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蘭
(湖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論非國家工作人員在共同受賄中的角度認定
李俊蘭
(湖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受賄罪作為典型的身份犯,在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對受賄罪共犯認定的困難,非國家工作人員當然可以成為共同受賄罪中的教唆犯或幫助犯,但非國家工作人員能否成為共同受賄罪中的共同實行犯仍有待商榷。
受賄罪;身份;共同實行犯
由于1997年刑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共同受賄罪的主體,因此在刑法學界,有學者主張非國家工作人員不能成為共同受賄罪中的主體。其理由如下:第一,受賄罪是典型的身份犯,我國1997年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受賄罪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這一特定身份則不能成為受賄罪共犯。同時,受賄罪侵害的復雜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及黨和政府的威信[1]。因此,受賄罪主要針對的是國家工作人員。第二,根據(jù)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而非國家工作人員由于不具有職權,其“奪取的財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都主要依靠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完成。且非國家工作人員“索取的財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并不屬于受賄罪客體。[2]因此,非國家工作人員不能成為受賄罪共犯。
在刑法學界,有學者認為雖然1997年刑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共同受賄罪主體,但并不意味著非國家工作人員不能成為受賄罪主體。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能否成為共同受賄罪主體,可按刑法總則中關于共同犯罪規(guī)定予以定罪處罰。共同犯罪中對受賄罪主體并沒有限于國家工作人員,即非國家工作人員能成為共同受賄罪主體。
筆者認為,非國家工作人員能成為受賄罪共犯。其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刑法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理論強調“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共同犯罪中強調“共同的犯意”,如出現(xiàn)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相勾結,伙同受賄的情況,由于其有“共同犯意”,因此當然能成立共同犯罪。且刑法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規(guī)定,并不要求行為人都具有特殊身份,只要行為人中有一人具有特殊身份,且行為人均出于共同犯意,彼此聯(lián)絡,相互配合,共同實施犯罪,犯罪的危害結果與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之間有因果聯(lián)系,這也是共同犯罪。[3]
第二,依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非國家工作人員能成為貪污罪共犯。且貪污罪客體也包括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由此可知,某些犯罪即使在單獨犯罪中只能由特殊主體構成,但在共同犯罪中也可以由無身份的普通主體構成。我國刑法關于共同犯罪的理論則認為,一般主體不能單獨構成由特殊主體構成的犯罪,但可以和特殊主體共同構成受賄罪。[4]另外,刑法具有保護社會秩序的價值取向[5],即為了保護社會秩序,非國家工作人員也可成為受賄罪共犯。
第三,刑法分則理論對“特殊主體”的界定僅僅就單獨實行犯罪而言,并不特指共同犯罪中的所有共犯,對于組織犯、教唆犯和幫助犯等非實行犯,不可能要求特殊主體身份,否則,根本就不發(fā)生無身份的人與有身份的人構成共同犯罪之問題。[6]另外,《紀要》規(guī)定:“根據(jù)刑法關于共同犯罪的規(guī)定,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伙同受賄的,應以受賄罪共犯追究刑事責任?!睆亩趯嵺`中對非國家工作人員成立受賄罪共犯給予肯定。
在肯定非國家工作人員能構成受賄罪共犯前提下,將進一步探討非國家工作人員在受賄罪中的角色,由于大部分學者對非國家工作人員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教唆犯或幫助犯是沒有爭議的,因此筆者將著重探討非國家工作人員能否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共同實行犯問題。
在我國刑法學界,對于非國家工作人員能否構成受賄罪的共同實行犯同樣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一是否定說。否定說認為,只有兩個以上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實施法律要求犯罪主體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才能構成共同實行犯。[7]身份對犯罪行為的性質具有決定意義。我國刑法規(guī)定受賄罪必須是利用職務上便利實施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其犯罪行為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是否利用職務上便利就成為確定其犯罪行為性質的重要標準。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以行為人具備一定身份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一定身份,就不存在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問題。[7]還有學者認為,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能否構成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實行犯,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凡無身份者能夠參與真正身份犯的部分實行行為的,可以與有身份者構成共同實行犯;凡無身份者根本不能參與真正身份犯的實行行為的,即不能與有身份者構成共同實行犯。[8]依該種觀點,則非國家工作人員由于無法利用職權,則不可能成為共同受賄罪的實行犯。
二是肯定說。肯定說則認為非國家工作人員能構成受賄罪的共同實行犯。如有學者認為:國家工作人員的家屬可以構成受賄罪實行犯,家屬作為實行犯,主要表現(xiàn)為家屬與國家工作人員共謀,由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由家屬收取財物。
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的共同受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國家工作人員與其家屬間的共同受賄行為;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yè)人員的共同受賄行為;國家工作人員與其家屬之外的其他非國家工作人員的共同受賄行為。
國家工作人員的家屬雖然不能單獨成立受賄罪,但是可以成為受賄罪的共犯。由于刑法分則受賄罪對共同受賄罪沒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對國家工作人員家屬是否構成共犯,應按刑法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理論來進行研究。
(一)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yè)人員的共同受賄行為
在刑法學界,對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yè)人員的共同受賄犯罪的定性,主要有“主犯決定說”、“分別定罪說”和“從一重處斷說”等三種不同的學說。筆者認為,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與公司、企業(yè)人員的共同受賄行為,應采用“主犯決定說”,由于刑法分論對共同受賄罪并未明確規(guī)定,則在實踐中應該運用刑法總則關于共同犯罪的觀點來進行判斷。在共同犯罪中,則是根據(jù)主犯的行為性質、身份等條件確定共犯的犯罪性質。
(二)國家工作人員與其家屬之外的其他非國家工作人員共同受賄行為
國家工作人員與其家屬之外的其他非國家工作人員共同受賄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一,國家工作人員要求行賄人將財物交給家屬以外的關系人,對國家工作人員應以受賄罪論處。如關系人與國家工作人員事先通謀,則關系人成為受賄罪共犯。如關系人并無事先通謀而僅僅是收受財物且不知財物性質,則不成立受賄罪。如關系人無事先通謀但明知財物性質而收受,則成立受賄罪共犯。
第二,關系人教唆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然后接受請托人財物的,二者應以受賄罪共犯論處。
[1]高明暄.刑法專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發(fā)強.刑法是否取消了內(nèi)外勾結的受賄罪共犯[N].人民法院報,1998-8-13.
[3]呂天奇.賄賂罪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4]張紅俠.共同受賄犯罪的認定[J].法學論壇,2009(1).
[5]孟慶華.受賄罪研究新動向[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
[6]肖中華.貪污賄賂罪疑難解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陳興良.共同犯罪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8]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D924.392
A
1673-1395(2010)04-0242-02
2010-03-08
李俊蘭(1985—),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