蹙拙”的賦作。朝中君臣不得不采取折衷之法,于文科中場亦兼考古律賦。據(jù)明宗十一年(1556)禮曹奏文,“文科中場,表、箋之外,專用律賦,而其后因趙士秀之啟(趙士秀于經(jīng)筵啟曰:‘律賦雖古有之,用律賦以后,文體淺澀蹙拙,為一時之大病’),臣等與大臣商議,或古賦或律賦之意,更為事目,即已曉喻中外矣。今者一所試官,獨出律賦之題,深為未便”[7](卷二三,十二年九月)。時據(jù)律賦成為科體僅過三四年。不許考官獨出律賦題,要求古律兼出,說明舉子可以自選科賦體式,那么他們定會選擇自己熟悉或者形式限制相對少的古賦體。既然可以自選體式,那么舉子是否也不必專習律賦?前引李退溪的書信內(nèi)容便可印證。

        明宗朝圍繞律賦體式而進行的科試改革,最初是別試、庭試時考律賦,會試中場??悸少x,進士試兼考古律賦,后又改為文科中場、進士試都兼考古律賦。然而律賦作品的留存數(shù)量證明,律賦文體始終處于邊緣地位,不可與古賦、六言體(此類賦興起于肅宗朝,至朝鮮后期取代古賦在科試中的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幾乎唯一的科試賦體)同日而語?!陡卸骶帯ざ髡n錄》是正祖朝(1777~1800)抄啟文臣課作、試作的選集,在其所載的11篇賦作中,律賦僅有兩篇,六言體則有9篇,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在文學價值方面,律賦因諸多形式限制所造成的難度,為時人推許而備受青睞,舉子亦因律賦難作而代之以六言體[15](卷四九,二十二年九月)?,F(xiàn)存朝鮮時代文集中零星散見與科舉相關律賦,如仁祖朝(1623~1649)盧、黃俊良《守在四夷律賦》,題下注曰“月課八角律,威德漸被蠻夷率服”[16];肅宗朝(1674~1720)沈鳳錫、黃睦中《浴乎沂》,以“風乎舞雩詠而歸”為韻,題下標注“增廣別試律賦”以及各自的等次[17];正祖朝抄啟文臣之試賦《壽域》,命韻“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由此看出,雖然目前還不能斷定明宗朝是否將科舉考律賦明文規(guī)定為一項制度,之后科試律賦的傳統(tǒng)是否一直保存,但是上面例舉的作品說明直至朝鮮后期仍“于別試、庭試,不時用此(律賦)試取”。換言之,朝鮮中后期科舉考試時是考律賦的。此外,一些應制獻賦也用律體。

        三、科試律賦之特征

        和前朝高麗或中朝相比,朝鮮朝的科試律賦既有所繼承又有變化。從具體作品中歸納這些特征,可以窺見朝鮮朝文人的律賦觀。筆者根據(jù)搜集到的肅宗朝以后的律賦作品,試簡單概述其特征。

        首先,朝鮮朝科試律賦之命韻極為寬松,可謂無定式,韻數(shù)有八、五、四不等,平仄亦不定,如時人所指:“或用韻之,或四或五,不計平仄”[18](《日得錄·文學》)。八韻如《壽域》,命韻“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四平四仄;五韻如正祖朝文臣庭試律賦《吹面不寒楊柳風》,命韻“甲丙丁三選”;四韻如《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命韻“人舊器新”;后期甚至出現(xiàn)命一韻者,如正祖朝抄啟文臣試賦,僅以“雪”字命韻。有些律賦還以唐朝詩句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片揚州五湖白”為韻[39](卷十四),分別押十韻、七韻。這兩篇律賦,不能確定為科作,但同樣具有不確定韻數(shù)的特點。因為韻數(shù)不定之故,平仄亦不能計,這便是朝鮮朝科試律賦區(qū)別于它所師范的宋體律賦的最大特點。從這一點而言,它更接近于唐代程式賦。

        對于科試律賦的具體用韻,明宗朝的規(guī)定極為嚴格,除八角命韻依次使用之外,“鄰韻及上、去、入三聲不可通用”。據(jù)筆者考察,現(xiàn)存的朝鮮朝科試律賦乃至現(xiàn)存所有律賦作品,押韻都比較嚴密,大體依次使用所命之韻,通常每韻用三字后轉韻,又將所命韻字嵌于其中。然而鄰韻通押的現(xiàn)象則相當普遍,以仁祖朝盧、黃俊良《守在四夷律賦》為例,命韻“威德漸被蠻夷率服”,四平四仄而不相間,實際作品依命韻次第排押:“畿、歸、威;德、極、測;漸、潛、黔;義、至、被;蠻、關、頑;滋、夷、危;律、率、卒;郁、育、服”。八韻依次排押,且韻腳嵌字,相當規(guī)范,但未能做到“鄰韻不可通押”。

        其次,程式律賦的句式相當整飭,少變化,以至呈現(xiàn)詩化傾向。這些律賦不僅每句字數(shù)以四、六為主,每一韻的句式也基本相同,即以發(fā)語詞下面三聯(lián)用一韻為一段,此三聯(lián)大抵為四言二句、六言二句、四六或六四隔句對一組,正如時人所云“四言二句、六言二句、四六二句,演成數(shù)十句”[20](128),故尤顯整齊。如有例外,則于隔句對的數(shù)量或句式上有所不同。如肅宗朝睦黃中《浴乎沂》,每一韻由四四、隔句對、六六、隔句對等四組構成,故每一韻有兩組隔句對,全篇七韻共有十四組隔句對。多出的隔句對,位于四四和六六句中間,也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至于隔句對的句式,主要是四六或六四,但也有四七、七四、三三七等,以《雪》賦為例,四言、六言、四六為主,間有三三七隔句對一組,如“夜則降,晝則止,春臺作圣王之符;溫而融,寒而凝,幽都隨和叔之轍”,外加四七隔句對兩組,七四隔句對一組。若《宦海律賦》,隔句對句式依次是四七、六四、七十、四七、八七、六六、七六、四六、六四、七六,句法自由,聯(lián)系到此賦大量用典,疑是作者有意要“橫鶩別趨”的吧?綜上所述,朝鮮朝科試律賦命韻寬松,押韻嚴密,句式整齊而變化少,議政闡道之作較少,大抵短小精悍,不乏優(yōu)秀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律賦作品的存在本身證明了朝鮮朝科舉考律賦的事實。

        [1][韓]柳壽垣.迂書[M].首爾:首爾大學古典刊行會,1971.

        [2][韓]李穡.牧隱稿·詩稿[M]//韓國文集叢刊(第4輯).漢城:景仁文化社,1996.

        [3][韓]李成茂.韓國科舉制度研究[M].首爾:韓國學術情報,2004.

        [4][韓]金星洙.韓國辭賦的理解[M].首爾:國學資料院,1996.

        [5][韓]姜皙中.高麗時代律賦研究[M]//韓國漢詩學會第九次研究發(fā)表大會論文集.漢城:慶南大學,1991.

        [6][韓]金安國.慕齋集[M]//《韓國文集叢刊》(第20輯).漢城:景仁文化社,1996.

        [7]明宗實錄[M]//朝鮮王朝實錄(第20冊).漢城:國史編撰委員會,1958.

        [8]顧炎武.日知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燕山君實錄[M]//朝鮮王朝實錄(第20冊).韓國:國史編撰委員會,1958.

        [11]張伯偉.朝鮮時代書目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祝尚書.宋體律賦[J].社會科學研究,2006(5).

        [13]增補文獻備考 [M].漢城:明文堂,1981.

        [14]張維.溪谷集[M]//韓國文集叢刊(第92輯).漢城:景仁文化社,1996.

        [15]正祖實錄[M]//朝鮮王朝實錄(第47冊).漢城:國史編撰委員會,1955-58.

        [17]古風抄集[M].漢城:奎章閣藏.

        [18][韓]正祖.弘齋全書 [M].漢城:奎章閣藏,純祖朝刊本.

        [19][韓]趙秉炫.成齋集[M]//韓國文集叢刊(第301輯).漢城:景仁文化社,1996.

        [20][韓]金臺俊.朝鮮漢文學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梁浚]

        I312.072

        A

        1002-2007(2010)03-0007-05

        2010-02-01

        權赫子,女,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比較文學。

        精品+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红杏AV无码专区首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播放| 91色老久久偷偷精品蜜臀懂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视频|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亚洲av |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尤物在线观看一区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av| 男女射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精品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91九色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日本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 无码少妇一级AV便在线观看 |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中文字幕乱码av在线| 虎白女粉嫩粉嫩的18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 成人不卡国产福利电影在线看 | 变态调教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男男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爆乳日韩尤物无码一区| 青青草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无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一区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