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燕(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杭州 310018)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眾多的“左翼”小說家中,葉紫并不是最出色的一位。然而,就“左翼”小說家所刻畫的革命者,尤其是革命女性形象而言,葉紫中篇小說《星》(1936)中的梅春卻是獨特的“這一個”。列寧曾說:“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那么他就一定會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面?!雹儆⒛暝缡诺娜~紫自然無法用作品來成就偉大藝術家的夢想,但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梅春以生動的性愛姿態(tài)彰顯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面”,從而成就“左翼”小說中革命烏托邦女性敘事的另一種姿態(tài)。
《星》描寫飽受不幸婚姻折磨的農村少婦梅春姐在大革命的風暴中覺醒,與革命者黃同志戀愛、同居、生子,并最終走出家庭參加革命的經過。拿戀愛與革命交織起來敘述一個熱烈的革命故事,是“左翼”小說家慣用的敘述模式。有關“革命與戀愛”的敘事模式,茅盾曾在1935年《“革命”與“戀愛”的公式》一文中將之歸為三類:“為了革命而犧牲戀愛”、“革命決定了戀愛”和“革命產生了戀愛”。但是,小說《星》完成“革命+戀愛”的另一種寫法。從文本的表層結構而言,小說似乎屬于茅盾所言的第三類,即所謂“干同樣的工作而且同樣地努力的一對男女怎樣自然而然成熟了戀愛”②,然而,敘述者對革命者浪漫愛情的烏托邦想象使小說敘事時時逸出“左翼”小說“革命高于一切”、“革命決定愛情”的藩籬,相反,圣潔而崇高的革命遭到人物“強固的靈魂的血肉之軀”的無形擠兌,以至于革命僅僅作為“故事的陪襯”③而起到背景的烘托作用。
作為一個意義豐富、頗具另類色彩的復雜文本,小說《星》力圖從女性解放的角度觀照中國革命的必然性,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在以往的“左翼”小說中,男性革命者通常是故事敘述的中心人物,作為革命主體力量的化身,他們肩負著指引和推進革命行程的歷史重任。但是,在小說《星》中,敘述者對梅春革命的啟蒙者——副會長黃同志持曖昧不清的態(tài)度。首先,黃同志呈現(xiàn)為一種無名狀態(tài),敘述者始終未曾給予他完整的姓名,也幾乎沒有展開他有關革命工作的具體描述(只有一些片段式的勾勒),除了副會長的身份,讀者很難獲取黃同志革命者形象的更多信息。其次,黃同志在文本中主要以一個性愛追逐者的形象而呈現(xiàn),并且,意味深長的是敘述者采用動物性語言予以描繪,如湖邊“滿臉笑容地“”裝了一個攔雞鴨般的手勢”的調笑逗鬧,午夜勇敢地從窗門潛入,遭梅春拒絕后仍“像一只狼般地再度地奔向她”的求愛方式,以及去菜園林子約會時“像一只矯捷的壁虎般的”的興奮雀躍等,都充分展示黃同志對性愛的本能追求與熱切向往,相反,革命者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身份意識。
同樣,作為故事敘述的主要人物梅春,倘若我們仔細探究她走向革命的過程,那么,與其說是作為個體的人革命意識的覺醒,或感于革命真理的召喚,不如說是由于性愛意識的萌發(fā)和燃燒而離家“出走”的女人。梅春這一女性形象具有豐富的文化象征意味。敘述者呼之為“梅春姐”,顯然有意渲染她那種傳統(tǒng)女性溫良賢淑、勤勞本分的優(yōu)良品德,但這似乎也僅僅是一件華麗的風衣,在一向備受老人贊譽“、賢德”的梅春心中,在“空虛與落寞得像那窗外秋收過后的荒原一般”的靈魂里,涌動著一如“左翼”小說王曼英(蔣光慈《沖出云圍的月亮》)、孫舞陽(茅盾的《動搖》)式的熱烈、奔放的性愛沖動。長夜獨守環(huán)顧四壁空無一人的凄涼時時襲擊她年輕的心,“有時候,她也會為著一種難解的理由的驅使從床上爬起來,推開窗口,去仰望那高處,那不可及的云片和閃爍著星光的夜天;去傾聽那曠野的,浮蕩兒的調情的歌曲,和向人悲訴的蟲聲”。所幸的是,大革命風潮給予梅春滿足性愛意識的機會,溫和本分的梅春逐漸發(fā)生變化,“在她的腦際里,盤桓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搖擺不定的想頭”,剪發(fā)的舉動就是有意識擺脫傳統(tǒng)思想桎梏、塑造新我的重要表征。
當然,革命給梅春的自我覺醒僅僅提供一個契機,真正促使她走向叛逆的是情人黃。頗具浪漫的,是梅春對黃同志一直呼之為“黃”,它顯然是一種情人之間的昵稱,迥然于周圍人注重革命純潔性的稱呼——“黃同志”。在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小說題目“星”的命名。就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而言,“星”象征馬克思主義革命真理像北斗星那樣指引著革命青年前進,而對于深受不幸婚姻壓迫的農村婦女梅春,它意指促其覺醒走向解放的光明所在——革命真理。吊詭的是,小說中梅春的情人黃就長著一雙“星一般撩人的眼睛”。而對于梅春而言,正是這雙“星一般,長著長長睫毛的”“撩人的眼睛”,一次又一次地誘惑并最終點燃她如火如荼的激情生命,沖決她雖遭丈夫冷遇但一向以賢德自傲牢固的心理防線,給予這饑渴的年輕婦人以熱力的慰藉和心靈的滋潤,而革命也同時成為梅春投入黃同志懷抱后歸附的另一處勝地。④
別爾嘉耶夫曾經指出:“性是人的奴役的根源之一,是與人類生命的可能性自身相關的最深刻的根源之一”,他進一步指出,“生理上的性需求在人身上很少以純粹的形式出現(xiàn),性需求總是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情況以及愛欲的幻想?!雹菀源死K之梅春的愛欲需求,我以為也很恰切。在其他鄉(xiāng)人的眼里,黃同志的眼睛也許可以達到一種“漂亮”的審美效果,但是,在梅春眼里,它更具有“撩人”的、誘惑她擺脫傳統(tǒng)而走向“墮落”的巨大魔力。不過,情感的產生是具有雙向性的,黃同志的眼睛之所以形成“撩人”的視覺效果,既是客體本身具有的性愛特征,更是觀照主體潛意識流露的情感需求而致。某種程度上,這一雙“星一般撩人的眼睛”類似于莎菲女士眼里凌吉士“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王曼英眼里柳遇秋“放射著嫵媚的光”的眼睛,煥發(fā)著女人對男人強烈的愛欲渴求。不同的是,凌吉士、柳遇秋是作為敘述者著力否定的反面形象,而黃同志是作為梅春的愛人和革命同志的正面形象而出現(xiàn)的。也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梅春之所以走向革命,與其說是出于對革命真理的服膺和向往,不如說為了擺脫無愛的婚姻,尋求長有“星一般撩人的眼睛”黃同志所給予的愛的溫存。為愛而獻身,為愛而革命,篡改了以往“左翼”小說革命高于一切的政治倫理,從而使一向圣潔高尚的革命理性遭到人間情愛的擠兌。當梅春長期壓抑的情感需求經革命路徑而得以熱烈釋放時,小說為革命作出了一種“另類”的詮釋,在這里,“革命的最根本的基礎和動機是情欲和愛情受到壓抑與摧殘,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損害”⑥。
在情愛力量的巨大鼓舞下,梅春在“革命”之路上迅速成長而成為農村的“時髦”女性。在婦女會的庇護下,偷情的梅春不但堂皇地回到村里,而且開始以婦女領袖的身份與黃一起投身革命工作,“她整天都在村子里奔波著:她學著,說著一些時髦的,開通的話語,她學著,講著一些新奇的,好聽的故事”。其實,當梅春積極宣揚女子平等、自由的新思想,并贏得姑娘們和婦人們的歡喜和親近時,她對革命仍然知之甚少,工作方向的確定以及實行策略都是在黃的指導下完成的。但是,梅春一日比一日地幸福著,不僅為逐漸取得成效的婦女工作,更為當她疲倦地忙完工作回家時,能夠“名正言順”地享受黃給予的愛的甜蜜與溫馨——“像一頭溫柔的,春天的小鳥般的,沉醉在被黃煽起來熾熱的情火里;無憂愁,無恐懼地飲著她自己青春的幸福!”革命給了梅春新生的機遇,而黃則給了她生命最可寶貴的熱與愛!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女子一樣,在梅春眼里,刻骨銘心的愛與轟轟烈烈的情是生命中最大的追求和寄托。因之,情愛成為梅春展開革命工作的巨大動力,革命對于國家、對于被壓迫的民眾的偉大意義在梅春心中終究是模糊不清的。以至于革命失敗后,當丈夫陳德隆典賣田地將她從牢里保釋出來時,這位“出走的娜拉”未曾以革命者應有的氣概無畏地回到鄉(xiāng)間,回到家庭,相反,羞慚和戰(zhàn)栗、痛楚和悲酸充溢著柔弱的胸膛,甚至為了孩子,她不惜向憎惡的丈夫乞憐求和:“德隆哥!……現(xiàn)在,我的錯,……通統(tǒng),……請你打我吧!……請你看在孩子的面上——請你……?!?/p>
誠然,為了高揚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敘述者有意地彌合這種情愛敘事造成的裂隙,如設計梅春婚姻生活的回歸與整合。但是,這種彌合是何其脆弱與牽強。小說結尾部分,當酒鬼丈夫陳德隆殘酷地摔死革命之子香哥兒時,梅春陷入徹底的絕望,她憤然斬斷任何來自家庭與傳統(tǒng)的羈絆和束縛,從而造就革命者必備的凜然向前的英勇氣質。再度踏上革命征途的梅春充滿悲壯的女英雄氣概,她沒有任何牽絆,無夫無子無愛人(與陳德隆所生兩個幼子的身份在革命倫理秩序中不予承認),維系個人社會關系的紐帶已被全部切斷,她成為浩浩蕩蕩的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女性通過忘卻、抹殺性別走上戰(zhàn)場,走向革命、流血犧牲而后不復成為自我,這也正是我們歷史向女人這個性別索取的代價。⑦然而,正如魯迅所言,“其實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⑧,社會革命原不應置于人的生命關懷之上,階級仇恨也不應置于一切人類情感之上,當“革命”作為一種最高、最后的唯一能指,作為崇高的精神象征和烏托邦的化身闖入人類情感的私人場域,戕殺人類最樸素的情感,消解女性作為母親最基本的人道主義責任時,給予人的是徹骨的寒冷和無言的悲涼。
《星》講述的是一個女性革命者成長的故事,它原本應該沿用一種革命故事的講法,而不是倫理故事的講法。革命故事的講法只有唯一的敘事主體,倫理故事的講法是讓每個人講自己的故事,所謂多元的主體敘事。⑨梅春是革命者,但是,在葉紫筆下,她首先是個女人,作為女人,她并沒有太多迥異于其他女性的地方。為愛癡狂,為情沉迷,是多數(shù)女人的共同點。善良而多情的敘述者也似乎過多地注目于此,以至于有意無意地放任苦命的梅春不時偷偷溜出來作個性化敘述,傾訴她為狂熱的愛所燃燒的激情人生,展示她受長有“星一般撩人的眼睛”的黃同志誘引,并險些逸出“革命正道”的正義之旅。不過,我以為,這恰恰是小說的動人之處。在某種程度上,敘述者采用“革命”遭遇性愛,而至險些顛覆的策略有效地彌補政治烏托邦的倫理裂隙,它使小說得以跳脫以往左翼小說男性中心主義的苑囿,從女性的視角切入革命肌體而揭示永不遮蔽的恒久人性。
① 列寧:《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頁。
② 茅盾:《“革命”與“戀愛”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頁。
③ 黃照:《星》,葉雪芬編:《葉紫研究資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頁。
④ 這也正是小說遭到爭議的原因所在。有關《星》,評論者持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有人認為“《星》和《山村一夜》是葉紫創(chuàng)作陷入嚴重危機的集中表現(xiàn)”,也有人認為“《星》不僅不是作家創(chuàng)作陷入危機的集中體現(xiàn),反而標志著作家創(chuàng)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嘗試和探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是他奉獻給三十年代革命文學一份不薄的禮物”。參見吳文輝:《論葉紫》,《中山大學學報》,1965年第3期,第28頁;侯樹欽:《試論葉紫小說〈星〉6》,《山東師院學報》,1981年第4期,第71頁-第76頁。
⑤ [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論人的奴役與自由》,張百春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頁-第264頁。
⑥ 賈振勇:《當審美遭遇政治:葉紫小說〈星〉對左翼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義與啟示》,《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第70頁-第73頁。
⑦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xiàn)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頁。
⑧ 魯迅:《上海文藝之一瞥》,《二心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89頁。
⑨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xiàn)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