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平 張海霞 龔潔麗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治療肝癌患者32例的護理
袁一平 張海霞 龔潔麗
目的探討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治療肝癌的護理措施。方法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術前宣教及心理護理,加強術后生命體征及并發(fā)癥的觀察。結果32例患者術后肝功能無明顯異常,肝區(qū)包塊明顯縮小。結論良好的護理是開展新手術技術的關鍵,因此護理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業(yè)務水平,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從而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的順利康復。
放射性粒子;肝癌;護理
肝癌是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往對于肝癌主要采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局部或者全身化療,盡管可以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但術后5年發(fā)病率為42~63[1]。如今隨著科學技術在醫(yī)學上的應用和現(xiàn)代醫(yī)學影像指導下的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不斷發(fā)展,由于具有創(chuàng)傷痛苦小、療效顯著的特點,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2],能使部分患者腫瘤縮小而獲得手術機會,對于失去手術機會或中晚期患者可延緩腫瘤生長、提高生活質(zhì)量,使患者生存期延長。本文就我院32例肝癌患者放射治療的護理總結如下。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35~78歲,平均54歲。29例為原發(fā)性肝癌,其中5例有慢性肝炎,3例有肝硬化史;肺癌肝轉移6例。腫瘤直徑2~15cm不等。均接受CT導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
術前根據(jù)CT片資料,由計算機模擬合理分布確定放射粒子在組織中的劑量、分布曲線及粒數(shù)。術中選取最佳穿刺部位及進針角度,常規(guī)消毒,局麻后,囑患者屏住呼吸,將穿刺針穿刺到腫瘤體內(nèi),退針1cm,再同法植入第二粒,重復以上操作,CT掃描確定位置無誤后,在此層面呈放射狀逐層植入,直至在腫瘤內(nèi)種植滿意后拔除穿刺針,包扎穿刺孔。
2.1.1 術前宣教 由于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治療肝癌是我院新開展的技術,患者及家屬都對手術不了解,以至不能密切配合,而且往往擔心療效不佳,害怕輻射污染而感到緊張、恐懼及并發(fā)癥的問題,術前我們要對患者及家屬解釋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局限性,以及手術目的、方法和簡單過程,著重講解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及射線防護知識,強調(diào)定期復查的重要性,并介紹成功病例,穩(wěn)定患者情緒,消除顧慮,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以便開展手術治療。
2.1.2 術前準備 入院后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如三大常規(guī)、凝血酶原時間(PT)、肝腎功能、B超、心電圖、CT等。而B超定位檢查能夠進一步明確腫瘤形態(tài)、大小、位置,為放射粒子植入的入徑提供指導。若凝血機制不良可術前補充維生素K,預防術后腹腔內(nèi)出血的發(fā)生。術前一日晚禁食禁水,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
術中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肝區(qū);注意生命體征的觀察,行心電監(jiān)護,氧氣吸入;注意患者的麻醉效果,以防粒子植入過程中因疼痛影響患者體位,導致粒子植入部位的偏差;洗手護士注意遞送粒子過程,要準確到位,保證每一顆粒子都精確種入腫瘤內(nèi),術前、術后清點粒子例數(shù),嚴防丟失和泄露,造成輻射污染,影響他人健康。
2.3.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24h監(jiān)測術后患者心率、血壓、脈搏,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注意觀察有無肝臟部位疼痛、腹水、黃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u)升高等現(xiàn)象。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并采取急救處理。
2.3.2 放射性防護
①環(huán)境管理:進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肝癌的患者術后住單一病房或集中在同一病室統(tǒng)一管理。病室內(nèi)病床間應相隔1m以上,室內(nèi)空氣流動、清新潔凈、溫濕度適宜,盡量減少熱氣與散在射線結合污染環(huán)境。②人員管理: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及放射防護知識培訓,醫(yī)護工作人員需近距離治療、護理時,戴鉛制防護圍裙、防護頸圍、防護眼鏡;或采用自制鉛防護小中單,遮蓋住患者的粒子植入部位,在保證工作質(zhì)量的前提下,固定護理人員,盡可能集中完成各類護理操作,以減少與放射線接觸的時間。同時限制患者家屬的探視時間及人員,如孕婦及未成年。若發(fā)現(xiàn)粒子掉出,可用鑷子將粒子撿起放在帶蓋的玻璃小瓶或鋁質(zhì)小罐中,立即送回醫(yī)院處理,不可隨意丟放。
2.3.3 飲食護理
因肝癌為慢性消耗性疾病加之化療藥物作用,術后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食欲差等胃腸道癥狀表現(xiàn),術后應配合患者飲食習慣,鼓勵其多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減少每餐食量,增加就餐次數(shù)。必要時靜脈輸注營養(yǎng)物質(zhì),提高患者抵抗,以有利于術后康復。
2.3.4 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處理
a)栓塞綜合征:放射治療后,會產(chǎn)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疼痛、發(fā)熱等癥狀,統(tǒng)稱為栓塞綜合征。我院有16例患者出現(xiàn)該癥,囑患者需絕對平臥,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引起窒息,3例嘔吐頻繁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胃復安20mg;8例疼痛劇烈者給予鎮(zhèn)靜劑;2例術后發(fā)熱體溫超過38℃,給予雙氯芬栓鈉。均曾行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并及時給予鹽酸格拉司瓊3mg靜滴,預防惡心嘔吐。b)腹腔出血:是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可能與腫瘤位置表淺、穿刺針粗、患者凝血功能差有關。術后應密切注意有無腹痛、腹脹、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肌緊張等腹膜炎的表現(xiàn)。c)肝功能損害:放射性治療易引起腫瘤周圍的肝組織壞死,同時壞死組織的吸收又加重肝臟的負擔,故術后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損害,以轉氨酶的一過性升高為主。必要時術后絕對臥床休息,給予保肝、降酶治療。28例患者肝功能在1個月左右恢復術前水平。d)肺梗塞: 是放射性粒子遷移到肺阻塞形成,是最嚴重的并發(fā)癥。術后若當患者突然出現(xiàn)呼吸困難、胸痛、紫紺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給予低流量吸氧,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建立靜脈通道,配合醫(yī)生搶救。粒子種植后半年內(nèi),家屬及探視者需采取防護措施。
①放射粒子易移位,囑患者術后避免做劇烈運動,需定期進行腹部X線檢查或CT掃描,以確定粒子是否在其原有位置,檢查腫瘤大小。②定期復查血象及肝、腎功能。因粒子植入后,局部長期受電離輻射作用,少數(shù)患者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故應注意監(jiān)測血象。③囑其家屬采取隔離措施,避免輻射干擾。
32例患者術后1個月內(nèi)恢復良好,除部分患者穿刺點局部有疼痛及少許滲血外,均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如穿刺點局部感染、粒子移位等,且患者肝腫瘤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生活質(zhì)量明顯提高,在多次宣教下,均未發(fā)生放射事故。
肝癌起病隱匿,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到中晚期,失去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機會[3],而放射治療的出現(xiàn)剛好彌補了此項不足。但其又是一項新技術[4],患者及家屬存在諸多顧慮,我院開展此項護理以來,總結出:①心理護理是這項新技術開展的基石,它能使患者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者進行治療,并且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做好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觀察工作是增強手術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臨床醫(yī)務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預見力、扎實的基本功、熟練的操作技能,來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③增強防護意識,因粒子植入手術具有放射性,故加強宣教,采取增大與放射源的距離、采用屏蔽措施及縮短接觸時間等防護措施以確保醫(yī)護人員安全。
[1]范斌,劉愛英,郝海芳.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4B):1009.
[2]吳孟超,陳漢,姚曉平,等.原發(fā)性肝癌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1996,34(12):707-7l0.
[3]王俊杰,修典榮,冉維強.放射性粒子近距離治療腫瘤[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1.
[4]宋金龍,邵文博,唐憲民.粒子近距離照射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實驗研究[J].腫瘤防治雜志,2005,12(10):750-75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asures for liver cancer patients with radioactive particles implantation therapy. Methods The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were carried 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missionary of life index and complications werestrengthened, too. Results The liver function of all patients had no obvious abnormality, liver mass reduced significantly, too. Conclusion Good care is the key to develop new surgical technique, so the nurse needs not only skilled technique, but also high responsibility, to prompt the recover of patients in greatest degree.
Radioactive particles; Liver cancer; Nursing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090
510220 暨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四醫(yī)院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袁一平 張海霞 龔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