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勇
學生作文的難題之一是所謂的缺乏生活,沒有東西可寫。根據新課改的理念,進行多維的立體的資源開發(fā),可以解決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這里的資源開發(fā),主要指間接資源和直接資源的開發(fā)。對于中學生來說,直接資源相對少一點,但是,只要善于挖掘利用也是足夠的,諸如對校園文化的關注和建設,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和解讀,生活細節(jié)的留心和在意,都是無盡的寶藏。開發(fā)間接資源也具有多重意義。古今中外的書刊、網絡媒體的資料、電視廣播的信息,等等,都是作文資源開發(fā)的領地。
學生關注生活,在直接的生活方面,可以從多種角度入手。第一,關注自己的生活。學生自己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自己的吃穿住行都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第二,關注班級的生活。在班級里發(fā)生有許多的故事:少年心事,紛紜復雜;同學之間,也有分分合合,甜酸苦辣……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甚至可以從班級看到社會的縮影,比如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之間會有微妙的心理差別和不同的故事。第三,關注校園里的生活。一片落葉、一場球賽、一次排隊、一次唱歌、一次討論、一次歡笑、一次流淚、河邊漫步、柳蔭讀書、社團活動、與他人交往等等,只要有敏銳的觸覺,都能捕捉到寫作的素材。例如杜樂鹿早晨起床聞到校園的桂花香味,馬上寫出了《桂之味》;晚飯后在河邊散步,就寫了《河邊漫步》,這充分說明校園里有生活。學生之所以覺得校園里沒有生活,是因為自己身在其中,感覺力遲鈍了,我們必須喚醒學生感受生活的敏銳力。第四,關注家里的生活。家庭是每個人生活的重要環(huán)境,盡管眾多的家庭都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畢竟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性、成員關系、各自的個性特色、獨具的家庭故事,這都是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源泉。第五,關注親戚朋友的生活。到親戚朋友家里做客,親戚朋友到你家來玩,聽說到的親戚朋友中某人的逸聞軼事,親戚朋友之間的各種關系等等,我們稍加留意,也會發(fā)現許多值得一寫的材料。第六,關注小區(qū)(村里)的生活。社區(qū)(村莊)的生活也是值得留意觀察的:退休老人一清早不約而同地到廣場做操跳舞,你能由此產生許多聯想;同為退休老人,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境遇,原來從事不同職業(yè)的人有不同的愛好和生活習慣;有的家庭有保姆,有的家庭全是主婦或主夫操持家務;每到下午天涼時會聽到幾位閑人在擺龍門陣,等等。隨便在小區(qū)里走走、聽聽、想想,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七,關注自己所置身其中的一切環(huán)境里的生活。走在街上會看到匆匆忙忙的行人,會發(fā)現各色各樣的汽車,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傳聞;走到商場會感受到物價的起伏,會領略推銷員的銷售風采,會欣賞到廠家商家聰明絕頂的營銷策略。到醫(yī)院,乘汽車,逛公園……都會有值得流入筆端的生活現象。第八,關注旅游、社會實踐等生活。假期的旅游,節(jié)日的游園,社會實踐,志愿活動,春季的遠足,夏季的避暑,秋日的登高,冬日的賞雪……這些難得的生活經歷,往往會產生觸發(fā)靈感的機緣,當是寫作的重要資源。
人類有一種本能的生命言說欲望,這種欲望源自于心靈的內在需求。嬰兒餓了要哭,小孩寂寞了要鬧,兒童不被關注時要尖聲喊叫,青年人心里有了觀點要找同學辯論,成人心里有了委屈要找人傾訴……這些都是源自心靈的言語欲望。
潘新和教授主張寫作教學要“把言說欲、言說權歸還給每一個言語生命”①。這是一個美妙的主張。但是,要把心靈的言說欲、言說權還給學生,不僅僅需要觀念的轉變或者說意識的清醒,更需要行為的策略。這里有三層意義要做辨析。第一,之所以說要“還給學生”,隱含著一個前提判斷,就是在此之前學生的言說欲、言說權被剝奪了。這個判斷是準確的。學生作文為應試而作,假話、套話成為作文的主打,抒寫心靈,表現真情退居學生視野之外。高考作文中有許多父母在高考那天遭遇車禍不幸身亡,平時作文追求半洋不土的哼哼唧唧,或者不倫不類的所謂創(chuàng)新格式。第二,學生心靈言說權的逐漸被削弱以至被剝奪,究竟是因為什么,是誰、是怎樣剝奪了這些愿望和權力的?首先是一種追求一致性的意識形態(tài),孩子從小開始說話、寫作,就要學會說、寫主流語言,說套話官話。長輩們或者意識中被注入了一種主流語言,或者由于吃盡了說真話抒性情的苦頭,像胡風臨終前一再叮囑子女千萬不要學文科一樣教育孩子“藝術化的說話技巧”,并言傳身教,傳給了下一代。其次,教育思想的僵化,鍛就了一批僵化的教師,用一種僵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僵化的語言。評價 《項鏈》就說是批判瑪蒂爾德的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寫景狀物必須加上一段“我們的祖國山河真是美麗極了,她在人民的懷抱里顯得更加嬌艷”,記事必須寫上“由此我發(fā)現了勞動人民的心靈之美,它深深觸動了我的靈魂”,教師還要說這是深化了主題。再次,社會語言的影響。校長從外面聽來一種說話模式,教師從校長那里學得這種模式,搬到班會上、課堂上、操行評語書寫上,學生耳濡目染,學會了套話。媒體千篇一律的或者追求新異而有待商榷的表述形式也時時影響著學生。高考評價、媒體推波助瀾、書商以營利為目的的炒作,形成了空洞虛假的惡俗寫作潮流,致使學生逐漸忘記了言說欲和言語權,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用自己的筆寫別人的文章。第三,言說欲、言說權是不是一個層次?這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兩個問題。言說欲是屬于心靈層次的潛在特質,言說權是屬于權利層次的表層屬性。言說欲是人內在的一種欲望訴求,言說權是人類群體所賦予的一種權利。如果說言說欲望消失了或者退隱了,那么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喚醒和培育。如果沒有這種喚醒或培育,即使把言說權還給學生,學生還會覺得那是負擔,或者根本就不想擁有這種權利。開發(fā)寫作的心靈資源主要就是要解決心靈言說欲望的喚醒和培育問題。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人類的言說欲望是與生俱來的稟賦,這種言說,一種手段是口語表達,一種手段是書寫表達??谡Z表達受到時空條件的諸多限制,因而書寫就變成了人類不可或缺的言說手段。研究人類文字記載特別是文學作品,就會發(fā)現自古寫作都是出自心靈的表達欲望。趙雨研究證明,從《詩經》開始,寫作便是植根于具體的生態(tài)(生命處境)、心態(tài)(文化心理)的,之所以那么多的作者要寫出這么些作品,是因為他們對處境危機有一種心靈的憂慮②。屈原強國之夢不得實現,訴諸筆端;司馬遷為了心靈的言說,忍受奇恥大辱;李白更是抒寫心靈的典型,寂寞之時,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聽到皇帝征召的消息時便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理想不得實現,被玄宗賜金放還時,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是典型的個性化寫作。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制作精神產品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寫作者必須有出自心靈的欲望才會寫出真正的文章。初學寫作,就必須能認識自己,發(fā)現自己,欣賞自己,發(fā)現自己心靈的豐富多彩,讓自己的心靈主宰自己的文章。
其次,營造自由寬松的言說環(huán)境。人的言說是本能的欲望,但是,言說必須有言說的環(huán)境才有言說的實現。言說需要有聽(讀)者對象,才會有更多的意義(盡管自言自語的現象是有的,如寫日記)。所以,學生寫作也要有受眾對象。使學生的寫作言說有讀者,理想狀態(tài)是有一批會欣賞的讀者,造就會欣賞的讀者也應是我們寫作教學的任務之一。同時,人類與其他所有動物一樣,都有保障生命安全的本能,人們的言說只有處于安全狀態(tài)下,才能盡情盡興,流暢自如,寫真話,抒真情,講真見。我們只有構建自由寬松的言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各言其志”的民主氛圍,才有真情真感,才有真知灼見,否則就只能寫出“保持高度一致”的假話、套話。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應該是民主的,不管怎么寫,都是出自心靈的傾訴,可以爭辯,允許出錯,提倡修正,不追求“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不管是心靈中的一閃念,還是心靈里長期盤旋的幽靈,寫出來,不給它貼上什么階級的標簽,不追求虛假意義的“高大全”。心靈輕松,沒有顧忌,人的靈感才會不時地閃現,人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地發(fā)揮。
再次,設置喚醒和培育言說欲望的情景。人的言說情景也很重要。在生活中,有心人都會發(fā)現一種現象,在一定情景下,不善說話的人也會說話,而在另一種情景下,善于說話的人也不愿言說。這同飲酒一樣,酒逢知己千杯少。說話要投機,話不投機半句多。有人也有這樣的體會,與某人很難交流,要么你說話他顯得心不在焉,要么談話中他總是居高臨下,你總是感到一種威壓,每當這種時候,你的言說欲望也就消失了。對話的前提是民主、平等,不民主、不平等,就沒有真正的對話。學生寫作文,教師寫評語,有的是對話,有的則不是對話。有了民主、平等,才會有心靈的溝通,有了心靈的溝通,內在的言說因子才會活躍起來。喚醒和培育學生的言說欲望,就要設置能讓學生盡情言說的情景。教師要有真的民主、平等意識,能熱心傾聽學生,學生寫出的心聲,哪怕再稚嫩,都要善于辨識、發(fā)現其意義所在,因為那是學生的心聲,不能不屑一顧。要與學生商量,共同尋找話語思維的接近區(qū)域,實現有效交流,還要講究對話、引導、喚醒方法,比如學生文章中對某個事情處理不到位,可以找相似的文章讓他讀讀,不是說“你先看看人家的文章怎么寫的,再看看你的文章怎么寫的,再修改”,而是說“我好像看過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要不推薦給你看看,那篇文章某處某處對某事的處理太有意思了,我也沒想到”,或者引導學生在某點該深入或該拓展的地方做些搭橋引路的工作,提示他“你當時是不是這樣想的”,“當時的情景會不會是這樣的”等等,一次次的引導,學生的潛在因子就會被喚醒,他會頓悟,原來這些我也都有的,就是被自己忽視了。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如實地體驗、音樂渲染、情緒氛圍營造、虛擬場景預設等等。
歸還言說權是一種理念,喚醒言說欲是具體操作行為,設法激活心靈關注意識、對話意識、表現意識,是開發(fā)心靈寫作資源的要義。
寫作資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視的資源,就是情感資源。人是情感的動物,寫作是情感的活動。情感的豐富,使人對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之心、悲憫之心、喜樂之心,才有產生強烈探求欲的基礎。寫作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常的情感。一個沒有喜怒哀樂、缺乏真實情感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是可怕的,在寫作中是沒有發(fā)展希望的。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沒有誰感情不豐富。孩子天生具有情感。但是后天的環(huán)境或教育使得一些孩子的情感潛藏起來,情感的觸角鈍化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過分的功利競爭,使得人慢慢變成了機器,變得自私、冷漠、封閉、無情。多維互動寫作的使命就是要喚醒這種沉潛化了的感情因子,使人的感情孕育、生長、健康,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開發(fā)情感資源,需要通過閱讀、活動等為學生的情感蘇醒創(chuàng)設條件。如我校開展的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活動,學生們回憶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回憶自己在爸爸媽媽面前使小性子傷他們的心。許多學生發(fā)現了不曾注意過的細節(jié),寫得動情感人,家長讀了信,也情不自禁地寫回信,一些當面似乎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在寫信中表達出來了,情感蘇醒了。我們評選身邊的榜樣,喚醒了同學之間的真誠情感,如寫老師與我交往的一件事,喚醒了師生之間應有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找表達真情實感的文章來閱讀,以喚醒學生的感情。課本中有《陳情表》,我們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情因素,使學生感受到李密對祖母的那種相依為命的真摯情感,自然會遷移到對自己親人的那種易被疏忽的情感;教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感受骨肉親情,滋育出叔侄、兄弟、姐妹友善的情懷;教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感受對于知己、上級、事業(yè)的忠誠情懷;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感受對母親的深深懷念情懷。對這些文章,不僅要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還要通過誦讀來傳達文章中的感情。
在開發(fā)情感資源時,教師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教師的人品、學識,本身就是極好的培育情感的資源,教師對于寫作的熱愛和實踐更是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情感的極為重要的資源。俗話說:愛其師,繼其志。教師的率先垂范具有巨大的說服力。試想,一個教師自己都不會寫作,都以寫作為苦事,有什么說服力教導學生熱愛寫作呢?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目前或者更長一段時間里,許多人不愛寫作,或者害怕寫作,起源之一就在于缺少喜愛寫作的教師。為了這個念頭,筆者不息努力,力爭做一個熱愛寫作、躬身實踐的語文教師,20多年來,堅持讀書寫作,發(fā)表文章300多篇。每當學生看到我發(fā)表的文章時那種興奮,我讀懂了學生受到的感染;每當我給學生講話時,學生由衷地使勁鼓掌,我感受到寫作贏得了學生的傾慕。
學生的親身體驗對寫作的意義也是很重大的。有些事情,只有體驗過了才有深切的體會,才會觸發(fā)靈感,才會寫得真切。有些事物是用語言無法表述明白的,即使是輔助以多媒體畫面,也難以有真切的感受。臺灣作家林清玄寫過一篇《雪的面目》,其中講到:
在赤道,一位小學老師努力地給兒童說明“雪”的形態(tài),但不管他怎么說,兒童也不明白。老師說:雪是純白的東西。兒童就猜測:雪是像鹽一樣。老師說:雪是冷的東西。兒童就猜測:雪是像冰淇淋一樣。老師說:雪是粗糙的東西。兒童就猜測:雪是像砂子一樣。老師始終不能告訴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試的時候,出了“雪”的題目,結果有幾個兒童這樣回答:“雪是淡黃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③
對有些事物的感知必須借助于體驗。沒有吃過苦的孩子,不能想象貧窮人家孩子的生活狀況,假期可以去邊遠的窮山區(qū)找個地方體驗一下他們的生活。爬爬山,游游水,淋淋雨,曬曬太陽,都是一種體驗。曾經在南京聽南京十三中一個少年作者講,他讀初一的時候向他爸爸提出,他一個人在夜間去走走中山陵公園,在黑森森的樹林里去體驗黑暗的可怕;在讀初二的時候,一個暑假他不帶一分錢獨自去湖南尋訪桃花源,體驗獨自在外、舉目無親、孤獨無助和人間真情。
開發(fā)體驗資源,一要培養(yǎng)意識。教師要想到一些常識,如你所熟知的東西,學生不一定熟知;你覺得很好理解的道理,學生不一定理解;你很容易感受的情感,學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所以,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估計到學生的生活接觸現實、心理成長現實和學習壓力現實,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他們的體驗意識,養(yǎng)成他們的體驗習慣。
二要引導方法。培養(yǎng)學生體驗意識,不能只滿足于講一講 “要體驗”“體驗很重要”“要學會體驗”一類的話,而要具體指導體驗的方法。一般而言,指導體驗的方法有設置情境體驗、現實生活體驗和讀書品味體驗等。設置情境,就是模擬一種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看看會有怎樣的感覺。現實生活體驗,就是讓學生實際到某種環(huán)境中去,如到農村去感受農民生活,去用鋤頭挖挖地,去在太陽下割割稻子,去田里刨刨土豆等等。讀書品味,就是看書中怎樣寫生活、寫感受的,抓住文字,細細品味,感受其間韻味。
三要注意原則。把握尺度原則,必須強調要注意分寸、注意范圍,分清主次。千萬不能為體驗而體驗誤入泥潭;尊重科學原則,明知是危險或者違法的是不能體驗的;靈活細心原則,體驗要用五官,要用大腦,要細心記載,用心比較,才能有所得。
此外,還有開發(fā)自然資源、開發(fā)媒體資源等。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寫作,重要的一環(huán)是擴大視野,增強學識。上述幾種資源的開發(fā),就是從不同角度來實現這一目標,但遠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其他方面值得注意。學識的增加,是帶有積淀性的,此時用不上的東西,過段時間可能恰好就是極好的素材。古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的就是這個意義。
注釋:
①潘新和:《把言說欲、言說權歸還給學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年第1-2期。
②趙雨:《〈詩經〉:中國寫作原論》,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3期。
③張杰:《大學寫作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