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霞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基礎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以銅陵市為例
盛 霞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推動少兒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文章對銅陵市少兒基礎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當下基礎音樂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師資、教學方式、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是適應新形式下基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當務之急。
基礎音樂教育;興趣;師資素質;課堂音樂;教材拓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為響應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推動少兒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由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系主辦,其他單位音樂專業(yè)人士參加,對銅陵市少兒基礎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主要以銅陵市的少兒音樂培訓基地為主要地點,同時,對銅陵市其他幼兒園、小學的音樂教學狀況進行了調研。最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
銅陵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銅陵市飛音藝術學校,銅陵市長江路小學,銅陵市師范附屬小學,銅陵市田家炳小學,銅陵市人民幼兒園,銅陵市楊家山幼兒園等共11所藝術培訓中心、小學和幼兒園。
2009年2月開始至2010年1月。
假期,主要調查藝術中心的音樂培訓和部分放假開課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情況;
開學期間,主要對銅陵市大部分小學及幼兒園的音樂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調查。
調查人數:總共1200人;
調查方式:問卷回答,觀摩聽課,深入家庭,咨詢音樂教師。
聲樂:87人,占7%;器樂:622人,占52%;合唱:187人,占15%;樂理綜合:95人,占8%;不學習:209人,占18%。
被調查接受音樂教育的991位同學中,單純在學校學習的有95人,在學校學習的同時又在外找音樂老師或參加音樂中心培訓學習的有896人。
音樂學習的門類主要有聲樂、器樂、合唱和樂理,而銅陵市少兒學習音樂的門類有的并非僅一門,具體調查的991位同學中學習門類如下:
一門(聲樂、器樂、舞蹈任意):359人占36.2%;
兩門:(1)聲樂和器樂 192 人占 19.4%,
(2)聲樂和舞蹈163人占16.4%,
(3)器樂和舞蹈225人占22.3%;
三門即聲樂、器樂、舞蹈都學:52人占5.7%。
991位接受音樂學習的同學,參加2008年度社會考級的723位,占73%,沒有參加的268位,占27%;通過的715位,占98.9%,未獲通過的8位,占1.1%;通過的同學五級以下的406位,占56.8%,五級以上的309位,占43.2%。
學校音樂課堂中認真學習的學生很少,大部分缺乏興趣,老師教學的積極性很低,低年級課堂還能開課,四年級以上的音樂課堂基本上是自由活動,幼兒園的音樂課堂也純粹是玩耍。
截止到2010年2月,經過一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從銅陵市少兒整體接受音樂教育的人數來看比較樂觀,音樂教育的形式也較多樣化,參與的熱情比較高,家長重視程度不亞于其他文化課的學習。這種狀況,對提高銅陵市少兒音樂素質應該是大有益處的。但是,同時也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是在教學方法上和學習方式上有不盡人意之處,如:有部分同學尚未接受到音樂教育,音樂學習方式的片面化,忽視學校的課堂音樂教學,單方面追求課下的技能音樂學習。從當前教學現狀來看,音樂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過分注重經典知識的傾向,缺乏與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習方式重視記憶、模仿、訓練,缺乏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fā)現等多種音樂學習活動,音樂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低,最終導致“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
針對銅陵市少兒音樂教學的現狀,為順應當代教育的發(fā)展思潮,適應基礎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緩解銅陵市當前基礎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調查之后,筆者通過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設想和深入實際的引導幫助,并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基礎音樂教育中,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音樂教育沒有升學考試的任何壓力,學生愿意學習音樂與否,純粹靠其對音樂的興趣高低,否則,音樂課程就有可能成為虛設。音樂雖然是美妙的,但當它對人的感官刺激沒有取得愉悅的效果時,它也同樣是乏味的,即使再精彩的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同時,音樂學習的興趣一旦獲得將會良性發(fā)展,甚至伴隨終身,隨著自身音樂技能與修養(yǎng)的逐漸提高,其對待音樂的興趣也同時逐步增加,興趣增加又推動自己對音樂知識更高層次低的追求,為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無論是教師“教音樂”還是學生“學音樂”,獲得優(yōu)異成效的途徑主要是把老師把學習興趣傳給學生,同時學生要積極主動找尋音樂帶給自身的快樂感覺。具備音樂學習的興趣,就掌握了音樂學習的主動權,學生才會真正喜愛音樂課,音樂也才會成為學生內心的精神需求。
音樂教學,教師本身的水平與素質是至關重要的。一名知識殘缺、文化水平低下的教師是難以實現課題所提出的價值目標的。音樂教學方式的科學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音樂教育的專才,還應該是名通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方法拓展能力是衡量一個老師教學素質的主要指標,而銅陵市的大部分音樂老師在這幾個重要方面是十分欠缺的,真正學習音樂教育出身的音樂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為藝術學校畢業(yè)的,隨著音樂文化的普及發(fā)展,這些工作在非教育單位(歌舞團,群藝館等文藝團體)的“準教師”也投身于音樂教學的行列,雖然他們有一定的演奏(唱)能力,但卻不具備科學的教學方法。還有部分老師雖然畢業(yè)于師范院校,但卻不是學習音樂專業(yè)的,僅僅是其本人對音樂的熱愛而已,這樣的老師教育學生,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規(guī)范音樂教師的從業(yè)資格,擴大音樂教師的文化視野,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適應新時期基礎音樂教育的主要良策,也是銅陵市基礎音樂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銅陵市的少兒音樂教學現狀調查中可以看出,音樂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調,以音樂技能的傳授為主,如,唱歌,練琴,吹笛等,迎合少兒興趣的內容偏少,導致音樂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因此,我們呼吁要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入手,加強自身綜合文化素質的學習,借鑒新課標、國內外最新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音樂課堂應該包涵很多非音樂的文化知識薈萃,不能單一地追求音樂的神奇之美,孤立地局限于音樂的專業(yè)化學習反而導致學生學習熱情的低下。注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使音樂帶給他們快樂,輕松獲得音樂知識,適當選取一些學生熱愛的娛樂音樂,迎合學生的欣賞品味,營造熱烈風趣的音樂課堂。這樣的音樂課才能彰顯出學校音樂教育的科學性,也使學校音樂教育的功能得到加強,讓學生真正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調查中發(fā)現,現有音樂教材內容偏重書本知識、過于專業(yè)化。鑒于音樂學習的特殊性,音樂教材應該兼顧其它門類,立足綜合。因此,筆者建議靈活性地使用音樂教材,把教材進行拓展和刪選。刪去不切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吸收具有生活化、時代感的優(yōu)秀作品。把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資源,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收集有關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音樂教材,以及音樂與生活緊密聯系的音樂現象來拓展教材。諸如節(jié)日慶典使用的禮儀音樂,舞蹈、健身中的實用音樂,休閑、影視中配備的背景音樂等,在課堂上可以有選擇地引用,把枯燥的課本音樂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的結合,通過對比生活中的音樂現象來簡化音樂內容的專業(yè)性,潛移默化地來感染熏陶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對自然音樂的感受力,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少兒基礎音樂教育的良性發(fā)展,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配合,學校作為音樂教育的主體,應該承擔主要的培養(yǎng)任務,因為學校有著科學的教學方法、優(yōu)秀的師資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如何能夠合理科學地利用好這些資源則是我們音樂教師需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家庭作為音樂學習的輔助場,承擔著學生8小時以外音樂學習的監(jiān)督和指導任務,而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步,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前進,良莠不齊,對于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我們可以大膽吸收,而很多不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甚至不健康的音樂作品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科學地引導孩子,區(qū)別對待,這也是家長們需要辨別和思考的問題。同時,要重視校園音樂學習的重要性,珍惜學校課堂音樂學習的機會,不要盲目地參與社會上非教育機構的音樂培訓,因為他們的教育科學性值得商榷。只有通過學校音樂教學與社會、家庭的互融,共同引導學生快樂、健康、科學地學習音樂,才能開闊他們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G40-014
A
1672-0547(2010)03-0110-02
2010-04-23
盛霞(1976-),女,安徽安慶人,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系講師,音樂學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古箏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