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喜鳳 徐芳 趙合梅
近年來,對于因患中晚期肝癌失去手術機會的患者采用肝動脈插管栓塞治療(TACE)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由于介入治療化療藥物劑量較大,治療后會出現(xiàn)各種反應和并發(fā)癥,護理工作對介入治療的效果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科自1996年 9月至 2008年 8月對 43例肝癌患者進行了TACE治療,并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并進行精心的護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43例,男 34例,女 9例;年齡 31~67歲,平均 55歲。主要表現(xiàn)為肝區(qū)疼痛、腹脹、乏力、消瘦,其中30例患者有明顯的黃疸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AFP均大于400μg/L,肝功能檢查轉肽酶、磷酸酶顯著增高。所有病例均經(jīng)過 B超、C T或磁共振成像(MR I)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均失去手術機會。
1.2 方法 選腹股溝下方股動脈(左右均可),采用Seldinger技術,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動脈穿刺,將導管放入肝固有動脈,盡量接近腫瘤的供血動脈支,先將導管緩慢注入化療藥物,然后注入碘油抗癌藥混合劑,最后再用明膠海綿小塊做肝固有動脈栓塞。術畢,拔管壓迫止血15~20min后加壓包扎。
本組 43例肝癌患者經(jīng)過介入治療和精心護理后3~5d,癥狀均明顯緩解,1個月后 B超或C T復查,均顯示局部腫瘤縮小或明顯縮小;AFP、ALT和AST明顯下降;一般狀況好轉。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介入治療的患者大多是癌腫體積較大,不能手術或病程多為中晚期患者,患者及家屬心理負擔沉重,常常表現(xiàn)出抑郁、焦慮、恐懼不安及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術前要主動觀察和詢問病情,嚴密觀察患者的有關狀況,耐心細致地向家屬和患者介紹介入治療的方法、療效及安全性,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和應對措施,并介紹一些成功病例,設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消除患者疑慮和恐懼心理,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的實施。
3.1.2 一般護理 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食欲欠佳者按醫(yī)囑給予靜脈補充營養(yǎng),以改善其營養(yǎng)狀況,增加機體免疫力。術前保證充足睡眠,避免著涼,預防感冒。對患者進行床上大小便的訓練,防止術后尿潴留等,有利于介入后的康復。
3.1.3 術前準備 了解有無藥物過敏史,做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凝血四項、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檢查等術前各種檢查。術前 1 d備皮,做好碘過敏試驗,術前 6 h禁食水。對精神過度緊張者應用鎮(zhèn)靜劑。根據(jù)醫(yī)囑準備好所需藥品。
3.2 術后護理
3.2.1 穿刺點的觀察與護理 患者介入治療結束后,囑其平臥,手術側肢體平伸固定。由于術中使用擴張器及肝素,穿刺局部不易止血而形成血腫,術后穿刺點應用無菌紗布及沙袋加壓包扎 10~12 h,并絕對臥床休息 24 h[2]。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及血腫形成,尤其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高血壓者,如有滲血應立即更換敷料,并用手壓迫出血點上方15~20min,力量以穿刺點不出血為宜,待出血停止后,重新加壓包扎;密切觀察穿刺側肢體遠端皮膚顏色、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yī)生。
3.2.2 觀察生命體征 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等的變化,每30min測生命體征 1次,并做好護理記錄,病情平穩(wěn)后改 2~4 h測量 1次,2 d后每日測量 2次。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和精神方面的異常表現(xiàn),預防肝性腦病。注意有否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腹部疼痛甚至劇痛、冷汗、脈搏細弱及血壓下降等征象,如有異常,立刻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
3.2.3 發(fā)熱的觀察與護理 肝動脈栓塞后,因大量腫瘤組織壞死吸收及正常細胞受損,加之栓塞后壞死組織易引起細菌感染[3],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多在術后當日或者次日發(fā)生,體溫多在 37.5℃~38.5℃。護士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由于發(fā)熱是機體對壞死腫瘤組織重吸收的反應,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機制[4],發(fā)熱持續(xù)的時間與腫瘤大小,壞死程度有關,應給患者做好解釋工作,鼓勵患者多飲水,體溫不超過 38.5℃,且患者能耐受,一般不予降溫處理,3~5 d自然緩解。如患者體溫高于 38.5℃時,首選物理降溫,必要時應用退熱藥物降溫,及時應用抗生素。出汗多時及時更換被服和衣褲,防止受涼感冒。
3.2.4 肝區(qū)疼痛的觀察與護理 由于腫瘤組織栓塞后缺血缺氧壞死,局部組織炎性水腫,肝包膜緊張度增加,故致肝區(qū)疼痛,疼痛呈脹痛性,微有燒灼感,常影響睡眠和飲食,多在 3~5d內緩解。對疼痛不能耐受時可用止痛藥,同時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如暗示、移情等減輕疼痛。護士應經(jīng)常巡視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和程度,警惕異位栓塞。
3.2.5 胃腸道反應的觀察與護理 高濃度化療藥物應用,刺激胃腸道引起應激性反應,患者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術后常規(guī)使用胃粘膜保護藥物,另一方面鼓勵多飲水,對飲水有困難的患者增加輸液量以加速造影劑及化療藥物盡快排泄,堿化尿液,一般 2~3 d后癥狀逐漸緩解。嘔吐時應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以防誤吸引起嗆咳或窒息,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量,并詳細記錄。若嘔吐頻繁,給予止吐藥如胃復安、格拉司瓊對癥處理,還應注意水和電解質是否紊亂,并及時予以糾正,做好口腔護理。術后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和低蛋白易消化飲食。
3.2.6 肝功能損害的觀察與護理經(jīng)TACE治療后,本組 43例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一過性損傷,以轉氨酶和黃疸指數(shù)升高為主,2例出現(xiàn)黃疸、腹水。經(jīng)保肝、退黃、白蛋白和利尿劑應用后病情逐漸好轉,同時應保證患者心情舒暢、囑多臥床休息,睡眠充足。根據(jù)患者的食欲、飲食習慣、營養(yǎng)狀況給予正確指導,多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食辛辣。對于應用利尿劑的患者要正確記錄尿量,并密切觀察腹水情況,定期測量腹圍,觀察黃疸消退情況及意識的變化,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和電解質。
隨著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fā)展,肝動脈介入治療的效果已被公認,栓塞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腫瘤供血區(qū)域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殺滅作用,起效快,療效好,是肝癌非手術治療中療效最好的辦法之一,應用此療法不僅可使腫瘤縮小,改善臨床癥狀,而且可以重復治療,對于失去手術機會或中晚期的患者明顯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盡管介入治療有各種并發(fā)癥的存在,通過做好術前準備,加強術后病情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行之有效的護理,配合心理治療及合理的飲食指導,有效預防和減少了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保證介入治療的順利進行 ,提高了治療效果,以利順利康復。
[1] 劉梅娟,郭文,黃穎,等.經(jīng)皮射頻治療肝癌的配和與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17(3):22-23.
[2] 羅莎莉,劉繼紅,孔金艷,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臥床制動時間的臨床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4-5.
[3] 貴芳.肝癌介入治療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36.
[4] 鄧翠菊.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人介入治療的護理.護理學雜志,2004,1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