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賢,郭培培
(長春師范學院歷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早在20個世紀9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伴隨著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加深,國際問題亟待共同解決。因此,增強國際意識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已成為歷史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
隨著世界現(xiàn)代化國家教育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大,“未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和世界樹立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成為各國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歷史課所獨特具有的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的功能倍受青睞,對它的關注和研究也逐漸興起。
“國際意識”教育在我國是步入21世紀后才開始受到重視。從我國現(xiàn)狀來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了歷史教育始終。但中國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世界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理論必須結合于現(xiàn)實國情,單純以本國為中心的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已經(jīng)不能滿足國家對新一代國際型人才的要求。
中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3~19歲之間,是情感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歷史課本身又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對于我國歷史教育培養(yǎng)優(yōu)秀中國公民、世界公民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中學歷史教育除了要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還要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增強國際意識,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吸收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和進取的精神來面對開放世界的到來,從而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靈魂、世界眼光的跨世紀的接班人。
“國際意識”在中學歷史教育界還是個新名詞,在國內(nèi)類似于“國際意識”的概念還有“世界意識”、“國際素質”、“全球意識”等。本文中,我們是在教育部頒布的兩個歷史課程標準指導下,研究歷史課中加強培養(yǎng)國際意識教育的,所以統(tǒng)一采用《新課標》中的概念——“國際意識”。
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f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稿)》中指出“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公正客觀地對待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學習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盵1]
教學目的方面:學者們關于中學歷史“國際意識”的教學目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首先,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接受、認同別國文化。趙中建選編恩坎科所著《國際理解教育: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中指出“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發(fā)展,對別國文化的尊重、認同和欣賞顯得越來越重要。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文化的理解,課程改革也要強調跨文化意識?!盵3]這種跨文化意識就是我們研究的“國際意識”的一部分,恩坎科對“國際意識”教育目的的理解側重于對他國文化的尊重、認同和欣賞。
其次,側重培養(yǎng)、塑造“國際型”人才,提高國際競爭力。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主編的《歷史學科教育學》中指出“國際意識既包括要有支持和援助世界上的革命事業(yè)和正義事業(yè)的國際主義精神,又包括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而努力的意識,還包括積極地進行國際合作、國際交流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盵4]在此,主要強調一種國際主義精神和將這種精神運用于處理國際間各項事務中,這是我們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重中之重。吳慶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必要性》一文中指出“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對青少年進行國際意識教育……把他們培養(yǎng)成真正具有開放頭腦、寬廣視野、博大胸襟、適應現(xiàn)代國際社會挑戰(zhàn)的一代新人,幫助他們?yōu)閰⑴c激烈的國際競爭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和能力儲備?!盵5]這是21世紀以來對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需要更多國際型人才的真實呼喚,此教學目的針對性、目的性較強。
再次,側重培養(yǎng)具有大同意識的世界公民。鐘啟泉的《現(xiàn)代課程論 (新版)》“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是,以尊重人權為基礎,培養(yǎng)對他國、他民族、他國文化的理解與世界大同意識……”[6]這本書中結合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規(guī)定的教育使命最終強調的是國際意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出擁有大同意識的世界公民。
最后,側重培養(yǎng)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新世紀綜合素質人才。我國進入新世紀,國家教育部門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稿)》(簡稱新課標),新課標首次在教學目標中規(guī)定出培養(yǎng)“國際意識”的要求,即“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它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盵7]
教學內(nèi)容方面:教學目標是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國際意識”培養(yǎng)的指導性文件,而歷史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中學歷史教學內(nèi)容中的哪些部分能體現(xiàn)國際意識教育,中學歷史學科的國際意識教育應包括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都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首先,大部分學者均傾向于在世界史中凸顯國際意識。陳其在《明確中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中寫道“世界歷史教材的編寫則應當更加平衡地、客觀地、以泱泱大國的寬闊胸襟介紹人類歷史進程中各個文明對歷史的重要貢獻,認真審視和反思我們民族過去的光榮與恥辱,正確汲取各國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使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與和諧世界的建立的決心和信心。”[8]他認為“國際意識”教育內(nèi)容是通過正確的記錄世界歷史事件,不避諱我國歷史的恥辱,讓學生站在世界的立場,去審視中國的過去。
其次,一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將中國史與世界史結合共同體現(xiàn)出國際意識教育。潘玉鳳《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中介紹上海采用中外合編的教材更有利于體現(xiàn)國際意識教育。“目前,上海使用自己編寫的普通中學歷史教材。高一、高二年級開設的歷史在結構體系上有所突破,采用中外合編的結構體系,將中國史安排在世界史中去講授……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聯(lián)系、比較各國歷史,以及中外歷史上的重大課題,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以及中國的發(fā)展及演變?!盵11]
高廣群在《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yǎng)》中指出“現(xiàn)在全國大部分省區(qū)使用的人教版高中中國、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教材,基本上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特點。通過從新航路開辟以來一幕幕歷史活劇的講述與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五百年來,過去數(shù)千年間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的相互隔絕狀態(tài)在越來越廣、越來越深的程度上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形成為密切聯(lián)系、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體。”[12]他認為歷史國際意識教育可以概括為三方面的內(nèi)容:歷史的“全球化”進程教育、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同一性教育及中國與世界關系教育。
教學方法方面:大多數(shù)學者均對我國原來的歷史教育方法進行了批判,要求進行歷史教法的改良。由于特殊國情,我國21世紀以前在歷史教育中大力倡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歷史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念課文、劃重點、背誦要點和做習題等等。鄧生提出“要提高國際意識教育的實效,教師需要認真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13]本書詳細介紹了組織各類歷史教學活動,例:觀看影片、班級討論、組辦專欄、舉辦故事會、利用網(wǎng)絡資源查閱歷史資料等,均可加大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的力度。
汪煒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中提到“運用聯(lián)系法和比較史學的方法能很好地對學生闡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握歷史知識的整體結構?!盵14]潘玉鳳的《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在改進教學方法中同樣強調運用聯(lián)系法和比較史學的方法闡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她較為重視討論課、辯論課的教學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她強調指出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具體做法:“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形成國際意識;通過橫向聯(lián)系,總體把握近代世界的歷史發(fā)展趨勢與中國近代落伍、屈辱與被動的歷史走向,增強國際意識;通過大事年表,比較同一時期中外歷史現(xiàn)象,凸現(xiàn)國際意識;對照現(xiàn)實與歷史,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強化國際意識?!盵15]
陸榮任在《淺談中學歷史學科的國際意識教育》中指出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開發(fā)、利用現(xiàn)有的各種教育資源?!爸袑W歷史學科的國際意識教育,應該注重滲透式的啟發(fā)引導和情境體驗,使學生在思辨、活動、體驗中形成意識、化為情感、變?yōu)樾袆?達到春雨潤物般影響學生的效果,切忌強行灌輸、口號說教?!盵16]另外,他提出具體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方法,如:彰顯歷史教科書中某些可用于國際意識教育的細節(jié);挖掘歷史知識實質發(fā)現(xiàn)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切入點;用現(xiàn)代人的敏銳的眼光和先進的理念重新審視歷史事實,賦予新鮮的時代氣息,從而獲得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啟迪等。[17]
教學評價方面: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國際意識教育的健康發(fā)展,需要有配套的歷史課程評價方式改革。學者們在此方面的研究較少,在此只列舉具有代表性的鄧生主編的《歷史意識、教學方法、課程資源》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他指出應改良針對國際意識教育的考試評價方式,首先他是肯定傳統(tǒng)的歷史評價方式的,“‘歷史考試’、‘歷史測驗’或稱‘歷史教育測量’……目前看來,仍然是最公正、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特別是國家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高考),還會起著無可替代的‘指揮棒’效用?!盵18]但他在傳統(tǒng)的歷史評價方式之后提出了新的建議。書中挖掘近年高考試題,我們從中可得到啟示:融合歷史課程改革新理念,加大對國際意識教育的考查力度,已經(jīng)逐步成為高考歷史試卷命題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與發(fā)展趨勢……其中針對國際意識的考查就是一大亮點。表現(xiàn)在:試題注重運用歷史照片、世界地圖和文字材料營造充溢“國際性”氛圍的歷史新情境和洋溢鮮明時代特色等。[19]
另外此書列舉了非傳統(tǒng)評價方式之外的更具現(xiàn)代性教學評價方式:利用多元評價示意圖整合呈現(xiàn)國際意識教育評價結果。書中提出可以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給了教師在學生學業(yè)評價上更多的自由,我們不能一直遵從過去的評價方式,一卷定優(yōu)劣。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在2001年教育部出臺了“國際意識”教學目標之后,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加重視了。但是,在一些地區(qū)特別是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線教師對“國際意識”教育并沒有充分重視。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并沒有突出“國際意識”方面內(nèi)容,仍需要一線教師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在教學方法方面,部分中學歷史教法、學法單一;教學評價雖然有較大的改進,但面對高考這個“指揮棒”,一線教師也難有大的突破。因此,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加深的今天,加強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是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9][10][13][18][19]鄧生,陳雄章,唐凌.歷史意識、教學方法、課程資源[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3-4,26,13,17,47.
[3]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84,194.
[4]于友西,葉小兵,趙亞夫.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1.
[5]吳慶軍.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的必要性[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92.
[6]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
[7]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
[8]陳其.明確中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J].課程教材教法,2008(6):68.
[11][15]潘玉鳳.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14,23-26.
[12]高廣群.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yǎng)[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5.
[14]汪煒杰.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J].池州學院學報,2008(8):151.
[16][17]陸榮任.淺談中學歷史學科的國際意識教育[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