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蘭 高學蘭 姚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因現代社會人民工作壓力大,心理失衡,特別是社會的老齡化現狀,使糖尿病與抑郁癥密切相關且發(fā)病率不斷增高[1]。近年來,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已經把糖尿病歸為與生活方式有關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并強調心理應激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發(fā)生中的重要作用[2]。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現狀備受關注。
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是焦慮和抑郁,焦慮的發(fā)生率為11.3%,抑郁的發(fā)生率為29.96%[3],狀況不容樂觀。除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之外,在社會交往,人際關系,及生存質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年齡大,病程長,并發(fā)癥多,伴發(fā)焦慮,抑郁的患者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3]。另外,研究發(fā)現抑郁程度與空腹血糖水平之間有顯著相關,抑郁可能是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增多的因素之一[4]。因此,對糖尿病的心理問題的探討至關重要。
目前,對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已經有了大量且明確的研究,但是對于問題的解決卻是并沒有很大的發(fā)展。消極心理學在解決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上還有所欠缺。
積極心理學是消極心理學的批判繼承。消極心理學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確實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我們也發(fā)現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成倍的增長。消極心理學已經有實踐證明我們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求幸福。相對于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更側重于對人類自身擁有的潛能和優(yōu)秀品質進行研究,關注人性中的積極方面,致力于幫助普通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因此心理學必須轉向于人類的積極品質,通過大力倡導積極心理學來幫助人類真正達到幸福的彼岸。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最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的是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1997年Seligman就 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時提出了“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及這一領域,逐漸形成了異常積極的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是指通過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實現對前期集中于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目前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積極的情緒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培養(yǎng)天才。
當前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對于積極情緒,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構建(broaden-andbuild)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xié)調性。主觀幸福感,快樂和愛都構成了心理學新的研究熱點。積極情緒之間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一致性?,F在,被研究的最多的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強調人要滿意的對待過去,幸福的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
Hillson和 Marie(1999) 在問卷研究的基礎上將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進行了區(qū)分,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性(PI: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二是與他人的積極關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coping)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景[5]。在積極的個性特征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樂觀。
salovey指出,在情緒與身體健康的關系中,大多數的研究偏向病理性質,因此局限于負面情緒是如何導致疾病的,而對于積極情緒如何增進健康卻少之又少。Salovey認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呈負相關,所以前者代替后者會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因此研究了情感對生理和免疫系統(tǒng)的直接影響,以及情感的間接影響[6]。尤其對于病人,處于積極情緒的人更愿意接受醫(y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并進行鍛煉[7]。
部分糖尿病患者面對困難時感受到的是失落,絕望,社會的壓力,經濟的壓力導致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沒有信心,于是從消極的方面去評價自己的生活,這樣更加喪失信心。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引導糖尿病患者“積極”代替“消極”,注重調動糖尿病患者內在的積極力量,從而使積極人格成為主體。告知患者患病不是他們本身的錯誤,而且既然得了就要正視疾病,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識,幫助患者確定自己戰(zhàn)勝疾病的具體目標,有助于患者建立積極的態(tài)度和體驗。
積極心理學倡導培養(yǎng)樂觀的人格特質。樂觀,積極豁達,熱情開朗等性格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經歷中而逐漸形成的,是一種積極體驗。一個人一旦形成了積極的人格特質,常常就會把生活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困難歸于外界因素,然后更加努力。在臨床心理學領域,W.C.Follette等人提出了怎樣設計環(huán)境因素以喚起積極的行為,怎樣交給個體控制環(huán)境和行為的技巧等方法,以幫助人們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8]。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的疾病導致了生活質量下降,缺少積極的生活體驗,因此很容易產生沮喪的心理和消極的態(tài)度和想法。根據W.C.Follette等人提出的環(huán)境設計理論,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種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形式和內容,讓醫(yī)護患共同參與,使糖尿病患者認識更多的朋友,讓積極的態(tài)度和想法互相感染,互相鼓勵,創(chuàng)造積極的生活經歷,構建患者樂觀的人格特質。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對自己的患者角色認知,然后通過教育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使患者對疾病做出積極的應對,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很多患者習慣運用消極的認知習慣和自我暗示,比如:“我看不好了”“別人在嘲笑我”“打了胰島素會成癮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得了糖尿病,什么都不能吃,人生沒有意義了”等等,這些消極的,甚至錯誤的想法就是影響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讓患者認清疾病的相關醫(yī)療知識,糾正患者糖尿病治療的誤區(qū),讓患者清楚的認知和評價疾病有助于產生積極的認知和反應。也可以維護個體的身體健康。
社會支持系統(tǒng)(socialsupport)是他人提供的一種資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質支持。這種支持可以緩解疾病對患者的傷害。糖尿病患者需要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社會的支持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樹立應對疾病的信心和決心,感受社會的溫暖。社會支持的價值在于促使糖尿病患者采用更多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有助于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社會,家庭,醫(yī)院,朋友等等提供的情感,信息,物質支持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面對壓力,對所處的環(huán)境做出積極的評價和應對,這種反應反過來更有助于患者從環(huán)境中獲取更多后續(xù)的社會支持,更好的應對疾病的壓力。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一個人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力量源泉。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對生活的認知及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認知,是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智慧的過程。糖尿病患者在現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產生快樂情緒的條件,而是缺少體驗快樂情緒的能力。人的認知模式是一個積極動態(tài)的過程,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消極的情緒體驗對生活的體驗是不同的。個體的認知結構決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從而影響情緒的體驗。心理學家們指出:“人不是被動的體驗事件和環(huán)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認知過程’,是個體的分析和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的過程,多樣化的認知和動機過程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響。”當患者具有主動的尋求快樂的心向時,常常會賦予普通或消極的生活事件以積極的意義,以提高快感水平。正是這種心向決定著人們情感體驗的個性差異,有積極心向的人,對環(huán)境的評價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環(huán)境積極變化時,他們可以感受更多的快樂。環(huán)境發(fā)生消極變化時,會更快的消除沮喪感。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增進患者的積極的情緒體驗,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學習的成就,家庭,朋友,醫(yī)護,及病友的關懷才能洗脫他們心底的消極,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
對于糖尿病患者,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來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認知習慣,掌握積極的認知習慣,為患者更健康的生活提供支撐,這正是當前糖尿病患者心理教育的終極目標。護士應著眼于社會護理和護理文化,更重要的是護士應當激發(fā)患者的行動,參與與承諾[9]。
[1] 謝國慶,陳玲玲,孫梅芳,等.糖尿病抑郁癥的臨床研究與治療.中原醫(yī)刊,2003,30(2):18-19.
[2] 黃雪芳,宋磊,李鐵軍,等.健康教育與心理社會干預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響.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6(3):149-151.
[3] 周華琳,亓文波,魏岱林,等.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9):792-793.
[4] 王湘,朱熊兆,王麗.抑郁情緒及負性態(tài)度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2000,8:32-34.
[5] Medvedova L. Personality dimensions:“l(fā)ittle 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 Studia Psycholofica,1998,40(4):261-265.
[6] Kim U. Park Y S. 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the role of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7] Lauren B, Abramson A. O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optimism promotes positiv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 commentary on Aspinwall and Brunhart.In :The science of optimism and hope: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Martin E P.Seligman. Philadelphia: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2000:201-202.
[8] Follette W C, Linnerooth P, Ruckstuh L E Positive psychology: A clinical behavior analy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1):102-134.
[9] Mcallister M 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 solution focused nursing: a valu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Nurse Education Today,2006,26(5):43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