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軍,劉申忠
高職新生入學心理適應主題教育初探
康建軍,劉申忠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1188)
心理適應問題是高職新生入學后面臨的普遍現象。如何有效克服這種不適應,幫助新生順利渡過適應期,是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論文在指出高職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現狀后,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對策。
新生;心理適應教育;對策
高職新生作為剛剛踏入校園的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其身上仍然帶有中學生群體的顯著特征。但從高中進入大學,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改變,這就要求大學新生能夠適應變化了的環(huán)境,及時調整心態(tài),轉變認識。通常高職院校都是三年制,在校時間相對較短,給大學新生的適應期就沒有本科院校那么長,這更需要大學新生能盡快轉變角色,較快度過適應期。思想指導行動,而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對大學新生三年的校園生活是非常的重要。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新生入學心理適應教育,幫助新生盡快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使他們能正視自我,科學定位,順利度過人生的困惑時期,正確認識和對待大學生活,是高職院校教育者需要面臨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1.不能正視現實,有自卑心理
作為高職新生,大多是高考失利所致,進入高職院校很多是無奈之舉。因此高考失敗的影響將持續(xù)一段時間,從而導致大多數新生存在自卑心理。這反映在實際生活中,對學校和學習都沒了興趣,對未來也沒有很好的打算和設想,得過且過,缺乏奮斗的目標和積極進取的動力。
2.不能適應大學環(huán)境,有焦慮心理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在上大學前,學生多采取走讀方式,其飲食起居多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進入大學后過的是集體生活,住集體宿舍,凡事要靠自己安排處理,與高中嚴格、封閉的管理相比,高職相對寬松和開放,學生失去了往日的特殊照顧,往往會變得不知所措。宿舍中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在脾氣秉賦、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產生一些室友之間的矛盾,如果再不能很好地處理矛盾,就會使這些矛盾激化和升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有的學生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不會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不會合理地計劃經濟開支,一時生活上不能自理,陷入無序狀態(tài),因而比較焦慮。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不會主動結交新朋友,人際關系不良,有孤獨感和疏離感。
3.不能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有困惑心理
大學的學習方式較中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被動填鴨式”轉變?yōu)椤胺e極主動式”。大學強調啟發(fā)式教學,課堂講授時間相對少、內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強,學習不再是等、要、壓,它需要大學生根據專業(yè)特點和個人喜好主動去涉獵知識,充實自我。大學生的學習自由度比較大,學生自己安排自習、閱讀和鉆研學問的時間相對較多,教師只是把學生領進門,具體內容的組織、鞏固、吸收等都需要大學生自己安排。還有一部分學生本身學習基礎差,許多學生已習慣了中學時候由老師領著走、老師圍著學生轉、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督促的中學學習生活。因此,許多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從而產生了學習上的困惑和挫敗感。不會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所學知識,接受新知識有困難,又不知怎么去求得老師的幫助,因而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
4.不能適應社會活動的變化,有茫然心理
進入大學后,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等組織活動增多;由志趣、愛好相同的同學自愿組織起來的各種學生社團的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大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愛好、時間和精力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合理安排課余生活,鍛煉組織和交往能力。但新生面對形式多樣的各種社團和組織,看花了眼,有種茫然無措的感覺,也不加辨別和取舍,僅憑一時的沖動,就加入社團和組織,不僅浪費了時間、精力,還耽誤了學習。
5.不能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有畏懼心理
大學新生最大的問題來自人際關系,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校園環(huán)境、陌生的面孔,從宿舍到班級、從系部到學院,到處都是不認識的人。有的新生很長時間都不能適應面對如此多的陌生面孔,在心理上產生了畏懼心理,不敢、不愿去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同學之間人際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交往的心理障礙,如不能得到幫助,則會繼續(xù)惡化,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心理疾病,從而影響整個大學生活。還有些學生因為不善交往或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久而久之地受冷落,也會產生性格孤僻、粗暴、自我封閉等心理傾向。
1.從個體身心發(fā)展的角度看,大學新生處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期。這一階段自豪感與自卑感、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沖突,存在于每位新生的心中。這些矛盾沖突存在遭遇某種刺激(如人際挫折、學習挫折、考試挫折)時,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2.從個體生活環(huán)境來看,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新舊觀念的碰撞,對多元價值趨向的無所適從,不僅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原已產生的矛盾沖突,而且可能引發(fā)新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3.從現實生活來看,新生們在中學時形成的優(yōu)勢消失,使之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此外,當代大學新生中獨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們常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鍛煉,心理較為脆弱。而那些來自貧困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學生,更是因為經濟窘迫,易引起自卑、孤僻,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內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敵對的情緒。
高職新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應,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又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則可能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的可能造成大學學業(yè)的荒廢。為此,教育工作者應正確認識和重視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不適應現象,進行及時、必要的心理適應性教育。
1.盡快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摸清新生心理健康狀況
新生剛進校,他們的具體情況教育者還不是太清楚,及時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掌握新生群體的心理狀況,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及時干預,有利于有效展開工作,提高教育的針對性。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職院校要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常規(guī)教學體系,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成立學生心理衛(wèi)生組織,及早預防,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學生掌握維護自己心理健康的技能,積極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從而培養(yǎng)健康向上、胸襟開闊的大學生。
2.積極開展新生入學的主題教育,幫助新生順利度過心理適應期
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礎上,學校和輔導員(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主題班會的形式,積極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熱情和參與度,結合學校的基本情況、大學學習和校園生活的特點,特別是新生入校以來的感受,讓大家暢所欲言,相互交流。同時,輔導員或班主任須加以正面的合理引導,讓新生改變以前的觀念,轉變角色,樹立已是一名大學生的意識,盡快融入大學的生活,從而順利度過心理適應期。
3.實施人文關懷,加強情感教育,消除新生心理問題
新生第一次離家,面對大學這樣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往往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畏懼感。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班主任)需要及時地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從生活上、學習上關心他們、體貼他們,深入宿舍、走進班級,真正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高職院校也要正確引導,加強新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自豪感、需要感等教育,培養(yǎng)“以校為榮”的主人翁意識。
4.開展新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幫助新生樹立目標意識
有目標才有動力,利用目標激勵新生投入嶄新的大學生活,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由于大學學習和生活特點的改變,使得新生在入校以后一時不能適應這種改變,從而產生茫然和無聊的心理。如何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入學教育,及時舉辦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座,使新生認識大學生活和學習的特點,樹立學習和職業(yè)目標,結合學校和專業(yè)特色,對自己合理定位、科學規(guī)劃,找到學習奮斗的目標,盡早走上大學生活的正軌。
5.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大力氣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huán)境,以幫助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fā)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據統(tǒng)計,在校園文化豐富的學校,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較高,對學校的適應程度高,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學習積極性較高,違反學校紀律的現象較少,校園里無所事事的學生較少,極端事件的發(fā)生也很少。
[1]王小衛(wèi).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分析與指導[J].甘肅科技縱橫,2004,(5).
[2]王軍等.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6).
[3]張曉波.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G718.5
A
1673-0046(2010)9-0033-02
本文是江蘇省級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SGSY2009YB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