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柳,王鴻萍
1.2.天津財貿管理干部學院政法系,天津 300170
19世紀后期,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俄國農村公社的特殊性之后認為,如果西歐無產階級獲得勝利,那么俄國的農村公社可以在其物質援助下跨越資本主義 “卡夫丁峽谷”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人把這一理論稱為“卡夫丁峽谷跨越論”。這種“跨越論”對于后發(fā)展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道路的選擇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本文基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問題,試圖重新考察“卡夫丁峽谷跨越論”所提出的理論語境與歷史地位,進而探討其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
“卡夫丁峽谷跨越問題”是馬克思晚年在給俄國民粹派女革命家維拉·查蘇里奇的復信中提出來的。1881年2月16日,維拉·查蘇里齊寫信給馬克思,請他談談對俄國歷史發(fā)展前景,特別是對俄國農村公社命運的看法。她說:“你比誰都清楚,這個問題在俄國是多么為人注意……特別是為我們的社會主義黨所注意……,最近我們經??梢月牭竭@樣的見解,認為農村公社是一種古老的形式,歷史、科學社會主義——總之,一切不容爭辯的東西,——使它注定要滅亡。鼓吹這一點的人都自稱是你的真正的學生。‘馬克思主義者’”。這封信反映了俄國革命者迫切想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俄國到底走什么樣的社會發(fā)展道路。
馬克思在復信中首先指出,判斷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時,必須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絕不能生搬硬套。同時,馬克思根據(jù)當時掌握的資料對俄國公社的特點進行了具體分析:首先,農村公社割斷了建立原始社會所依賴的血緣關系,已有較大范圍的外部聯(lián)系;其次,在農村公社中,房屋、園地已成為農民的私有財產而不再像原始階段那樣歸公社所有;再次,農村公社雖然耕地仍為公有,但是實行的是定期重分、產品歸己的制度。
基于以上特點,馬克思認為,農村公社的這些新特點決定了其兩重性:一方面,公有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種關系,是公社能夠長期存在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另一方面,房屋私有、耕地的小塊耕種和產品的私人占有使個人私有化得到發(fā)展,并與公有制原則產生了內在矛盾,這是公社解體的根源。而這種兩重性的特征,也正好決定了公社命運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戰(zhàn)勝集體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戰(zhàn)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被诋敃r俄國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馬克思更多地強調了后一種可能性,根據(jù)是:從公社的內部條件來說,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是構成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適合于大規(guī)模地使用機器,農民習慣于勞動組織關系,這有助于他們從小土地經濟向合作經濟過渡。而從公社的外部條件來說,俄國公社的整體結構沒有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破壞,也不象西歐公社那樣已被本國資本主義摧殘,強大的人民風尚和傳統(tǒng)習慣仍維持著集體生活,這是俄國公社跨越“卡夫丁峽谷”的重要原因。同時,俄國農村公社恰好與資本主義生產統(tǒng)治的世界市場聯(lián)系在一起,使它有很大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p>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提出的,集中體現(xiàn)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黨宣言》等文本中。而“卡夫丁峽谷跨越問題”的提出,卻似乎與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相悖。那么,它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對立的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馬克思分析俄國公社發(fā)展前景時,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已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因此,無論是對資本主義還是對社會主義,都必須放到世界歷史進程的總背景下,在世界的總體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俄國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正是馬克思將俄國放在當時世界的總體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的結果。離開了對俄國公社所處歷史環(huán)境的具體分析,不考慮它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生存在現(xiàn)代的歷史環(huán)境中,處于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tǒng)治的世界市場聯(lián)系在一起”,而把它當作“脫離現(xiàn)代世界的孤立存在”,就不可能理解“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設想的意義。
其次,馬克思晚年反復強調俄國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重要前提是盡可能廣泛地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既保持公社的公有原則,又使其擺脫原始特征,成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形式,“成為社會新生的支點”。這一方面表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根源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表明,馬克思進一步肯定了資本主義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馬克思把俄國革命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相互補充、相互作用作為俄國公社實現(xiàn)跨越的現(xiàn)實條件。這一方面說明,世界各民族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的相互依存性;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把俄國革命放在世界革命的整體格局中來考慮。以東方社會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代的社會主義革命作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徹底完成“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必要條件和現(xiàn)實基礎。
綜上所述,馬克思在晚年對俄國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那么,馬克思對俄國等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則是歷史唯物主義具體應用和發(fā)展。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卡夫丁峽谷的跨越問題是馬克思對東方社會走向世界歷史道路的一個個案分析。反過來說,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個案分析,也正好映現(xiàn)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與深遠意義。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針對前些年學界對于否定“十月革命”的看法,正確評價“卡夫丁峽谷的跨越問題”,有助于我們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其次,基于以上的認識,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所處的發(fā)展階段的認識。
蘇東劇變以后,又有人認為,蘇東各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不具備條件下進行革命而建立起來的。其實,這里的問題是落后國家在具備了革命形勢和時機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政黨是否應該領導工農群眾奪取政權,促進革命的發(fā)展的問題。
顯然,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文化水平,但這并不是說落后國家必須等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物質文化水平完全具備了才能進行革命。俄國十月革命后初期,第二國際社會民主黨曾宣揚,俄國沒有成長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地步,沒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客觀的經濟前提,因此否定“十月革命”的武裝革命道路。列寧針對這種庸俗生產力論的觀點尖銳地指出:“他們都自命為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卻迂腐到了極點。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是一竅不通的。”列寧認為,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個國家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各個國家不同的革命形式和方式。而“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xiàn)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韲莻€介于文明國家和初次被這次戰(zhàn)爭完全拖進文明之列的整個東方各國或歐洲以外各國之間的國家,所以俄國可能表現(xiàn)出而且勢必表現(xiàn)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固然并不越出世界發(fā)展的共同路線,但是使俄國革命顯得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币虼?,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政黨應當不失時機地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并奪取政權。
既然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落后國家可以首先具備革命形勢,列寧認為革命不必發(fā)生在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那么,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規(guī)定這種革命的性質?它究竟是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可以視為對這些問題的一種解答。但與其說這一理論已經解決了所有問題,不如說它只是開辟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語境中,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而不是社會主義的歸宿。在過渡階段,我們必須利用資本主義手段來發(fā)展生產力,但要盡可能避免它所帶來的弊病。在這一意義上,“利用資本主義”的同時,必須防止“被資本主義所利用”;同樣,強調當前處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并不意味著忽略向“社會主義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過渡的緊迫性與必然性。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1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作印.世界歷史理論與“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
[3]列寧.列寧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