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王月英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公共體育教研部,廣東 珠海 519085)
新體制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研究
——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為例
王建軍,王月英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公共體育教研部,廣東 珠海 519085)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教學實踐實驗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F(xiàn)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現(xiàn)狀進行思考研討。經過實驗,初步制定了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構建符合大學教育特點與體育課程相互銜接、與終身體育相互聯(lián)系,有彈性的教學體系。
新體制;健康第一;體育課程;模式
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及學校有關計劃和要求,認真貫徹“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自建校以來重視體育教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注重校園體育文化。分析珠海分校目前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調查學生授課實際情況,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理念、優(yōu)化整合教育資源,實現(xiàn)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形式靈活化、鍛煉日?;?、教學管理網(wǎng)絡化、教學評價及體育教學、訓練、競賽、課余體育鍛煉一體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在1年級第2學期試行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徹底改變原有體育課程模式,構建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體系。
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2009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專項課男女學生共550名。
2.2.1 實驗法 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教學實驗。
2.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參加實驗學生進行單項和多項抽查及實驗前后問卷調查。兩次實際被調查人數(shù)各為539人、537人(因病、事、曠課除外),兩次發(fā)放問卷1076份,收回問卷1076份?;厥蘸髥柧聿扇⌒》秶贉y法,并進行信度檢驗,r為0.95,表明問卷有較高信度。
2.2.3 文獻研究 查閱相關論文、專著及政策性資料,從中選擇較為完整、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分析。
2.2.4 專家訪談法 走訪省內外高校體育專家,探討體育教學模式。
2.2.5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收集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常規(guī)處理。
3.1.1 北師大珠海分校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 建校8年,克服教師少、工作量大等困難,建立并形成比較完善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1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2~4年級以體育通選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社團、俱樂部活動為主;體育教師組織輔導。
3.1.2 北師大珠海分校體育課程教學存在主要問題 (1)目前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2)學生不滿足于單一授課方式,認為以教師為中心,缺少主體性;(3)班級授課制將學生始終固定在一個教學班上;(4)雖然學生自主選擇教師、課程項目,但受時間、教師數(shù)量、場地設施等條件的局限,還是缺少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作用。
通過實踐教學及問卷調查統(tǒng)計,反映學生真實感受與評價。表1表明,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學生心理指標發(fā)生很大變化:85%以上的學生認同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他們對教學新模式整體改革思路、創(chuàng)新意識反映強烈,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始終積極參與配合,對可行性表示充分肯定,大大激發(fā)教師教改熱情。
3.3.1 多元化課程結構 大學體育教育應該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而體育教學是體育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個人興趣愛好,學生自主選擇鍛煉時間、鍛煉項目及團隊結合,參加至少一個項目的體育教學與鍛煉。學生遵照體育教學班鍛煉計劃、要求,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身體鍛煉與學習。體育教研部還可根據(jù)學生需求,在體育場地、器材、師資、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成立新興時尚項目教學班,如滑板、定向越野、臺球、體育舞蹈、普拉提、跆拳道、截拳道等,由公共體育教研部教師負責教學與指導。
在必修課教學中,根據(jù)學生需求,組成兩種教學類型:鍛煉型教學班和訓練型教學班。鍛煉型教學班由有一定專項水平和基礎的學生或無專項基礎的學生分別組成,不受課時模塊和院系、班級限制。教學班負責人為召集人,負責和學生共同制定活動計劃,組織實施活動和記錄考勤。訓練型教學班由較高專項運動水平學生組成,經專業(yè)教師組織選拔確定人員,由公共體育教研部教師擔任教練。2~4年級學生開設體育通選課,如體育保健課、籃球規(guī)則與裁判法。形成必修課、通選課及不同類型必修課的多元化體育課程結構。
3.3.2 授課方式 (1)建班選課:學期末,學生按教務處體育課程開設表進行網(wǎng)上報選。每學期第三周組成教學班及制定鍛煉活動計劃,經體育教學班第一負責人學院輔導員簽字后,上報公共體育教研部進行備案,以便于登錄成績。(2)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一次教學、訓練、活動課、輔導課、競賽、觀賞等活動,每次活動不少于45分鐘,不長于90分鐘。
北師大珠海分校自2002年開始實施學分制管理,2003年運用網(wǎng)上選課系統(tǒng)。根據(jù)大學生身心特點和學校實際條件,為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興趣和學習需求,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內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師資隊伍、場地設施和課程項目潛力,近幾年增設日本弓道、體育保健、籃球規(guī)則與裁判法等實踐類課程及課外跆拳道、截拳道,由原來9個專項增至14個專項;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社會自然資源,開設定向越野等通選課程,注意民族傳統(tǒng)項目、競技運動項目與時尚流行項目融合與互補,大大增加了體育課程項目,拓展了課程的空間與時間,大大激勵了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增強了體育課程活力。
3.5.1 為提高學生體育比賽觀賞水平,滿足校園賽事對現(xiàn)場裁判員實際需求,開設籃球項目規(guī)則與裁判法課程,將校園體育賽事轉化成規(guī)則裁判法課程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體驗競賽組織規(guī)律,提高比賽現(xiàn)場執(zhí)法能力,有效提高學生對比賽理解水準和實踐操作能力,促進了校園比賽健康發(fā)展。
3.5.2 將校運會團體操表演納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太極拳內容教材化,精心編制在教學計劃中,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程序。
3.5.3 在公體部指導下,學生體育社團組織開展各種校園體育活動與比賽,在培養(yǎng)學生干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打造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模式探索新途徑。
根據(jù)“因材施教”教學原則,改變以往傳統(tǒng)固定模式體育教學方法,從學生身體特點出發(fā),尊重學生運動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客觀存在的差異,提出多樣性原則,即教學方法靈活性、組織形式多樣性、授課內容針對性、充分體現(xiàn)教學個性化。在成績評價中,改變量化考核標準,注重教學“過程性”效果,根據(jù)不同教學班級的層次差異或同一教學班級學生的基礎差異,提出了不同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參加教學班的教學、活動、輔導、訓練、比賽、欣賞等學習和鍛煉的70%以上,即可獲得60分(及格)。
另外,與獎勵加分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體現(xiàn)評價方式多樣性、綜合性,突出參與性和公平性。學生在教學班期間參加院級比賽可獲得5~10分;參加校級比賽可獲得10~20分;參加市級高校以上比賽可獲得20~40分。
3.7.1 體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牽涉面廣,工作量大,要保持教學秩序穩(wěn)定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強化規(guī)范日常教學管理,規(guī)范各類活動及競賽管理。因此,由學校領導、教務處、公共體育教研部、學生處、團委、院學生會及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北師大珠海分校體育課程改革管理體系,并以公共體育教研部為主體領導,各相關部門協(xié)調配合,統(tǒng)一管理、指導開展教學、輔導、訓練、競賽、舉辦講座和開展宣傳等活動。
3.7.2 為配合學校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整體規(guī)劃學校各級各類體育賽事,采取固定賽季時間和比賽項目的方法,使競賽活動常態(tài)化、制度化,使學生有目的圍繞比賽進行準備性訓練,以賽促練,調動學生開展課余體育鍛煉積極性,有利于競賽組織和管理。
4.1 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建立了教與學、學與練動態(tài)模式,是學生比較愿意接受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將教師教與學生練、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 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展體育課程時間和空間,使體育教學過程更具有實效性。
4.3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及考評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及需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理念。
4.4 加大學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和終身體育思想,使學生在校期間能接受多方位體育教育,從而達到增強學生鍛煉意識,提高學生運動能力,養(yǎng)成鍛煉習慣,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
[1] 傅華,李楓.現(xiàn)代健康促進理論與實踐[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鐵雄等.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3(3):30-31.
[3] 邵偉德,尚志強. 論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86-87.
[4] 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78-180.
[5] 肖煥禹.體育教學模式的結構、類型及應用條件[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2):80-81.
G807.4
A
1674-151X(2010)08-07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40
投稿日期:2010-03-11
王建軍(1955 ~),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