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曉云
(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外語教研部 吉林 延吉 133002)
語言學習包括輸入、吸收和輸出的過程。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輸入環(huán)節(jié)在語言習得中最為關鍵。沒有輸入就不可能有吸收和輸出,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保障有質量的語言輸入是我們英語口語教學中必要面對的課題。本文依據(jù)著名的Krashen語言輸入假設理論,結合延邊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情況,提出在英語口語教學當中,利用Krashen語言輸入假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做出改革和嘗試,克服國內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習得的障礙,使英語學習更加接近母語學習者習得語言的實際,開發(fā)學生潛在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
為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尤其是口語人才的需要,英語口語教學越來越受到國家和英語教育者的重視,許多專家也對英語教學題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和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限制,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還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像延邊大學這樣相對偏遠的學校在對外英語交流上缺少優(yōu)勢。所以改善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效率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語言輸入假設有關習得(acquisition)與學習(learning)無關,習得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獲得語言的主要途徑,而學習是自覺的,有目的的,通過學習只能得到有關的語言知識,不能導致獲得語言,它在語言掌握過程中,僅僅起到測驗和校正的作用,有意識的學習到的語言知識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只有通過習得才能獲得能進行行之有效的語言。第二,人們獲得語言的最佳途徑是理解比目前語言水平略高的預言輸入。Krashen把語言輸入歸結為公式“i+1”?!癷”代表學習者目前的水平,“i+1”代表略高于學習者目前的水平的輸入,即下一步要學習的知識。第三,Krashen輸入假設理論指出,流利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能被直接教出來,它是讓學生理解了輸入,建立了語言能力之后自動“顯現(xiàn)”出來的,第四,如果有足夠量的理解輸入,不必刻意追求,“i+1”將自動完成。
Krashen的理論畢竟只是一個假設,它還需要時間和實踐去證明它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但至少,這個假設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和思考。比如說“通過學習只能得到有關的語言知識,不能導致獲得語言……只有通過習得才能獲得能進行行之有效的語言”具有一定的道理,只不過在我們在現(xiàn)實的外語學習中,很難區(qū)分哪些語言行為是學習,哪些是習得。我覺得第二點的“i+1”公式在口語教學中有應用的價值。許多學校和相關部門或多或少已經在應用和實踐這一理論,比如教師授課或者對于教材的編制等。我認為這一假設也適用于英語口語的學習和提高。
首先是口語班的設置。談到口語班,就要談到分層次教學。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把英語水平相近的學生組織到一個班級進行學習??谡Z班的學生是這一層次當中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把這樣的班級成為口語班是期望這樣成績較好的學生在經過大量的口語練習后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這種層次的劃分實際就是在衡量學生的“i”。對“i”的劃分,不同的人會對自己的語言水平給出不同的評價,作為學校教學,會通過一定考試來判斷學生的“i”,這樣的判定當然會和實際水平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上把“i”相似的學生分到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分層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節(jié)約了時間和資源,同時因為考核標準不同,對于“i+1”的要求也不同,對于喜愛外語又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是非常合理的課程設置。對于英語水平較差,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來說,“i+1”也不會是太大的負擔,他們會把精力用在有興趣的科目上,這樣的大學課堂才會成為高效的成功的課堂。
其次是口語班教學。拿“i”的量相對較高的口語班為例,因為每個人的“i”大致均等,這樣最重要的是如何考察“i+1”。對于“i+1”語言輸入,Krashen認為有四個特點:可理解性(comrehension);既有趣,又關聯(lián)(interes tingandre levant);非語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 llysequenced)和要有足夠量的語言輸入量(i+1).
語言輸入要具有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聯(lián)。英語教學的目的無非是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多數(shù)學校都設置了英語的精讀和聽力課程。兩門課程都注重語言的輸入,所以我們可以以“周”為單位,無論是精度課還是聽力課,都圍繞同一主題(topic)展開.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聽力課和精讀課往往教學目標分離,教學內容不相關聯(lián),沒有利用語言習得相關聯(lián)的內在因素,不利于學習者更好的習得外語.所以最好的形式是在不更改現(xiàn)有課時的情況下,即學習者課堂學習的時間總量不變,時間的分配一是在“聽說”上,一是在“讀寫”上。要做到兩門課在內容上相互呼應,相互關聯(lián)。以往學生在讀寫過程中吸收的新知識,在沒有經過內化和操練就進行下一次的語言輸入,學生們很難有機會像現(xiàn)實生活中那樣輸出語言。在聽說課上,通過觀看視頻和聽原汁原味的對話,開拓學生的視野的同時,對語言的操練過程會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知道,單純的聽力課或者口語課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會言之無物,話語空洞,套話或現(xiàn)成的句子充斥課堂,脫離生活實際,整個過程完全是在“學習”(learning),而不是習得,這樣的學習永遠不可能真正掌握語言。如果我們能注意到語言的關聯(lián)性,讓聽、說、讀、寫活動在內容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在語言操練(輸出)上更加細致和貼近生活,那么我們的語言學習過程就不僅僅是單純的learning,我們更接近acquisition.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每位學習外語都會遇到的,那就是“量”的問題。Krashen也注意到的語言輸入要有足夠量。程利英(2005)分析過我國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與國外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和第二外語的情況的不同。我國的英語教學目前仍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學習主要依賴教師在教師里提供的大量的可理解語言輸入與指導。但是,科技的發(fā)展為語言學習提供極大便利,特別是因特網的存在,它不僅悄悄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為廣大語言學習者提供了視聽說平臺,當然事物都有兩個方面,網絡教學雖然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大量資源,可以滿足我們的“量”的需求,同時也存在一定教育風險,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堂內外做好指導工作,指引學生學習可理解的、有關聯(lián)的、有趣的知識,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
以上內容就是一句K rashen語言輸入假設在英語口語班教學上進行的一些嘗試,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有很多內容需要大量的摸索與實踐。
[1]程利英,Krashen的“輸入假說”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5.
[2]王烈琴,論克拉申的i+1語言輸入假說與中國的外語教學,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