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樂,王美蓮,李世江
(山東省膠南市畜牧獸醫(yī)工作站,膠南 266400)
2008年8月初,膠南市某鎮(zhèn)1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的山羊發(fā)生了以高熱、眼結膜蒼白、貧血、呼吸困難、尿黃、拉稀、消瘦而衰竭死亡等為特征的疾病,經實驗室診斷為附紅細胞體感染,治療7d后痊愈,現將治療體會介紹如下。
主訴8月5日飼養(yǎng)的25只羊有5只發(fā)病,癥狀為高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腹瀉、便秘交替,村獸醫(yī)曾用青霉素、鏈霉素、地塞米松、安乃近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第4天死亡1只。
病羊最初不吃草,呆立或靜臥于圈內邊角。結膜充血,流淚,體溫升至40.2~42℃,心率加快,多在 95次/min以上。呼吸加快,病程短的2~3 d死亡,病程長的15~20 d死亡。拉稀、便秘交替。便秘病羊糞球干小,皮膚發(fā)紅,臥地不起,精神沉郁,心率100次/min以上,眼結膜、口腔粘膜蒼白,極度衰弱。病羊早期血色紅亮,病程長者血色深紅;耳靜脈采血后凝血不良。臨死前頭頸僵直。
主要變化為貧血和黃疸。血液稀薄,呈淡紅色,也有的呈醬油色,凝固不良。全身性黃疸,皮下組織及肌間浸潤,散在斑狀出血。肝腫大、變性,肝表面有黃色條紋或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腫大,充滿濃稠膽汁;脾腫大變軟;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胸腔、腹腔有黃色積液;心包液增多,心臟質軟 ,心外膜和冠狀脂肪出血和黃染;肺水腫,缺乏彈性,有出血點;腎臟蒼白腫大,剝去外包膜,腎表面有出血點;膀胱黏膜深紅色,有出血點;腸道黏膜出血。
4.1 血涂片鏡檢 取現場剖殺的病羊和病死羊血液數滴,加適量配制好的抗凝劑。經直接涂片鏡檢,可見到紅細胞被蟲體包圍呈星星狀、菠蘿狀、鋸齒狀等不規(guī)則形狀。血漿中亦有少量圓形蟲體,在紅細胞內可見附紅細胞體,具有較輕的折光性,中央發(fā)亮,形似空泡,快速游動。
4.2 組織涂片鏡檢 無菌采取病死羊淋巴結、肝臟、脾臟組織涂片鏡檢沒有發(fā)現病菌。通過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羊附紅細胞體病。
5.1 肌注血蟲凈5 mg/kg體重,2 d一次,連用3次;同時肌注長效土霉素0.1 mL/kg體重,3 d注射一次,共2次。根據情況對癥治療,每日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復合B針劑用以輔助治療。
5.2 對嚴重病例用100 g/L葡萄糖250 mL,維生素C 10 mL,100 g/L安鈉咖或氨基酸注射液250mL一次靜脈注射。
5.3 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口服補液鹽。
5.4 其他措施,搞好羊舍衛(wèi)生,徹底清掃糞便,用2%燒堿水消毒地面。
經過上述方法治療,羊只一周后病狀逐漸緩解,采食量增加,精神好轉,逐步痊愈。
羊附紅細胞體病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傳播途徑有羊與羊之間傳染,和媒介昆蟲如蚊、蠅傳染。發(fā)病以貧血、黃疸和發(fā)熱為特征。所以在夏秋季節(jié)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定期消毒驅蟲,殺滅蚊蠅。發(fā)現病羊及時隔離,早發(fā)現早治療,防止大面積暴發(fā)。藥物預防在5—10月份,每月用土霉素進行預防,連用5~7 d,可控制本病暴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