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趙 波 王 剛
抓捕行動中 警犬戰(zhàn)術運用的探討
王 旭 趙 波 王 剛
在抓捕行動中,臨場使用警犬對嫌疑人進行控制,勢必會形成對抗。本文從戰(zhàn)術層面,對警犬在抓捕行動中的使用進行探討,旨在深化和豐富警犬使用與警務戰(zhàn)術的內容,更好地指導基層公安單位在抓捕行動中使用警犬,提高警犬的使用效益。
(一)現(xiàn)場指揮者和帶犬民警對情報的掌握,判斷是否使用警犬
對違法犯罪活動情報的掌握,是開展抓捕行動的首要前提。沒有準確、及時、可靠的偵查情報,抓捕行動的組織和實施都難以進行。即使有一些情報,但不準確、不及時,也會給行動造成相當大的困難?,F(xiàn)場的帶犬民警也是整個行動的參與者,在獲得情報后對情報作出認真的分析研究,并結合案件、現(xiàn)場特點及嫌疑人的具體特征,確定是否使用警犬。
(二)分析臨場的特點
警犬使用在不同的抓捕現(xiàn)場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帶犬民警應該有針對性地分析臨場的特點,進而制定抓捕方案。例如,需要分析現(xiàn)場有無使用警犬的干擾因素,如果遇到干擾因素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排除方法等。
(三)戰(zhàn)術保障
戰(zhàn)術保障是指抓捕行動取得成功的基礎保障,需要考慮警力、武器裝備、車輛、警犬使用相關的裝備、醫(yī)療救護器具等因素。特別是抓捕嚴重暴力犯罪嫌疑人,民警在武器裝備上的優(yōu)勢會在心里上給對方施加一定的壓力,起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一)按嫌疑人的對抗級別采取的警犬分級控制
對抗級別的劃分,是依據(jù)《警犬使用工作規(guī)則》和人民警察在執(zhí)法活動中所要遵守的原則而制定。
一級對抗(黑色對抗):嫌疑人有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搶劫等嚴重暴力行為并進行武力對抗的,經(jīng)警告無效后,帶犬民警選擇時機放犬進行撲咬,迅速制服嫌疑人。在整個過程中,帶犬民警一定要注意與現(xiàn)場其他人員的配合,確保行動安全有序地進行。
二級對抗(紅色對抗):嫌疑人犯有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搶劫等嚴重暴力行為,無武力對抗;或者,嫌疑人有盜竊、詐騙等非暴力行為,且犯罪嫌疑人負隅頑抗,在對群眾和民警沒有造成安全威脅的情況下,帶犬民警可以先口頭警告,并令犬吠叫,對嫌疑人進行勸降。嫌疑人如果束手就擒就不用再放犬,可以使用警犬警戒然后搜身,在搜身完成后可以使用警犬進行押解。
三級對抗(白色對抗):嫌疑人有盜竊、詐騙等非暴力行為,在整個抓捕的過程中,只是逃避民警的抓捕,沒有明顯的反抗,在這樣的抓捕行動中就要發(fā)揮警犬搜索的能力,而非撲咬。帶犬民警在發(fā)現(xiàn)嫌疑人后,首先口頭警告讓其束手就擒,在嫌疑人主動投降后,可以使用警犬警戒和押解,防止警犬撲咬嫌疑人。
(二)不同場合使用警犬抓捕的程序、方法、注意事項
1. 居室抓捕
居室抓捕的過程中,抓捕行動的隊員可以分為抓捕、掩護、警戒三個組和一個現(xiàn)場指揮中心。各組行動隊員人數(shù)相當,選定一名組長,負責本組的行動指揮,組長負責接收指揮中心的指令并指揮本組行動。充分考慮到我國警力不足的現(xiàn)實問題,在確保行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在警力配置上可以做出如下安排。按照嫌疑人的對抗級別劃分警員與嫌疑人的比例:在一級對抗時不低于9∶1,二級對抗時不低于6∶1,三級對抗不低于3∶1。
抓捕組按三人小分隊的形式組成:1號隊員主要是用槍對嫌疑人進行控制;2號隊員(帶犬民警)配有手槍一把,負責警犬的使用,必要時放犬撲咬,在火力交鋒的時候可以出槍進攻;3號隊員負責聯(lián)絡和上銬控制嫌疑人。在明確對抗級別的情況下必要時穿好防彈衣,帶好頭盔。掩護組按三人小分隊的形式組成:1號隊員在抓捕組需要增援的情況下隨時增援,并注意控制現(xiàn)場情況,防止其它人員的出現(xiàn)影響現(xiàn)場抓捕;2號隊員主要負責現(xiàn)場其它人員的控制及疏導;3號隊員負責聯(lián)絡和斷后。外圍警戒組按一名民警攜帶一頭警犬的形式組成:1號帶犬民警負責門口的警戒;2號帶犬民警負責樓道門口的警戒;3號帶犬民警負責窗戶口的警戒。
在人員分工明確,隊員到位的情況下開始抓捕行動。在行動開始后各組恪守職責,在進入前,帶犬民警應該選擇避開射擊角度從死角處接近入口,進攻的路線是靠墻邊迅速前進,一屋搜畢再搜一屋。在室內搜索中,遇到可能藏匿嫌疑人的天棚、衣柜、暗壁、陽臺、地下室、坑洞等,帶犬民警和配合人員必須做好應急措施并控制好警犬,發(fā)現(xiàn)嫌疑人后根據(jù)事先掌握的對抗級別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在抓捕中,警戒組如果發(fā)現(xiàn)嫌疑人逃跑可根據(jù)對抗級別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在抓捕中如果使用煙霧彈,要注意保證警犬的安全。
2. 野外抓捕
進行野外抓捕時,要制定行動方案,把行動組分成若干,每個抓捕小組最少由三人組成:一名帶犬民警、兩名抓捕隊員,選定帶犬民警為行動組組長。抓捕行動開始時警犬在最前,使警犬對抓捕目標的氣味保持敏感。帶犬民警緊跟警犬,眼睛緊盯正前方,但不要與警犬距離太近,以免影響警犬的注意力。在保證警犬生命安全的同時,觀察警犬對周圍環(huán)境的反應。兩名抓捕隊員的其中一名與帶犬民警保持左后側10米左右距離,隨時注意左側的動靜;另一名隊員距離帶犬民警再遠一些,保持右后側15米的距離,注意右側動靜并負責斷后。這樣的隊形從站位上看類似箭頭型,可以發(fā)揮每個點的作用,輻射四周,確保小組對四周360度的有效搜索,這一戰(zhàn)術隊形在開闊地和密林深處使用時十分有效。
在搜查中,如果正前方出現(xiàn)意外情況,帶犬民警在快速做出隱蔽戰(zhàn)術動作的同時命令警犬臥下,并伺機進行反擊。發(fā)現(xiàn)抓捕目標后,組長要迅速利用手勢通知其他組員,指出目標所在的位置和搜索行進的路線。一旦抓捕目標先開火,帶犬民警與警犬會成為火力攻擊的目標,必須尋找遮蔽物等待其他組員的火力支援,同時帶犬民警向抓捕目標所在位置進行火力還擊。其他兩名隊員分別從左、右翼采用半包圍或平面推進的戰(zhàn)術,進行支援還擊。
3. 街巷抓捕
街巷的含義和概念外延比較廣,既包括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包括鄉(xiāng)村的街道,人員密集并具有復雜場所的特點。帶犬民警要注意收集與分析情報,例如嫌疑人的生活習慣,行為特點社會交往情況,街道所處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等。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警犬在抓捕中的表現(xiàn),帶犬民警掌握了這些情況,在使用警犬抓捕的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
街巷抓捕行動地點的選擇應有利于隱蔽和控制,行動時機未到來之前,隱蔽行動意圖,采取突襲戰(zhàn)術往往能夠收到非常理想的預期效果。對于一級對抗的嫌疑人處理時,在嫌疑人沒有發(fā)現(xiàn)伏擊的帶犬民警與警犬之前,可以突然放犬進行攻擊,在犬控制嫌疑人后由帶犬民警約束好警犬,讓其他抓捕隊員對嫌疑人進行上銬。在整個抓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群眾,因為街巷屬于人員較密集的地方,防止警犬誤傷群眾。
(一)及時通知外圍,向上級匯報行動結果,聽取下一步的行動指示。
(二)清理現(xiàn)場,收集犯罪證據(jù)(包括對抓捕現(xiàn)場周圍的搜索、檢查和對嫌疑人的搜查),特別是對一些氣味的提取,可以為使用警犬鑒別確定嫌疑人提供嗅源。
(三)如情況需要,可以進行現(xiàn)場突審,尋找偵查線索。在現(xiàn)場突審的過程中,帶犬民警的主要職責是做好審訊時的警戒工作。
(四)在每次抓捕行動結束后,都要對警犬使用的過程及結果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填寫相關的警犬使用記錄。對在抓捕過程中警犬使用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總結,為日后的警犬訓練提供指導性意見。
(五)對嫌疑人被警犬撲咬所致的傷口必須做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確保嫌疑人的人身安全。
(作者單位:王旭,公安部警犬技術學校,110034;趙波、王剛,沈陽市公安局鐵西公安分局,110020)
(編輯:周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