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新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動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是糖尿病慢性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臨床表現肢體麻木,感覺減退,足部疼痛,皮膚潰瘍和肢端壞疽,抗感染能力下降,傷口愈合緩慢,有時甚至無法愈合而截肢。糖尿病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因此必須早發(fā)現、早治療,作好糖尿病足的預防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減輕患者痛苦最有效的方法,現將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 糖尿病足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55~78歲之間,其中水皰14例,潰瘍13例,干性壞疽3例。通過對30例糖尿病足患者精心護理、治療和健康教育,除1例患者截肢外,其余26例水皰、潰瘍者基本痊愈,3例干性壞疽者不同程度好轉。
2.1 心理護理 多了解患者心理,糖尿病足的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病程長,難治愈,并發(fā)癥多,致殘率高;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患者往往因悲觀失望而迫切希望得到別人關心、鼓勵、安慰,但同時也特別容易激動,脾氣暴躁,因此患者家屬以及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心理變化,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加強身心護理,主診醫(yī)生要向患者講解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及時告訴治療方案及治療進展,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緩解焦慮、恐懼心情。
2.2 觀察足部皮膚表現 經常觀察足背動脈博動情況,皮膚色澤及溫度,注意趾甲、趾間及足底皮膚變化,有無胼胝、雞眼、甲溝炎、甲癬、紅腫、青紫、水皰、潰瘍、壞死等。如發(fā)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溫度下降,痛覺遲鈍,肢端皮膚逐漸變蒼白或暗紅轉為暗紫色,甚至黑紫色,提示局部缺血、缺氧,立即就醫(yī)診治,爭取早期治療。
2.3 改善足部血液循環(huán)[2]每天進行適度的運動,做下肢肌肉收縮練習,經常按摩足部,按摩方向由趾端往上。冬天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長期暴露于寒冷或潮濕環(huán)境。
2.4 患足的護理[2]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洗腳前先用手試水溫,用35℃ ~42℃溫水泡腳,不超過10 min,然后用柔軟、吸水性好的干毛巾擦凈,皮膚干燥者抹潤滑乳液或營養(yǎng)霜,趾縫間盡量保持潔凈、無水分。每日仔細檢查足部,并按摩足部促進血液循環(huán)。
2.4.1 皮膚有小水皰者,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泡腳,2次/d,不超過一周,水皰小,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局部用碘伏消毒后用無菌敷料包扎,待血液循環(huán)改善后,自行吸收。
2.4.2 水皰大,壓力也大的,用無菌穿刺針抽出液體,用碘伏消毒,無菌敷料包扎,注意保護皮膚,切勿剝脫。
2.4.3 潰瘍創(chuàng)面護理 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濕潤,經常用生理鹽水、雙氧水清洗,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并取膿性分泌物作細菌培養(yǎng)、藥敏實驗,選擇合理的抗生素,局部用生理鹽水加胰島素溫敷,以改善局部營養(yǎng),降低局部高血糖,使新鮮肉芽組織形成,以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創(chuàng)面也可用紅外線燈照射,距離30~ 50 cm,2次/d,每次照射20 min。
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宣教,方法是講座、錄像、書面教材等,積極治療糖尿病,讓其認識到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和可預防性。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認真監(jiān)測血糖,使血糖控制平穩(wěn),同時控制高血壓,降低高血脂。另外注意生活中的常見細節(jié),避免足部損傷,如選擇合適的鞋襪,走路不可過久,每天溫水洗腳,避免燙傷、擦傷、撓傷等損傷。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患者常因不注意足部護理或處理不當而導致足部細菌感染,引起足部潰瘍甚至要把局部或整個下肢截除,更嚴重的會危及生命。“減輕因為對糖尿病無知而付出的代價”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5年對糖尿病預防提出的口號。因此進行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加強糖尿病足的預防性護理,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從而消除足部隱患,預防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及復發(fā),降低截肢致殘率,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身心痛苦,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時間。
[1]書籍.蘇勝偶.糖尿病診治和預防.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書籍,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