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麗
(洛陽師范學院 馬列部,河南 洛陽 471022)
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質的飛躍,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黨的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被寫入了黨章;1999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正式把鄧小平理論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寫入憲法,其先進性和指導意義不言而喻。鄧小平理論中關于和諧文化思想的一系列論述,為我們抓好文化建設提供了方向。
文化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它標志著社會的進步狀況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鄧小平說:“文化工作服從于政治任務?!边@就明確指出了文化建設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地位和價值。
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當代世界的激烈競爭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決定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鄧小平就明確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fā)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shù)量和質量,也取決于文化建設的成果?!蔽幕ㄔO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任務。不完成好這個任務,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于這個基本國情,以此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保證文化建設,進而保證整個現(xiàn)代化進程的社會主義方向所必須的。其次,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即不發(fā)達的階段,文化建設同樣也不能離開這樣的現(xiàn)實。一方面,經濟、政治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制約著文化的進步,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落后,也會給文化建設帶來困難。
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任何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有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任務,落后于時代需要的東西必然要被新東西所代替。當前,我國正處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作用尤為重大。和諧文化建設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結構創(chuàng)新,即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基礎,對各種優(yōu)秀文化要素進行總結與提升,以人為本,達到文化結構的優(yōu)化、文化體系的更新;二是文化實踐,使新的文化觀能夠內化到群眾的社會心理、價值觀之中。
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我們要建設的和諧文化必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闊的發(fā)展前途,才能為人們所接受。文化建設必須服務于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文化建設必須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就文化的時代性而言,文化建設要面向現(xiàn)代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為此,文化建設事業(yè)要逐步地具備現(xiàn)代化的規(guī)模、體制、內容、理論和技術手段等,建設與現(xiàn)代化進程相同步、相配套、相適應的大文化體系;同時文化建設的內容本身要真正適應現(xiàn)代化的需要,成為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的動力。這就要求文化建設必須依據經濟、政治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要求,以超前的意識制定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使文化建設在整體上真正成為對社會長遠發(fā)展具有超前性的基礎工程。
從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著眼,文化建設最根本的任務是思想道德建設。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時期,應當區(qū)分先進性的共產主義道德和廣泛性的社會主義道德,并使兩者結合起來,以此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方針。提倡共產主義道德,既包括高層次的要求,又包括“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廣泛性要求。鄧小平明確把“五愛”從共產主義道德中劃分出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要求,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歸根結底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能力概括地說是由體力、智力、德力組成的;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三個方面。所謂提高人的素質,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指人的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fā)展。為此,鄧小平提出:“把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方針貫徹到底,貫徹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這樣做,對于提高整個職工隊伍的政治質量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對于滿足不同工種、職業(yè)的特殊要求,對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個社會上造成人人向上、奮發(fā)有為、不甘落后的革命風氣,都將發(fā)揮巨大的促進作用?!?/p>
因此,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其民族性與時代性,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精華部分,代表著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識和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是民族生存、發(fā)展和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作為一種民族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它總是與本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歷史任務相聯(lián)系。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統(tǒng)一,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本質特征。
為抑制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侵蝕,澄清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的錯誤認識,鄧小平從民族存亡的高度,多次強調:“必須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他特別強調要了解自己的歷史,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塑造當代民族精神,必須堅定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xiàn)‘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
塑造當代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決不能屈從任何外來壓力。當西方一些國家用所謂“人權”來干涉中國內政時,鄧小平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编囆∑蕉啻伪硎荆袊嗣駴Q不會容許任何國家來干涉自己的內政,也決不會在任何壓力下屈服,社會主義的中國是誰也動搖不了的。
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必須信心百倍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鄧小平說:“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p>
塑造當代民族精神,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可動搖。他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眻猿贮h的領導這個原則不能動搖,動搖了中國就要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逐步形成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xiàn)為對祖國的熱愛、忠誠和為爭取祖國獨立富強而英勇奮斗的獻身精神。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崇高的思想感情,是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動全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愛國主義情感的基本內涵,主要是一種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使人們?yōu)樽约好褡?、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而感到自豪,從而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生存和發(fā)展,都需要全體國民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針對有些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的論調,鄧小平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用中華民族近代史教育廣大群眾。1989年政治風波后,當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制裁中國時,鄧小平指出:“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lián)想到一九○○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lián)軍的八個國家。”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本書編寫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5]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辛世俊,滕世宗.鄧小平人學思想[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7]卞敏.鄧小平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J].東南大學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