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華
現將2001~2009年在本中心住院治療的34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中心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診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共計340例,全部病例的高血壓診斷符合上述標準,并經詳細的臨床生化、B超、X線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有關檢查,排除了繼發(fā)性高血壓和惡性高血壓。其中男210例,女130例。年齡均60~84歲,平均(72.3±8.1)歲。
1.2 老年高血壓診斷標準 ①年齡≥60歲;②連續(xù)3次非同日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③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診斷標準為收縮期≥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④排除假性和繼發(fā)性高血壓。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病史、診斷結果、并發(fā)癥及藥物治療等方面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病史 病史3~43年,平均(17.7±6.8)年;患者對血壓升高有一定的耐受,表現為血壓高而無癥狀,部分體檢中發(fā)現。
2.2 血壓 收縮壓增高,脈壓增大,平均血壓為(147.8±13.45)/(66.8±9.32)mm Hg,脈壓為(82.8±10.45)mm Hg。血壓波動性大,表現為1 d之內,活動時血壓較高、安靜時較低,血壓波動較大,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1年之內,冬季偏高、夏季偏低。
2.3 分級 1級65例,2級185例,3級90例;低危0例,中危49例,高危185例,極高危96例,以2、3級,高危及極高危比例高。
2.4 并發(fā)癥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主要伴隨的危險因素還有糖尿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及運動缺乏等等,340例患者中存在上述并發(fā)癥305例,發(fā)生率高達89.71%。
2.5 降壓藥物種類 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α1受體阻滯劑6類藥物。服降壓藥物種類1~4種,平均(2.3±0.42)種;服藥次數1~4次/d,平均(2.2±0.31)次/d。
2.6 依從性 采用Morisky問卷評價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340例高血壓患者依從性佳75例,占22.01%,影響依從性因素:高血壓知識認知程度差、擔心藥物不良反應等。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其臨床癥狀及特點與中青年高血壓有顯著不同,在診斷治療中應注重老年人血壓升高的病理生理特點及機制進行個體化防治。有效控制高血壓可減少老年患者心肌梗死、腦卒中、心力衰竭、腎衰竭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壓對老年患者尤為重要。
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征[2]:①收縮壓增高、脈壓增大為主。大動脈順應性減退是高血壓大動脈病變的重要特征,后者是近年來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研究熱點。大動脈順應性減退35%,可使收縮壓升高25%,舒張壓下降12%,導致脈壓差增大。老年高血壓收縮壓增高的幅度大于舒張壓增高的幅度,造成脈壓增大,常表現為較低的脈搏量、心排血量、血容量和心率,較高的血管阻力。②血壓變異性大。老年人由于壓力感受器調節(jié)血壓敏感性減退,動脈壁僵硬度增加順應性下降,造成樣夜、季節(jié)和體位的變化時血壓較大幅度波動。③臨床表現多樣化。老年人血壓升高可毫無癥狀或僅有一些輕微的頭暈、頭痛、乏力、心悸、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往往是以并發(fā)癥為首發(fā)癥狀。④多與其他慢性病并存。老年高血壓常伴發(fā)動脈硬化、糖尿病、老年癡呆等病患。
本組資料顯示,老年高血壓發(fā)生率高,以收縮壓增高、脈壓增大為主,血壓變異性大,臨床表現多樣化,多與其他慢性疾病并存,患者對高血壓知識認識了解率低,治療依從性不高,與國內外觀點相同。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應采取規(guī)范的原則進行:首先從改變生活方式入手采取非藥物治療,若血壓仍不能控制可給予藥物治療;降壓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步降壓,多觀察藥物反應;慎重選擇藥物;監(jiān)測站立位及臥位血壓;根據病情采用個體化用藥原則;應控制血壓達目標水平,可聯合應用降壓藥物,并采取新的治療觀點:通過應用他汀類藥物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來改善動脈彈性功能,延緩或減輕壓力反射波疊加等開辟新的治療途徑。
總之,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宜注意預防、監(jiān)測、控制并存的代謝綜合征、靶器官損害及其他并發(fā)癥,注意血壓變異波動情況,謹慎選擇適宜藥物,個體化確定用藥時間,從小量開始給藥,細致觀察藥物不良反應,不斷調整藥物種類、劑量、用藥時間,改善動脈彈性功能,平穩(wěn)降低整體血壓水平,減少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危險性。
[1]申學惠.老年高血壓的治療策略.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4,19(3).
[2]趙萍.317例老年高血壓臨床特征探討.海南醫(yī)學,200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