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瑩瑩
(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1)
以儒家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女德,發(fā)端于我國先秦時期,歷經數(shù)千年的不斷豐富、完善、發(fā)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和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新時期婦女道德體系的歷史文化條件,探析研究、發(fā)掘弘揚其中所蘊涵的積極合理的思想內核,對于當前構建現(xiàn)代婦女道德體系,提高現(xiàn)代婦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和借鑒價值。
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婦女道德都會有不同的發(fā)展軌跡,中華傳統(tǒng)女德從其發(fā)端、形成、反復、重構、強化到走向衰落,亦經歷了一個相對完整且復雜的過程。縱觀中華傳統(tǒng)女德的發(fā)展過程,其各個階段都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狀況。換言之,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和社會現(xiàn)實的辯證運動碾磨出了中華傳統(tǒng)女德的歷史軌跡。
人類形成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人無貴賤等級之差,無上下君臣之道,兩性關系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是一種純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即雜婚。此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類認識的提高,雜婚制逐步向族內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等幾種較為進步的婚姻形態(tài)演變。但無論是雜婚、族內群婚、族外群婚,抑或對偶婚,這些婚姻形態(tài)下的子女都是“知母不知父”的,《白虎通·號》言:“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薄豆騻鳌吩唬骸笆ト私詿o父,感天而生?!币虼?,在這樣的婚姻制度里,女性在家庭及社會中處于絕對權威和無尚崇高的地位。
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初步形成,男子在社會生產和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日益超過女子,而逐漸居于主導地位。男子憑借著自己經濟上的地位,同時為了讓自己的子女繼承權力和財產,就必然要求“男從女居”的對偶婚制變革為“女從男居”的父權制一夫多妻制。與此相適應,自周代開始,一系列約束婦女道德的規(guī)范便應運而生,開啟了傳統(tǒng)婦女道德的運行軌跡。先秦儒家經典《禮記·內則》首先提出了隔絕男女的閨閣制度和嚴格的性別回避制度,《儀禮·喪服》提出規(guī)范婦女的“三從”教條,《周禮·天官冢宰·九嬪》提出婦女“四德”標準,《周易·恒》提出了婦女“從一而終”思想。至此,婦女從女權的寶座走下,步入由男性主宰的階級社會。
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和完善,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與封建專制主義相適應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禮緯·含文嘉》)和“五常”:“仁、義、禮、智、信”(《舉賢良對策》)。東漢初年,《白虎通》又把“三綱”發(fā)展為“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逼渲小胺驗槠蘧V”這一基本原則把夫妻關系變成了丈夫統(tǒng)治妻子的統(tǒng)治關系,至此,先秦婦德轉化為了封建婦德。此后,本于“三綱五常”的專門婦德教育著作——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和東漢班昭的《女誡》開始問世?!读信畟鳌饭财咂簽槟竷x、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每篇15傳,以此作為女子行為的標準。后漢班昭作《女誡》也是七篇:為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這兩個女教圣人的作品從此就成為封建時代所有婦德文獻的范本。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游牧民族文化(即母權社會的女性觀)與玄學及佛、道兩教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漢代儒家婦德觀,因而儒家婦德的束縛力、控制力相對減弱。社會中各個不同層次的女子——從后妃公主到官宦平民百姓女子,敢于掙脫綱教名常的束縛,追求個性自由和自主意識,表現(xiàn)出久遭禮教壓抑后的人性的復蘇。
盡管漢代確立起來的儒家婦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現(xiàn)出某種程度上的叛逆與反動,但這種叛逆并不是簡單的倒退,而是前進過程中的暫時曲折,在這曲折發(fā)展的過程中,積蓄著繼續(xù)前行的力量。儒家所提倡的婦女觀如洪波中的潛流,也在潛滋暗長。[1]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教著作有21種88卷,比之兩漢,無論在著作的種數(shù)上,還是在總量的卷數(shù)上,都是兩漢時期的4倍之多。其中,諸葛亮的《貞潔記》、李婉的《內訓集》、馮少胄的《娣姒訓》、徐湛之的《婦人訓解集》、佚名的《女鑒》、《貞順志》等代表作對女子的品行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而將女教向前推進了一步。
隋唐時代,儒家婦德觀在遭受長期大分裂中的冷落后,漸次得以恢復。統(tǒng)治階級開始通過政令限制婦女再嫁。隋文帝再度統(tǒng)一全國之后,于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頒布了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盵2]唐宣宗則更加明確規(guī)定:“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盵3]除了法律上的規(guī)定以外,唐朝太宗長孫皇后寫的《女則》,武則天的《列女傳》、《孝女傳》、《古今內范》、《內范要略》、《鳳樓新誡》,陳逸夫人鄭氏寫的《女孝經》,宋若莘寫的《女論語》,薛蒙妻、韋溫女的《續(xù)曹大家女訓》、楊氏的《女誡》、劉氏的《女儀》等著作詳盡規(guī)范了女子的言行,從而將婦女的道德標準推向了新的高度。
北宋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開始強化中央政治集權,與此相適應,必然強化對婦女的控制。首先,理學家在全社會提倡“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4]之貞節(jié)觀念,并將其提到婦德的首位。從此,貞節(jié)觀念愈加強化,發(fā)展到明、清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其次,官方、民間女教書空前繁榮,婦德教育呈現(xiàn)出普及化的趨勢。宋元時期的婦德文獻主要有徐伯益的《訓女蒙求》、司馬光的《家范》、袁采的《世范》及許熙載的《女教書》等。明清則產生了多部圖文并茂的婦德著作,諸如明成祖仁孝徐皇后《內訓》、呂坤《閨范》、呂得勝的《女小兒語》、溫璜母陸氏的《溫氏母訓》、陳克仕的《古今彤史》、曹思學的《內則類編》、顧昱的《至孝通神集》、夏樹芳的《女鏡》、潘振的《古今孝史》等;清代集歷代女教之大成,期間有清世祖御定的《內則衍義》、任啟運的《女教經傳通纂》、陸圻的《新婦譜》、尹會一的《女鑒錄》、藍鼎元的《女學》、陳弘謀的《教女遺規(guī)》、李晚芳的《女學言行錄》、王相母劉氏的《女范捷錄》等。這些婦德教育文獻內容詳盡具體、通俗易懂,在全國范圍推廣,影響甚巨。
盡管在兩千多年的婦女道德發(fā)展史上,各朝各代各個時期都有各自不同的倫理規(guī)范,但是也有各朝各代各個時期倫理思想家都贊同的基本規(guī)范,這就是“三從四德”,它是中華傳統(tǒng)婦女道德的集中反映。“三從”首見于在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禮記》、《儀禮》?!抖Y記·郊特性》解釋說:“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薄秲x禮·喪服》則更明確提出“三從”概念:“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彼牡隆敝f始見于《周禮·天官·冢宰》的“九嬪”條:“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于王所?!卑嗾选杜]·婦行》對此“四德”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幽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彼^“三從”是對女子一生在社會與家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最基本倫理原則的總括。而“四德”則是“三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要求,更具操作性和普遍性。
“婦德”即要求婦女要堅守貞節(jié),敬順丈夫、服從公婆。首先,要求女性操守貞節(jié)。先秦時期,貞節(jié)觀念已出現(xiàn)于儒家經典中?!吨芤住せ浮吩疲骸皨D人貞潔,從一而終?!鼻貪h時期,統(tǒng)治者注重貞節(jié)。秦始皇會稽刻石云:“有子而嫁,倍死不貞?!盵5]漢代尊崇儒術,推重禮法。西漢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主張,劉向《列女傳》所收錄的婦女守節(jié)典范,東漢班固所提的“一與之齊,終身不改”[6]的主張,班昭所提的“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7]的說教等,使貞節(jié)觀念日趨完善。尤其宋儒程頤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之后,貞節(jié)觀完全成了扼殺女性基本人權——生存權的一把利劍,以致婦女的殉死守節(jié)異??駸?。其次,要求女性要敬順丈夫?!杜]·敬慎》認為“敬順之道”,乃“婦人之大禮也”。《女論語》進一步提出為妻敬事丈夫的“七莫”具體道德要求。清代詩人陸圻在女兒出嫁時,寫有《新婦譜》一書,教育女兒要敬事丈夫。妻子不但要敬事丈夫,還要順從不爭。《女論語》說:“夫若發(fā)怒,不可生嗔,退身求讓,忍氣吞聲?!薄缎聥D譜》亦強調:“丈夫有說妻不是之處”,切莫“強肆折辯,高聲爭斗”。第三,要求女性孝順公婆?!抖Y記·內則》中提出:“婦事舅姑如事父母”,“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女范捷錄》亦言:“男女雖異,劬勞則均,子媳雖殊,孝敬則一。夫孝者百行之源而尤為女德之首也。”《女孝經》中專有“事舅姑章”,它對兒媳如何敬事公婆做了專門論述:“女子之事舅姑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zhí)之者禮也。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清,昏定晨醒。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禮信立而后行?!薄杜撜Z》中也對媳婦如何侍奉婆婆每天飲食起居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姑坐則立,傳言便去,早起開門,莫令驚忤,換水堂前,洗濯巾布,齒藥肥皂,溫涼得所,退步階前,侍其浣洗”,“飯則軟蒸,肉則熟煮”,“夜晚更深,將歸睡處,安置辭堂,方回房戶”。當婆媳關系處于矛盾之時,不論公婆是對是錯,做媳婦的一定要無條件曲從公婆,不得忤逆頂撞,與公婆爭論是非曲直。《女誡》云:“姑云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云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p>
就“婦言”、“婦容”而言,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言談舉止、儀容儀表亦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抖Y記·曲禮》規(guī)定:“聽之無聲,視之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言必方正,不傾聽,毋嗷應,毋淫視”,“坐毋箕”。班昭的《女誡》說:“婦言,不必辨口利辭也一一擇詞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一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薄杜撜Z·立身篇》要求婦女儀容儀態(tài)做到“十莫”,即“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面掩面,窺必藏形,男外眷屬,莫與通名,女非善淑,莫與相親,立身端正,方可為人”?!秾W禮篇》又強調女子“答問殷勤,輕言細語,備辦茶湯”,切勿“說三道四,引惹惡聲,多招罵怒,辱賤門風,連累父母,損破自身”?!缎聥D譜》則教導為人妻的言行:“婦人賢不賢,全在聲音高低、語言多寡中分:聲低即是賢,高即不賢;言寡即是賢,多即不賢。就令訓責己身婢仆,響尚不雅;說得有道理話,多亦取厭,況其他耶?”
“婦功”,亦作“女紅”,是古代女教要求廣大婦女應該具備的基本功夫?!抖Y記·內則》載:“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zhí)麻枲,治絲蠶,織妊織,學女事,以供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顯然,先秦儒家為婦女制定的職責,無非是一些烹飪、養(yǎng)蠶、紡織等家事,這是“婦功”的基本內容。婦女在出嫁前要接受紡織、助祭等家務工作的訓練,以便將來在夫家能操持“紡織、烹飪”等家務。但根據(jù)班昭《女誡》的解釋僅僅是“能”還不夠,還應當“專心”投入,“不好戲笑”,“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zhí)務私事,不辭劇易”,并且做事須有始有終,“所作必成”。做到這些,才算是具有“婦功”的素質。
中華傳統(tǒng)女德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即精華和糟粕并存。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中國傳統(tǒng)女德是建立在小農自然經濟與宗法制度基礎上,以犧牲婦女權益,片面維護男性特權為立論基點,以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秩序為最終目的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歷史發(fā)展到了今天,其賴以產生和服務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因而,從根本上講,應當予以擯棄。但是,道德又不單由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而僅具有階級性;它一經產生就有其獨立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又具有繼承性和連續(xù)性。中華傳統(tǒng)女德亦是如此,它包含著一些超階級、超時代性的符合人類本性或人道的普遍理念,完全可以為現(xiàn)實的婦女道德建設所用,值得提倡和發(fā)揚光大。構建當代女性道德要大膽地、卓有成效地吸取傳統(tǒng)女德中的優(yōu)秀成分,并結合現(xiàn)實賦予其必要的時代內涵,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時代的整合,創(chuàng)造出既源于傳統(tǒng)女德又不同于傳統(tǒng)女德的全新的現(xiàn)代女性道德。
首先,尊重丈夫,《女論語》曰:“居家相待,敬重如賓”。其次,關心丈夫,《女論語》曰:“夫若外出,須記途程;黃昏未返,瞻望思尋;停燈溫飯,等候敲門;莫學懶婦,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終日勞心;多方問藥,遍處求神;百般治療,愿得長生;莫學蠢婦,全不憂心”,“粗絲細葛,熨貼縫紉;莫教寒冷,凍損夫身”,“家常茶飯,供待殷勤;莫教饑渴,瘦瘠苦辛?!碑斎唬@一片面強調妻對夫尊重、關心的思想從本質上講是極端不合理和不平等的,但剔除其中男尊女卑的內涵,夫婦宜相親相愛,和平共處的思想還是可取的。在男女平等己經取代男尊女卑的今天,我們應當將傳統(tǒng)的“相敬如賓”轉換成為“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從而全面體現(xiàn)其真實的含義。第三,規(guī)勸丈夫,《女論語》曰:“夫有惡事,勸諫諄諄”。傳統(tǒng)道德并非要求妻子絕對服從丈夫,一味姑息遷就對方的缺點和錯誤,而是鼓勵妻子積極以誠相勸,以棄暗投明,棄惡從善,棄丑求賢。古代許多賢妻表率,她們或訓夫成仁,或勸夫從善,如勉夫勵志的樂羊子妻、匡夫以正的李兌妻、直言進諫的楚莊樊姬等,其道德情操至今令人為之贊嘆和感慨。近年來,查處的不少腐敗案例顯示,官太太們在丈夫腐敗過程中起到了誘因或是推波助瀾的消極作用。她們助紂為虐,最后使得夫君鋃鐺入獄。常言道:“妻賢夫禍少”,若我們領導干部的妻子們都能以古代賢妻表率為榜樣,匡夫以正,乃家之大福,國之大福也!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老人問題既是社會福利應關注的事情,亦是家庭倫理應負責的內容。但是,由于我國老齡人口眾多,社會養(yǎng)老基礎薄弱,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養(yǎng)老問題主要靠家庭解決。在家庭養(yǎng)老模式中,婦女肩負著特殊而重大的使命。遺憾的是,在當今社會,有些婦女對公婆冷若冰霜、視同路人;有的對公婆冷言冷語、百般挑剔;有的甚至視老人如眼中釘,棄如敝屣,致使很多老人晚年后或食不飽腹,或疾病纏身,或流離失所。這些都是婦女孝道失范的表現(xiàn)。那么,如何規(guī)范婦女孝道呢?反觀傳統(tǒng)女性倫理思想關于兒媳角色義務的論說,其有一些合理資源可資借鑒。古代不僅要求女子孝敬父母,而且要求媳婦同樣孝敬公婆,如“婦事舅姑如事父母”。又如“飯則軟蒸,肉則熟煮”,“整齊碗碟,鋪設分張”、“輕言細語,備辦茶湯”等則從飲食方面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這些傳統(tǒng)美德對于密切婆媳關系,促進家庭和睦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古代孝道中亦存在著嚴重的宗法等級專制,要求媳婦必須當牛做馬地侍奉屈從公婆,這一糟粕應該剔除。總的來說,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傳統(tǒng)女性倫理中孝文化的合理成分,使孝道重新回歸家庭倫理規(guī)范,這對于增強個人孝親的意識,樹立尊老敬賢的時代新風,規(guī)范現(xiàn)代社會家庭倫理,都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華傳統(tǒng)女德十分強調婦女有生養(yǎng)教育子女的責任義務?!杜⒔洝分杏袑iT的胎教章,認為“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牲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要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zhí)邪器……其生子也,方能‘形容端正,才德過人’。”此外,傳統(tǒng)女教還強調母親要承擔教習幼子的義務,呂坤《閨范·婦人之道·兼德》云:子女“年已長成,教之有序,訓誨之權,實專于母”。對于母親如何教育子女,傳統(tǒng)女教則要求母親要樹立個人良好形象,并勤于教誨、善于誘導。《女孝經》中的母儀章、《女論語》的訓男女章、《內訓》的慈幼章等等,都是強調母親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成才。的確,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而母親則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福祿倍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的手里,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里。”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又苦無良策。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使之成才,成為當代母親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對此,古代母親在教育和培養(yǎng)子女道德品質方面留下了不少豐富的思想成果和寶貴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發(fā)掘和借鑒。
傳統(tǒng)女德極力提倡“貞節(jié)觀”,它主要要求女子做到從一而終和不淫亂。從本質上說,它是單方面對婦女進行性禁錮的規(guī)范,因而是不平等的、非人道的,對于這些封建糟粕我們應該予以徹底的批判,揭露它的虛偽和荒謬,并堅決拋棄。但是,傳統(tǒng)貞節(jié)觀要求女性珍視自己的貞操,婚后在感情上保持專一不二的品德,則是應該肯定的具有積極意義的道德成分,它是人類在長期婚姻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文明的道德觀念,對于這些我們應該予以繼承和弘揚。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西方“性解放”、“性自由”各種社會思潮互相影響下,人們在性觀念和性行為方面存在一些混亂。如有些女性對愛情不忠誠,朝三暮四游戲人生;一些女性貪圖享樂,缺乏人格自尊,無視自己的貞操,出賣肉體自甘墮落等。這些情況雖然發(fā)生在少數(shù)人身上,但它破壞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污染社會道德空氣,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面對上述情況,我們應該進一步挖掘和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貞節(jié)觀中的道德精華,以之作為抵御誘惑、加強自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縱觀歷代女教著述,大都列有“早起”、“學作”、“習女工”、“勤儉”、“戒懶”等內容。操持家庭中洗衣做飯、縫補漿洗、針線繡花、紡紗織布等家務是傳統(tǒng)女性必會的分內事。然而,在當今社會,許多婦女對待勤儉的態(tài)度卻并非如此。伴隨婦女家庭地位的上升、經濟能力的提高、家政服務的出現(xiàn)及生活電器的現(xiàn)代化,有些婦女安于享受,疏懶于家務,更有甚者連最起碼的洗衣做飯都不會;有些婦女奢侈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爭富斗闊,不得不令人心生感慨。殊不知,勤儉本身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和美德,浩浩龍脈五千載憑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勤儉。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地提高了,但是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大人多,人均財富仍很貧乏。在這種形勢下,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現(xiàn)代婦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婦女勤儉的美德義不容辭。反之,如果一個現(xiàn)代女性失去勤儉的美德,而變得懶惰奢侈,那么家庭和社會都會因此而受損。
傳統(tǒng)女教要求婦女十分注重個人的行為舉止。歷代女教名作對婦女的容貌發(fā)型、服飾形體、言語聲音、舉手投足、站坐起走、神態(tài)表情、行為習慣、個人衛(wèi)生等都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從根本上講,這些規(guī)定是為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服務的,但是,其中要求女性要有端莊大方的風度儀表及優(yōu)雅自如的言談舉止則是無可厚非的。禮儀是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要出席的交際場合多種多樣,如何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學習必要的禮儀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現(xiàn)代婦女中與禮儀相悖的行為日益加劇,甚至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如儀容儀表上衣著不整、奇裝異服、濃妝艷抹、我行我素;言談舉止上言語污穢、手足無措、神態(tài)緊張、行為失態(tài),諸如此類不良行為的存在,已嚴重損害了女性的形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覺。對此,現(xiàn)代女性應當善于吸取傳統(tǒng)女德的精華,并善于用時代精神武裝自己,從而將自己塑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東方女性獨特魅力的現(xiàn)代新女性的完美形象。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tǒng)女德根植于漫長的古代社會,內容龐雜,既有促進社會進步、具有現(xiàn)代價值的精華,也有禁錮人束縛人與現(xiàn)代生活格格不入的糟粕。因此,我們要做具體分析,對于其中過時的或有害的內容要堅決拋棄;對于其中合理有益的元素則要重新加以解釋,賦予新義,從而建立起既脫胎于傳統(tǒng)女德又不同于傳統(tǒng)女德的全新的現(xiàn)代婦女道德體系。
[1]張小穩(wěn).魏晉南北朝兩性關系的特征及其成因[J].湖北社會科學,2009,(7).
[2][唐]魏征.隋書:卷 2[M].北京:中華書局,1973:41.
[3][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83[M].北京:中華書局,1975:3672.
[4][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卷 22(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303.
[5][漢]司馬遷.史記:卷 6[M].北京:中華書局,1959:262.
[6][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卷10[M].北京:中華書局,1994:467.
[7][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84[M].北京:中華書局,1965: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