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華
(萊蕪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 萊蕪 271100)
ESP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qū)W科相關的英語,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所學專業(yè)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由于ESP將英語教學和學生將來的職業(yè)聯(lián)系起來,針對性強,與高職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要求十分適應,因此,在職業(yè)院校英語教學中備受關注。但在ESP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由于高職院校所設專業(yè)的細化,ESP教材的有限,課程設置的難度以及教師自身的水平等問題,導致許多教師在ESP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解釋單詞、翻譯句子,把教學變成了句子精解,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將語言教育與學習者需求結合起來是ESP的靈魂和精髓,是ESP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動因,也是ESP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然而對ESP教學的研究側重目標需求的分析,忽視了教育主體(學生)學習需求的研究,忽視了從教學本源上解決教學效果的問題。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高難度的教材與單一的教法不能適應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低水平、多層次的現(xiàn)狀,高職生ESP英語學習過程中興趣不高、動力不足、課堂參與不積極、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等問題。隨著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權力意識的不斷增強,被尊重、被賦予更多自由的渴望,已使他們不愿意接受過于注重控制的課堂管理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管理已成為教師們最關心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鑒于此,作者從高職學生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需求角度出發(fā),實施“需求滿足”教學策略,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和特點,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開發(fā)隱形課程,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活潑的課堂氣氛,建立高職生積極地自我觀念,發(fā)揮學習的潛能,力求做到針對性的培養(yǎng)高職生職業(yè)崗位交際技能,更好的把握“實用”的教學方針,以期為高職ESP英語的實踐教學探索一條新路子。
需求滿足策略是美國心理學家格拉塞(William Glasser)提出的。格拉塞最早在精神病治療中創(chuàng)立了“現(xiàn)實療法”(Reality Therapy),后來它又將這一心理治療方法運用到兒童的行為問題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后,這一策略推廣到部分學校,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課堂管理策略。格拉塞認為世界上最困難的事莫過于有效能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參與動機低的問題癥結是課堂活動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格拉塞提出了三個基本主張:
1.學校應有組織地滿足學生在隸屬感、權力、興趣及自由等方面的需求。
2.高品質(zhì)的學習活動及評價工作可由學生自行完成。
3.教師不能再采用“老板式管理者”的方式,而應采用以刺激及協(xié)助學生思考的“領導式管理者”的方式。
格拉塞建議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討論課程內(nèi)容,邀請學生一起決定他們想要了解、掌握的深淺程度。同時,以足夠的時間學習這些有趣和有意義的主題并讓學生能自己評價相關學習活動和作業(yè)的品質(zhì)。他認為領導式教師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添課堂教學的樂趣。在1990年,格拉塞在《高品質(zhì)學?!罚═he Quality School)一書中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風格應趨于領導式管理,應向?qū)W生提供大量的支持與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愿意進行高品質(zhì)的學習。
構建高職ESP英語有效課堂,就是在教學情境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活動;組織高品質(zhì)的學習活動,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關注良好的師生關系,開發(fā)隱形課程,通過課堂滲透需求滿足策略,形成基于學習需求的高職ESP英語有效教學。具體實施如下:
在課堂上,領導式教師會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提供給學生有趣的學習活動及協(xié)助上。在ESP英語學習中,教師與學生討論并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學習主題;鼓勵學生確定學習主題的深淺程度;強調(diào)學習的品質(zhì)并與學生討論學習品質(zhì)的標準為何;與學生探討有助于提升學習品質(zhì)的資源并探討完成高品質(zhì)的學習活動所需的時間;示范完成學習主題的方式并找出評價學習品質(zhì)的方法;強調(diào)學生自行監(jiān)督學習的活動及自行評價學習品質(zhì)的重要性;以不強迫、不敵對的態(tài)度提供給學生適當?shù)墓ぷ骷皥鏊?,幫助他們完成學習活動。
古人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睆娬{(diào)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預先謀劃,事前設計。在我們教學中應注重科學的教學設計,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的教學原則(Learner-centered,task-based learning);創(chuàng)造使用英語的機會,“學以致用”,貫徹英語學習的交際性原則(Communicative-learning);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應充分考慮現(xiàn)代教學手段。
(1)分層教與評,關注差異
在整個ESP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分組教學輔導,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對學生的評估貫穿整個教學,重視過程評估,包括學生在整個單元學習中的學習態(tài)度,主動性,思考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按學生的知識結構實施分組,激勵競爭;在課堂教學時,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教學”——教師應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在課堂教學中,對優(yōu)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生、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yōu)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根據(jù)大綱要求,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盡量做到全體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yè)要求也分層次,給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練習。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分層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特點,設立了恰當?shù)慕虒W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保證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被學生接受,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
(2)視聽教學,激發(fā)興趣
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六單元“Cyberdating:Romance in Cyberspace”一課時采用了視聽教學法:讓學生邊觀看《電子情書》片段邊引導學生用英語總結電影片段中的內(nèi)容,提醒學生電影中的重要詞句,并引出本文的一些重點短語。比如:觀看電影中主人公剛開始用聊天工具聊天,引導學生總結出若想在網(wǎng)上聊天必須有personal computer“l(fā)ink to”amodem,提問學生女主人公輸入的“shopgirl”是什么從而引出“screen name”等。而 personal computer、link to、modem、screen name正好是課文第三段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回憶這些詞句時恰好引出第三段的學習。指導學生用上述總結視聽內(nèi)容的方法將剩余視頻一一自己總結,從而引出本文主要內(nèi)容——網(wǎng)絡的特點。當學生看完視頻的同時也學完了整個單元的所有段落。然后再將課文重點詞語列出,讓學生用列出的詞語回憶電影片段或者課文內(nèi)容,也可以指出某電影片段或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回憶出重點詞語或句型。這樣以觀看電影的方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逼真的音響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視畫面,可大大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語言的刺激,產(chǎn)生需要運用外語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語的機會,從而由學生的被動聽講變?yōu)槿鎱⑴c,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3)設置情景,學以致用
英語教學的實質(zhì)是交際,“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鑒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設置有意義的語言情景,安排各類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和知識進行交際,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盡量體現(xiàn)真實的交際,教師在設計時要創(chuàng)造“信息溝”(information gap),使學生感到進行交際活動的必要性。比如在學習《旅游英語》第七單元“問路與指路”一課時,教師設置了“三步模擬實訓”——模擬實訓1:問路;模擬實訓2:指路,模擬實訓3:實景挑戰(zhàn)。三個實訓模塊設計由易到難,培養(yǎng)能力由低到高,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符合工作過程邏輯,與職業(yè)能力形成相吻合。通過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交際性和有意義的語境中運用語言,通過情景練習來掌握語言,實現(xiàn)了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的轉(zhuǎn)變。
(4)任務驅(qū)動,能力培養(yǎng)
在ESP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具體英語技能的訓練項目或任務,根據(jù)任務組織教學與考核,教學過程項目化、立體化,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師生的互動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充分的調(diào)動,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制作名片”這一任務或項目時,教師首先用抓鬮的方式隨機分組,然后分發(fā)不同種類的名片――布置任務――小組討論――個人嘗試――成果展示――互評――自評――教師講解――情境設置(職場禮儀――名片的運用)。在這種任務驅(qū)動下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做到“全程英語組織教學,傳授知識不露痕跡,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學,關注學生情感發(fā)展”,使我們的教學達到“Learn by doing,learn by playing”也就是“教師輕松教學,學生愉快學習,即教師樂教,學生樂學?!?/p>
總之,此文探討的課堂滲透需求滿足策略,構建了高職ESP英語有效課堂:關注差異,學生感到有“功”,大膽教改,學生感到有“新”;靈活的教法,使學生感到有“味”;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有“用”;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到有“情”。正如美國學者布羅菲說的“出色的課堂管理不僅意味著教師已經(jīng)使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而且意味著,課堂總是持續(xù)著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整個課堂管理制度,都是為了使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并達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為了將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p>
[1]韓金龍.ESP最新發(fā)展評述[J].國外外語教學,2003,(4).
[2]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3]鐘啟泉.班級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JonesV F,Jones L S.全面課堂管理[M].方彤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21.
[5]Glasser W.The quality school:Managing students without coercion[M].New York:Harperand Row,199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