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小歷,周曉輝
患者,男,26歲,因吃生鱔魚后出現(xiàn)腹痛,腹瀉伴發(fā)熱(38.5℃),診斷為急性胃腸炎入院。查體:左側胸肋部皮膚見結節(jié)性紅斑,劍突下壓痛、肝區(qū)叩擊痛。X線胸片及 CT示:右下肺見大片狀模糊影,密度均勻。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7.6×109/L,中性粒細胞 7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 6.68×109/L,血沉55.2mm/h,C反應蛋白 32 mg/L,結核菌素試驗陰性,抗核抗體系列陰性,肺炎支原體檢查陰性。予頭孢哌酮、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等治療 1周后未見好轉。復查胸片:左中下肺野出現(xiàn)大片實變,肺門影增大,右肺下葉小片狀滲出性病灶,兩側少量胸腔積液。改用潑尼松治療,10小時后即體溫下降,3天后基本恢復正常。1周后復查胸片:兩肺病灶已明顯吸收,肺紋理稍粗。出院后按醫(yī)囑服藥未見反復。
筆者多次收治食生鱔魚所致嗜酸性肺炎患者。嗜酸性粒細胞肺炎又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伴肺部浸潤,指在肺組織學上呈現(xiàn)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一組疾病。較常見發(fā)病原因是寄生蟲感染和藥物,臨床上分為 4種類型:單純型(呂佛勒綜合征)、慢性型、哮喘型和熱帶型[1]。不少人有過敏體質,主要臨床表現(xiàn)似流感樣癥狀,鼻塞、流涕、咳嗽,發(fā)熱。一般在接觸誘因 4~6小時出現(xiàn),6~24小時達到高峰,可持續(xù)幾小時到幾天[2]。過敏性肺炎起病較急,癥狀較輕,胸片病灶變化較多,且有游走性之特點;化驗檢查,嗜酸性細胞升高。CT有助于該病的診斷[3]。
[1]李果珍.臨床 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64.
[2]張澤明,王彥存,趙學琴,等.過敏性肺炎的臨床及研究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07,27(8):622-625.
[3]楊 青,楊利波,王錫明,等.過敏性肺炎的 CT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9):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