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
(廣東藥學院 中藥學院,廣東 中山 528458)
大學新生人際關系建立模式的心理探析
盧芳
(廣東藥學院 中藥學院,廣東 中山 528458)
大學生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方面產(chǎn)生重要影響,積極的人際關系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輔導員應充分重視新生人際交往活動的特點,并做出適當?shù)囊龑Ш蛶椭?,促使其掌握理性的交往技能?;谏鲜隹紤],本文結合大學階段幾種典型的關系類型,對新生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作探討,希望能夠對高校輔導員在相關領域的工作提供幫助。
大學新生 人際關系 交往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的大規(guī)模擴招,高等教育亦從“精英化”教育階段邁進“大眾化”教育階段。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了21%,高等教育規(guī)模居世界首位[1]。高校新生人數(shù)的增多,其人際交往問題也變得尤為重要。較之于中學時代,大學階段的人際交往范圍與類型都表現(xiàn)出全新的特點:要面對來自不同群體的交往對象,并在不同群體之間切換出相應的交往模式,比如,同宿舍的舍友關系、學生會社團組織的同事關系、來自同一個省份的同鄉(xiāng)關系等。大學生在多元化的人際互動中會形成多角度的交往模式,但這種模式也會引發(fā)許多新的問題,比如,如何協(xié)調交往中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如何權衡交往中“付出”與“回報”的關系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根據(jù)交往對象的變化來建構相應的社會關系,同時準確評估與界定自己在不同社會關系中的角色與地位,并且有針對性地根據(jù)不同的情境對其交往模式作出調整,從而在社交中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上述交往模式是基于個體所處的特定社交情境而出現(xiàn)的。在大學階段,有三種重要的社交情境會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它們分別由發(fā)生在同寢室舍友之間、校園社團“同事”(不同與工作崗位上的同事)之間,以及異性同學之間的人際交互而形成。其中,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變式和延伸,社團活動中的人際關系是未來社會關系的模擬或預演,而大學階段的異性交往情況則可能會影響成年期與異性親密關系的模式和質量。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大學新生正處于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的過渡性發(fā)展階段,全新社交情境下的人際關系是對原有關系的延伸和擴展,同時也為成年期各種穩(wěn)定關系的形成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在傳遞知識之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哺育”功能,它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提供了預演社會交往活動的機會和場景,是培育和形成健康人格與良性人際關系的重要場所。
中國人的交往模式是以家庭為基地而向外擴展的,在大學宿舍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變式和延伸。對于新生而言,他們來到陌生的大學里最先接觸到的便是同宿舍的同學。同室生活使他們可能形成相似的生活起居和作息規(guī)律,而相近的知識背景和相同的專業(yè)學習會使他們結成較為穩(wěn)定的小群體,并逐漸建立群體內的價值認同感。這些條件都促使新生首先將舍友作為“家人”來看待,并按照出生年月排序,冠以“老大”、“老二”等稱謂,從而模擬家庭內部的同輩交往模式。但這種虛擬的“家人關系”并不穩(wěn)定,一方面,他們需要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暫時以宿舍內群體為家庭的替代物,將同宿舍 “兄弟姐妹”當作是在探索外部世界過程中的安全基地,并試圖在出現(xiàn)挫折時向他們尋求慰藉和幫助。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習慣、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舍友之間很難完全模擬家庭內的同輩交往模式,差異和誤解往往會引發(fā)各種形式的摩擦和沖突。從實踐來看,發(fā)生在宿舍內部的人際沖突是比較多的,一旦某同學在宿舍內形成較差的“人緣”,往往會波及更大范圍內的人際交往活動,并對其在大學階段的社會化過程和結果產(chǎn)生消極影響。
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應充分重視同一宿舍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特點,清晰地界定班級學生發(fā)展中的“成長需要”[2]。在分配宿舍時要注意結合入校心理測評的結果,注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社會經(jīng)濟特征。在工作中要及時捕捉潛在“問題宿舍”的信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并將單獨座談和小組座談的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彼此需要和感受的基礎上盡可能消除原先的誤解,并鼓勵同寢室舍友通過群體協(xié)商解決沖突,激發(fā)其自主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使宿舍情境下的人際交往真正成為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積極因素。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未來社會活動的預演。學生可以在完成專業(yè)學習之余,為未來社會競爭儲備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包括領導才能、組織協(xié)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一般而言,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知識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組成非正式的活動團體(如登山協(xié)會、話劇協(xié)會等),并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不斷加深團體內成員及不同團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從而使得他們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會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之間的聯(lián)系??梢?,社團活動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其中的人際關系是對未來進入社會之后人際關系的模擬或預演,大學期間所建立的人際交往模式會對今后的社會交往情況 (包括處理人際沖突的技能、建立和維持良性關系的策略等)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通過社團活動所建立的跨院系、跨地域的友誼,也會成為未來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資源。
因此,在針對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中,輔導員應注意加強引導。首先,要向學生清晰、完整地介紹校園社團組織的概況和特色,幫助他們了解社團在組織各項活動之外的功能,比如學習功能、社交功能等;其次,鼓勵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承擔責任,并啟發(fā)他們在組織、策劃、執(zhí)行活動計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交流與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最后,通過團體座談的形式,引導社團成員深入討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影響成功的積極因素和制約因素,積極推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3],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基于溝通和良性人際互動的問題解決模式,真正對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發(fā)揮積極作用。
在人一生的心理發(fā)展歷程中,大學時期處于 “青少年”邁向“成人”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將會對未來漫長的成年期產(chǎn)生巨大影響。成年期建立并持久維系的各種關系或其雛形也會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其中最重要的是 “親密關系”,早期的親密關系并不涉及性,而是更加關注同伴間的接納、認同、需求和信任等心理成分。和中學時期對異性的排斥不同,大學生開始接受異性進入自己的朋友圈子,并逐漸經(jīng)歷從群體交往向單獨交往(“約會關系”)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加深對異性的了解,并建立同異性交往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模式,其中包括對信任、親密感、責任感等心理因素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他們也需要建立同異性交往的行為模式,逐漸學會如何在交往中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如何保持關系的穩(wěn)定,并真正學會尊重對方,合理把握交往的尺度。
因此,在大學新生的心理輔導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上把握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并適時做出引導和幫助。首先,要讓他們學會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真正理解和包容兩性之間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的差異、行為習慣的差異等,在包容的基礎上建立互相信任、尊重的人際關系;其次,要注意營造積極、健康的交往環(huán)境,引導學生學會在交往中正視同異性的關系,并懂得分享苦難、承擔責任。注意從細節(jié)方面著手,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總之,大學時期是畢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各種人際關系,以及在建立這些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都會對今后成人階段的成長和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在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幫助新生學會主動構建和諧的、具有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并不斷地維護和完善自己的交友圈,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李小南.大學一年級輔導員工作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電子教育,2007,(1):62-69.
[2]翁鐵慧.高校學生輔導員情境模擬訓練[M].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6:32.
[3]丁小球,阮曉東,鄒丹,廖喜揚,陳丹云.大學文化視野下的學生工作[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