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嬌
馬來西亞私立高校國際教育合作經驗及啟示
曾嬌
馬來西亞私立高校分為私立學院、私立大學及私立大學學院以及外國大學分校三類。其發(fā)展歷史雖然短,但發(fā)展速度卻非???,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除了國家的重視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與支持外,都得益于私立高校積極開展國際教育合作。分析其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背景、經驗和啟示。
馬來西亞;私立高校;國際教育合作;經驗和啟示
大馬前教育總監(jiān)阿都拉蘇古博士曾說:“大馬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私立高等教育體制。我們提供各國的學位,從英國、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到國內學位課程,范圍很廣?!边@段話反映了其私立高等教育積極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特點,這也正是大馬私立高等教育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就迅速發(fā)展起來,逐漸在國際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擁有較好聲譽的重要原因。
大馬教育系統(tǒng)由公立和私立教育共同組成。但在過去很長時間,私立教育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都非常小,只充當補充角色。直到1996年大馬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法案實施,私立教育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探索下,私立教育迅速發(fā)展起來。私立高教機構法案實施當年全馬來西亞僅有450所私立高校,但在第二年,便增至591所,增幅達30%。進入21世紀十年來,大馬私立教育發(fā)展更是迅速,主要表現(xiàn)為數(shù)量增多,規(guī)模壯大,名氣上升。這些私立高校對大馬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政府向公眾提供中學后教育和高等教育,以解決公立高校容納學生能力有限的問題。
目前,大馬私立高校主要有私立學院、私立大學及私立大學學院和外國大學分校三類。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積極尋求并開展廣泛的國際教育合作,從而開拓自己的發(fā)展新領域,這也是它們近些年來發(fā)展迅速的原因。
在私立高校發(fā)展初期,由于傳統(tǒng)觀念和制度原因,一直處于次要地位,充當補充角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私立高校沒有學位授予權,同時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很多私立高校缺乏獨立設計課程的能力,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面臨一個發(fā)展難題。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私立高校開始把目光投向國際,積極尋求與教育發(fā)達國家的高校開展教育合作,引進證書課程及學位課程。這一積極探索達到了雙贏的效果:一方面緩解了大馬私立高校發(fā)展的壓力,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道路,與傳統(tǒng)的公立大學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對于合作國來說,大馬正是它們的新市場,因為很多發(fā)達國家教育資源豐富,在滿足國內需求之外,不得不積極尋求海外市場,為剩余的教育資源找出路。當然,經濟利益驅使是核心動力,高等教育的這種產業(yè)化運作為一些發(fā)達國家創(chuàng)下了出口創(chuàng)匯紀錄。
(一)立足自身質量,引進國外名校課程
私立高校雖然是以國際教育合作為發(fā)展特色,但它也非常注重自身的建設,因為,如果一所高校自身質量不高,國外的高校也不會與之合作,以免影響聲譽。同時,大馬相關法規(guī)也規(guī)定,一所私立高校要想與其他高教機構聯(lián)合辦學或協(xié)作開設課程,必須具備一些嚴格條件,達到一定標準,包括有經驗合格的師資、圖書館、質量保證系統(tǒng)、合作大學的審定報告及良好的管理。1999年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法案規(guī)定:“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將被視為違法,并處以20萬倫吉特以下的罰款,或兩年以下的監(jiān)禁,或兩種處罰同時執(zhí)行?!?/p>
私立高校以自身較好的質量為基礎,大力引進國外相關課程,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引進的課程主要有文憑及證書課程和將被授予學位的課程。前者包括的范圍很廣,如商業(yè)、職業(yè)培訓、工程、旅游、信息技術等。后者常見的有轉學分課程、校外學校課程,包括國內和國外的校外課程、3+0課程,學生在大馬私立高校獲得的學位與合作大學國內學生獲得的學位完全一樣。
(二)通過國際合作,吸引第三國留學生
開展國際教育合作之初,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國學生的需求。到后期,教育合作帶來的各種優(yōu)勢,如相對低廉的費用,較高的教育質量,良好的國際聲譽等,吸引了許多國際留學生到此留學。他們中許多人來到私立高校并不是為了大馬國內高校的學位,而是為了與之進行教育合作的大學的學位。一方面大馬私立高校引進國外著名大學的學位課程有較高的質量和國際認可度,學生不必擔心拿到的學位含金量低于目標大學本校生學位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比起留學去目標大學攻讀學位,來到馬來西亞私立大學接收同樣的學位課程教育,費用要低得多。因此,大馬也被留學界稱為“黃金跳板”。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的到來,反過來又促進私立高校國際教育合作的國際化。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使得其私立高校成為不少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或不發(fā)達國家留學生的熱選地。留學生的不斷增加,給大馬私立高校帶來了眾多好處,增加了經濟收益,提高了其教育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知名度,加速了教育國際化。
(三)以英語為媒介,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
私立高校的國際教育合作課程,幾乎全部以英語作為教學媒介,這也是其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體現(xiàn)之一。對很多學生來說,留學的一大目的正是鍛煉良好的英語素養(yǎng),以便今后在工作學習中更具有競爭力。公立高校沒有英文授課的本科課程,而私立高校都有自己的語言中心,專門為該校學生提供語言幫助和服務。以著名私立大學亞太科技大學為例,它的語言中心能提供不同級別的語言課程以適應每個學生的需要。凡是達不到相關課程要求的英語水平學生,必須參加其英語課程的培訓,那些已達到相應水平者,也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課程。該校把語言水平分為7個級別,大專生和本科生要通過學校5級,才可以進入專業(yè)課;碩士生要通過學校6級,才可以進入專業(yè)課。
(四)成立教育聯(lián)盟,挖掘海外留學生資源
近年來,大馬私立高校與其他國家合作辦學之火愈燒愈旺,同時為了爭奪海外留學生資源,不少私立高校已不滿足于單兵作戰(zhàn)的狀況,他們通過商業(yè)運作的方式,與許多私立高校聯(lián)合起來,支持成立教育聯(lián)盟,由商業(yè)公司在海外為各個高校挖掘生源,形成了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合作辦學體系。這樣既加強了各高校的辦學實力,增加了生源,又方便了國外留學生,較好地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
以馬來西亞教育聯(lián)盟為例,它是由大馬東方學子留學有限公司和馬來西亞國際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立的。而馬來西亞東方學子留學有限公司又是在很多私立大學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主要從事海外教育咨詢,中國國內中介合作以及聯(lián)合辦學等項目。馬來西亞東方學子留學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還設有“東方學子留學后勤服務中心”,為馬來西亞的中國留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后勤服務,方便廣大中國留學生在大馬生活。公司在中國境內有一支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咨詢隊伍,在馬來西亞又有專門的留學生后勤服務團隊。經過幾年的迅猛發(fā)展,公司已經輸送了上千名學生到百納利大學、泰萊大學、ELS語言中心、KBU萬達國際學院、林國榮大學等私立高校進行學習。各私立大學的領導人還會親自到各地走訪,以宣傳本校信息并了解聯(lián)盟情況。
大馬私立高校開展的國際教育合作成功的經驗給我們帶來不少思考和啟示,立足我國民辦高校的發(fā)展實情,我國的民辦高??梢詮囊韵聝煞矫孢M行思考:
(一)自覺主動開展國際教育合作
私立高校要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要走出一條成功的國際化之路,在開展國際教育合作中走向自覺主動狀態(tài)。這就要求私立高校首先要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學校領導層要有國際辦學意識,要從長遠的角度、從為社會、為地區(qū)服務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辦學實踐。教師要有國際視野,努力把握本學科專業(yè)領域中的最新動態(tài)和學術成果,并把這些成果和信息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學生要有在國際環(huán)境下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努力使自己具備勝任國際性事務的能力。其次,私立高校還要樹立“競爭意識”和“贏利”意識,充分認識到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并以自信、主動的姿態(tài)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同時,私立高校應成立專門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部門,根據(jù)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和校本實情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使院校的國際教育合作走向規(guī)范制度化道路,并不斷與時俱進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
(二)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是我國高校國際合作辦學成功的重要途徑。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上增加了國際化的內容。通過培養(yǎng),要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夠在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充分溝通思想,能夠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中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如美國提出要培養(yǎng)“具有國際眼光的人”,日本提出“只有做一個出色的國際人,才能做一個出色的日本人”。我們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不僅要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而且要能適應國際環(huán)境的競爭,適應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的需要。這樣的人才,在現(xiàn)有規(guī)格要求上,一是具有國際觀念,包括關心地球、關心人類、適應變化、創(chuàng)造未來、自信自強等。要教育學生,改變自我中心主義、克服狹隘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樹立“地球村”意識,以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為推動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文明而努力;二是具有國際意識,包括國際理解意識、相互依存意識、和平與發(fā)展意識、國際正義感意識等。要教育學生,不僅要從本國、本民族、本地區(q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更要從國際的、鄰國的、異族異域的角度來看問題、處理問題;三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交往活動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競爭參與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跨學科知識的交融能力、國際交往能力等,既能與外國人和睦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又能維護中華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國民素質的競爭,更具體地說就是高級專門人才綜合能力的競爭。正如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K?博爾所指出的那樣,未來人應具備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yè)性的,另一本是證明人的事業(yè)心、進取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協(xié)調組織能力的。
[1]Philip G Altbach,Daniel C Levy.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 Global Revolution[M].ChinaOceanUniversity Press,2008.
[2]張志義,李家永.民辦教育的研究與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book=176,ebook=338
G420
A
1673-1999(2010)21-0176-03
曾嬌(1984-),女,四川達縣人,碩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510545)南國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