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華
《論語》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而且有一個自成體系的系統(tǒng),總的來說是寓雜多于統(tǒng)一。雜多于統(tǒng)一是西方美學很重要的一個命題,波里克勒特、萊布尼茨、黑格爾等都多有論述。簡單說來,雜多,這是一種開放性;統(tǒng)一,在這里指的是一種價值選擇的走向,價值判斷的原則和交流互補的可能性?!墩撜Z》作為儒家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和哲學原則,而這些內(nèi)蘊豐富的倫理道德是開放的呈現(xiàn),在看似雜亂無序的章節(jié)中蘊涵無限交流的空間?!墩撜Z正義》論《論語》各章順序說:“自此至《堯曰》,是魯《論語》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當?shù)茏诱撟畷r,以《論語》為此書之大名?!秾W而》以下為當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載,各記舊聞,意及則言不為義例,或亦以類相從?!币布凑f各篇目基本有個類,但是,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聯(lián),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墩撜Z》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xiàn)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jié),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丁凑撜Z〉選讀》雖然按照專題整理出十五篇課文,但它的雜多于統(tǒng)一特征還是十分明顯,與成文的文本比較而言,根本就是雜亂無章。
這樣,教師在教授教材的時候,就會有種無所適從之感,雖然課程編制者提供了六種課型(教師串講課型、主題講座課型、讀書報告課型、評點交流課型、課題報告課型、作業(yè)練習課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還是逐字逐句教授,完成字面理解就算萬事大吉,連續(xù)上下來的結果就是,教師累,學生煩。那么,如何改變現(xiàn)狀,本文試圖在教材內(nèi)容上做文章,將文本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而最終達成心流體驗的教學目標。
先說心流體驗,心流體驗是美國人契克森米哈森提出的一個概念,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xiàn)最杰出時候那份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就是運動家所謂的處于巔峰,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涌。有助于心流產(chǎn)生的活動,稱為心流的活動,目標明確和全神貫注是它的特點。如何達成如此心流,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困境呢?那就要對內(nèi)容進行合適的整合。試看一段《為政以德》的上課實錄:
生:(齊讀第三節(jié)。)
師:孔子是什么時候去衛(wèi)國的?能不能從書本附錄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歲的時候去魯?shù)叫l(wèi)的。
師:孔子在離開魯國的時候,是心里受了一點點傷離開的,他離開的時候,有點失落,大家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
生:是齊國用美人計,讓魯國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魯適衛(wèi)。
師:孔子之前在魯國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歲的時候,做官做到大司寇(相當于丞相)。
師:有政績嗎?
生:魯國大治。
師:據(jù)記載,孔子將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民風淳樸。所以引起齊國的恐慌,想辦法讓孔子下臺,才有孔子帶著受傷的心離開魯國。重新看到第三節(jié),“子適衛(wèi)”,大家想想他和誰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學生。
師:應該是很多的,相傳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氣的有七十二個,那去衛(wèi)國的時候是很多人的。駕車的人是誰?
生:冉有。
師:看來冉有的駕駛技術很好!孔子到衛(wèi)國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
師: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說這句話的心情?一生:開心,(隨后又說)激動!師:你能不能讀一讀,把他這種開心激動讀出來!
(生讀,不夠開心激動。師鼓勵其再讀,感覺好些了。)
師:全班來讀讀,把這種開心激動讀出來。
(生讀,開始有點低沉,后感覺好了。)
師:這話用現(xiàn)在話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現(xiàn)代話齊說一下。
(生念,開始興奮。)
師:用本地話怎么說?
生:多兮多?。ㄅd奮地各自說“多兮多”。)
這個課堂氣氛很好,也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了一種心流體驗。顯然,內(nèi)容重整很有必要。那么,怎么進行內(nèi)容重整呢?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尋找好切入口。以上面《為政以德》教學為例,《為政以德》總共十二節(jié),體現(xiàn)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包括兩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莊重”、“孝慈”等內(nèi)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禮德教化、講誠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些內(nèi)容,又以富民為基礎,因此,本課選擇以這為切入口,也就是“子適衛(wèi)”這一節(jié)。有了切入口,就好辦了。
2.理清邏輯秩序。如《君子之風》的教學。先解題,君子之風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倒是順溜,說是君子的風范。非常好。我說大家說說君子是怎么樣的人?學生說品德高尚,品行高潔,有理想,很有修養(yǎng),不說臟話,有所為有所不為等等?;卮鸬煤苁墙y(tǒng)一,而且都能夠認同君子是很高尚的人。這倒是很出我意料,我先還以為學生會說點什么偽君子之類的。看來學生還挺知道君子的。我說,《論語》中“君子”一詞可是高頻率出現(xiàn)的字眼,然后幻燈片放一些有關君子的名言,要求齊讀。讀過之后,我說,看來君子確實很高尚,不僅高尚,還在各方面修養(yǎng)都很高,今天來學習《君子之風》,來看看君子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風范。一起讀第三節(jié)到第九節(jié),讀完后問:哪些不是君子的品質(zhì)?學生很快找到,什么求生害人,喻于利,恥惡衣惡食物,還有是患得患失。再問:這些不是君子所為,那應該是什么人的品質(zhì)?學生說是小人。我說小人是這樣,那君子是怎么樣呢?學生說是殺身成仁,喻于義,安貧樂道,樂以忘憂。(這些統(tǒng)統(tǒng)板書)我說,看來君子和小人不一樣啊,對比一下看有哪些不一樣?明確一下是:生命與仁,利與義,恥與樂,患與樂。他們的取舍不一樣。具體來談談。對于第一組,讓學生就歷史人物和名人名句談談;第二組,比較儒家和法家對于利的態(tài)度,明確儒家并不排斥利,而是要見利思義,而不能見利忘義,而法家認為君臣之間只有利害關系。結合第二節(jié),談談對“義”的理解,比如“信以成之”這句,義是靠誠信來成全的。叫學生評論一下。再看看孔子對于利的態(tài)度,讀第八節(ji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讓學生談對于“浮云”的理解。有其師必有其徒,孔子得意門生顏回也是這樣的人,讀第七節(jié)。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安貧樂道”,為什么樂?結合第十二節(jié)“任重而道遠”這句談,儒家所追求所實踐的道義是什么。樂是有精神追求,樂是注重內(nèi)心修養(yǎng)。看來人還真需要有精神理想。問學生:你們能做到嗎?對于第三組和第四組,關于恥與樂,問問為什么小人覺得恥,君子反而樂呢?結合第九節(jié)談。再來談談文和質(zhì)的關系,最后看看孔子真君子形象。從整個流程來看,很有邏輯秩序,當然秩序不止這么一種的。
3.適當進行想象。針對不同內(nèi)容特點,發(fā)掘文字背后的豐富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全神貫注中獲得心流體驗。如《知其不可而為之》教學,講狂人和長沮幾個人,讓學生去體驗、想象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對話,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講解過程中,學生講到狂人其實是很善良的、很好心的,而且表面狂妄,其實是始終在關注天下,在關注時事,說其狂妄,其實是世人不理解他罷了。再有,孔子想和他對話,是想和他說些什么?可以好好想象??鬃酉牒退麑υ挘袢藚s走了,孔子站在那里,內(nèi)心世界會是怎樣?他會是什么心情?都可以好好玩味。討論結果是孔子其實很想和有識之士交流,很想和他們思想碰撞,或者思想交鋒。但是狂人走了,他的情緒應該是很失落的。再有,子路去問路。長沮的發(fā)問是有諷刺的??鬃又苡瘟袊?,到處瞎跑,應該是熟悉路的,現(xiàn)在居然迷路了。瞎跑跑迷路了。子路見話不投機,轉(zhuǎn)而問桀溺,桀溺同樣沒有告訴子路渡口在哪,但是給子路指了條歸隱的人生之路。子路不傻,他聽明白了,所以就告辭了。再有孔子的憮然,孔子憮然什么?為什么憮然?他那份心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總之,面對雜多于統(tǒng)一的經(jīng)典文本《〈論語〉選讀》,如果進行合適的內(nèi)容重整,將能更好地達成學生學習過程中心流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