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珠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330047)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影響及思考
黃海珠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330047)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進程面臨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固然需要加強國家的輿論宣傳和教育,但其最終的確立還在于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不斷完善。必須提升理論的真理性,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在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辯與較量中彰顯自身的邏輯力量、思想力量和新風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任重而道遠,其中黨和政府對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外部保障,媒體對輿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陣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代中國進程;影響因素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就是以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使其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并轉化為個體實踐。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時代賦予全黨全社會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表達了一個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現(xiàn)代政黨的理論自覺?;仡櫤头治鲴R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首先需要明確這樣一個前提,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的形象表述,作為文化現(xiàn)象,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西方到東方的傳播過程和傳播形式是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跨種族、跨民族、跨時代的,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自覺地促進這一進程。
作為特定概念,“大眾化”是源于文化學、教育學領域的。文化學意義的大眾化,就是指在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與傳播方式上,文化信息由精英模式轉向世俗模式的過程。而教育學領域的大眾化,特指由于受教育人數擴大而形成的一種不同于精英化、普及化,并介于二者之間的教育模式。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變通俗,由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數人理解掌握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理論自身蘊含著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使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不斷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群眾化和普及化目的,還要使其成為人們堅定信仰的熟練掌握的思想主張,更要轉化為自覺指導實踐、展開社會批判的理論武器。自誕生起,馬克思主義就在思想意識、社會運動和社會制度三個層面依次展開著實踐活動。每一步的成功實現(xiàn)都離不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而且馬克思主義能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實現(xiàn)自身的大眾化,即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人民群眾階級斗爭、變革制度、建設政權的實踐需要。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建到長期執(zhí)政,都在不斷地實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在幼年時期,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整體不高,當時黨的理論工作重心是向廣大黨員群眾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理論研究環(huán)境,馬克思主義普及宣傳重點由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轉向新民主主義文化大眾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出一批富于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的文化成果。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對全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多次開展教育文化戰(zhàn)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由于長期受到指導思想中“左”傾錯誤影響,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到嚴重干擾并出現(xiàn)過曲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遭遇了困難與挑戰(zhàn)。這一時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不斷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各地廣泛開展基層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凝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舉措。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客觀影響因素主要有:第一,從客觀外部環(huán)境看,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嚴重挫折,以及國內改革開放中出現(xiàn)的新矛盾新問題,消解著部分群眾原有理想信念,制約著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某些群眾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懷疑、動搖,其最直接的現(xiàn)實根源,來自于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社會主義前進中所遭遇的挫折失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事業(yè)遭受的嚴重挫折,帶給一些群眾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上的消極影響至今尚未消除。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地區(qū)城鄉(xiāng)差距拉大、失業(yè)等社會民生問題,以及黨內和社會上各種消極腐敗現(xiàn)象,影響了人們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理論要深入人心,僅僅靠灌輸是不夠的。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最終受制于經濟基礎和社會建設狀況,所以要通過理論成果的轉化,即促發(fā)展、改善民生,來增進百姓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增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的信服感。
第二,從文化角度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入百姓人心所需的文化土壤尚未完全具備。在文化全球化和社會轉型的雙重境遇下,各國經濟、科技和思想文化領域交流的日益頻繁,西方的思想文化沖擊影響著百姓的思想觀念,挑戰(zhàn)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面對的“大眾”,是在文化程度、知識結構、職業(yè)特點、生活狀況、興趣個性等方面有著巨大差異的群體,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化,社會各類群體、各種力量的新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精神生活的多樣化。多樣性與快變性固然是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之一,但由此帶來的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卻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凝聚共識的難度大大增加了。再加上我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傳統(tǒng),老百姓的精神解放還未真正實現(xiàn),思想枷鎖還沒有完全打碎,科學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寬容精神還沒有在全社會完全培育起來。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客觀上影響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第三,從理論宣傳的角度看,一些理論宣傳的形式、方式和方法過于僵化、呆板,落后于當前社會形勢的發(fā)展對宣傳手段的要求,影響了普通百姓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從內容看,最突出的問題是宣傳中“大”和“空”的現(xiàn)象,空話、套話多,往往使百姓產生逆反心理。一些理論文章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對困擾人民群眾的難題熟視無睹,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戰(zhàn)斗力。
黨和政府對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外部保障。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離不開灌輸,但也不能僅僅靠灌輸。這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即消除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大社會現(xiàn)實因素:腐敗和社會不公。為此,首先需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堅決懲治并有效預防腐敗。這是增強黨的社會認同感、黨的凝聚力以及黨的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認同的最有效的手段。其次,要關注和改善民生,消除社會不公,促進社會和諧,在勞動就業(yè)、收入分配、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方面能夠真正有所作為,這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有效的途徑。做到這兩點,才能使人們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掌握從“灌輸”發(fā)展為“自覺”。媒體對輿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復雜背景下,媒體營造的輿論環(huán)境已成為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因素。黨和政府必須著眼于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對其采取更為靈活的機制,做到既尊重多樣性又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導向。以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來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從而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眾多思潮中確立主導地位,以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既重視理論宣傳又注意實際輿情,既做政府喉舌又要服務大眾。新聞媒體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具和政府的喉舌當然要重視意識形態(tài)宣傳,但作為社會公眾交流思想和反映意見的平臺,新聞媒體還要著眼于契合群眾需求、吸引和凝聚公眾來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既重理論研究又重理論普及,既重理論的科學性又重理論的通俗化,使媒體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在具備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同時,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這就需要:各級黨政領導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意義,進而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引導全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視;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業(yè)務素質,不斷探索和改革,使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內容既有政治性又有學術性和思想性,又能貼近人們的思想生活實際以及社會現(xiàn)實,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強化實踐機制。通過道德文化教育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擴大其傳播的空間和滲透力;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拓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手段和方式,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并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此,一要加強黨建工作,充分發(fā)揮各級黨政領導、黨員干部在踐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方面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二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日益多元的文化,使人們能夠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文化的影響。充分利用黨員組織活動以及理論宣傳活動,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三要在各類行業(yè)中弘揚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努力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人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1、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的特色
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途徑和要求有三個方面: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本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變成為實際生活里的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在宣傳普及活動中尊重大眾的實踐主體地位。二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大眾文化結合起來,在普及宣傳中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三是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普及宣傳活動中要回答大眾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與時俱進。
2、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肩負的重要使命。面對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進行工作途徑及其方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通俗化、形象化、現(xiàn)代化上下功夫,全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拓展傳播渠道,出版一系列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論刊物,推出一批讀者愿看、愛看的文章和書籍,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理論宣傳的品牌,在進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普及過程中實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各展所長。另一方面,要重視現(xiàn)代網絡技術的運用,打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傳播的新平臺,辦好重點新聞網站理論頻道,創(chuàng)建一批思想理論類網站,夯實思想引領的網上陣地。此外,還要注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樹立在理論上不斷進取的學風,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論修養(yǎng);語言表述生動感人、深入淺出,以樸實、直白和準確的語言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和教育,保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突出重點、簡明扼要,應透徹地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并注重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宣傳教育機制;努力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和宣傳方式的多樣化。
3、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yǎng)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人才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確理解和分析上,正如艾思奇同志所說:寫通俗文章比專門學術文章更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的培養(yǎng),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保證。做好理論大眾化工作,關鍵是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理論人才隊伍,著力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完整和準確理解的理論工作者,是大眾化有效實施的首要前提。大眾化的過程必須賦予其通俗易懂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入耳入腦入心的傳播效果,需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宣傳隊伍,尤其是素質過硬的中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隊伍,以在實踐中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并結合群眾的實際問題而采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形式。
[責任編輯:李睿]
book=5,ebook=75
D616
A
1672-4445(2010)10-0014-03
2010-08-15
黃海珠(1971-),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