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恒
作 者:覃永恒,湖南長沙鐵路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學者李健吾讀《斷章》讀出“裝飾說”,被卞之琳否定之后宣稱:“詩人擋不住讀者?!薄霸娙说慕忉尶梢詳f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釋嗎?不!一千個不!幸福的人是我,因為我有雙重的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的交錯,做成我生活的深厚。” (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朱光潛先生認為:“讀詩就是再作詩,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保ā吨旃鉂撜劽馈罚┑x者心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能不能成為“一”呢?個性化閱讀和理性地分析概括是否可融為一體?
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和文本的某個部分、方面沖蕩,激活某個方面的情感、情緒、理性認識等,也就形成了個性化的閱讀。一般來說,愈是個性化的就愈是具體的、愈不具有概括性。是否可以以此而認定文本解讀就是豐富多彩的?這種個性化的解讀是否可以抹掉對文本的概括性理解,是否可以代替文本的概括性理解?個性化閱讀是深入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的很好方法,但,是否可以以進入文本的過程來代替走出文本綜觀全局抽象概括的過程?感悟的自由與理性的分析概括之間相矛盾嗎?理性的概括和分析會阻撓感悟的自然生成嗎?可以以自由的感悟代替理性的分析嗎?
下面看看《斷章》的幾種解讀:
解讀之一:裝飾說。“我們詩人對于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李健吾:《魚目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
解讀之二:相對說。也即將此詩內(nèi)容歸入主客體范疇?!瓣U明了世間的關(guān)系有主有客,但主客之勢變易不居,是相對而非絕對?!薄耙粋€人,可以為主,也可以為客,于己為主,于人為客?!保ㄓ喙庵校骸对娕c哲學》)
解讀之三:距離說?!啊稊嗾隆芬辉?,是卞之琳藝術(shù)觀的具體表現(xiàn),也即把有距離的事物組織起來,尋找其空間上與時間上的聯(lián)系狀態(tài),并試圖以此掌握‘物鏡’與‘心鏡’的微妙關(guān)系?!保惖洛\:《卞之琳抒情詩的距離和組織》)
解讀之四:愛情說。“這無疑是一首極為卓越的情詩。詩人透過旁觀者的冷眼,寫出了‘人’對‘情’的無奈,及‘情’對‘人’的捉弄??陀^的鋪敘中隱隱細味出淡淡清愁,也交代了詩中的你、我、他三方面的關(guān)系?!保ㄐ銓?《也來演繹卞之琳的〈斷章〉》)
這四種解說雖說都意會到詩的精妙處,但都是片面的:
“裝飾說”斷章取義?!把b飾說”只抓取了詩中的一個動作“裝飾”來賦予象征意義,這個“裝飾”使“明月”、“你”都變成了被動的,因而“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倘從全詩看,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澳阍跇蛏峡达L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個“看”是主動的,一定是有情有味才看,不會是被迫的看。這個看代表的是欣賞,體察。而且這句在前,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后面的裝飾就跟著帶有美的意蘊,即使是被動的,也含著一種美。讀者有權(quán)利把“裝飾”一句拿出來單獨賞玩,可以移用產(chǎn)生很多意義、情緒情感,但是不能以對部分的理解來充當對這整首詩的理解。李健吾只看到了“裝飾”的悲哀,卻沒有看到“明月”的美好、“夢”的詩意。所以“裝飾說”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相對說”只見人物不見“風景”?!跋鄬φf”雖歸入了“主客體”范疇,但本詩決不僅僅體現(xiàn)主客體的相對性,也體現(xiàn)了由主客體的相對性帶來的美和遺憾?!皹巧先恕卑涯惝敵娠L景看,但你卻不知道或者并不把“樓上人”當成“風景”去“看”。可以欣賞、可以感受的東西雖然美好,但只有當欣賞與被欣賞、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互相對應(yīng)時,才是完美的。
“距離說”以次充主?!熬嚯x說”只是試圖從“有距離的事物”,尋找其空間上與時間上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來“掌握‘物鏡’與‘心鏡’的微妙關(guān)系”,但此詩的重點并不是抽繹“物鏡”與“心鏡”的微妙關(guān)系。這一點在本詩中是微不足道的。距離對文中哲理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這種解讀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主次不分的。
“愛情說”作繭自縛。“愛情說”是最易被人接受的。但《斷章》顯然不止在說“愛情”,不只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情詩。這種解說只涉及到了“主客體”的一個方面。有賞析者如是說:“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于這首小詩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yōu)槭裁催€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其實“愛情論”者是自己在作繭自縛,耽于詩中某個方面的情感氛圍,不肯去作更深入、更博大的哲理探尋。
或斷章取義,或主次不分,或畫地為牢……要讓這中間的任何一種解說去統(tǒng)帥其他解說,肯定做不到,肯定會永遠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去,《斷章》也會因各種解說不一而蒙上“詩無達詁”的美麗面紗,永遠朦朧下去。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正是讀者學識經(jīng)歷的不同對《紅樓夢》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產(chǎn)生了不同的理解,是個性化理解,是否能以這種理解來作為對《紅樓夢》的整體解讀呢?顯然不能。個性化的解讀是通達理解、審美目的的必經(jīng)階段,但是對廣大讀者來說,真正可接受的解釋應(yīng)該只有一種。這一種解讀是對作品全面深入理解的結(jié)果,可以幫助讀者切中肯綮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實質(zhì)。但這種切中肯綮的解讀為何會變得如此捉摸不定呢?怎樣才能獲得這種理解?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序》(抗戰(zhàn)版)中說:“詩學在中國不甚發(fā)達的原因大概不外兩種。一般詩人與讀詩人常存一種偏見,以為詩的精微奧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如經(jīng)科學分析,則如七寶樓臺,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國人的心理偏向重綜合而不喜分析,長于直覺而短于邏輯的思考。謹嚴的分析與邏輯的歸納是治詩學者所需要的方法?!?恩格斯說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薄安幌卜治觥?,也就不可能有扎實的分析作為綜合的基礎(chǔ),因此中國人的“重綜合”往往也是不實的。直覺再敏銳,沒有通過邏輯的檢驗,往往不能做到精確,往往要出偏差。四種名家解讀《斷章》各執(zhí)一詞,是個性化解讀的最好體現(xiàn),是“重綜合而不喜分析,長于直覺而短于邏輯的思考”的結(jié)果,短短的一首詩,由于缺乏“謹嚴的分析與邏輯的歸納”,即算是大家,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綜合概括,不可能做到深入全面、重點突出地把握主旨。如果在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只能是半途而廢。
因此,閱讀文學作品通過充分的感知想象“意會”之后,還須經(jīng)“謹嚴的分析與邏輯的歸納”,才能切中肯綮地把握精神實質(zhì)。
下面以《斷章》為例看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
第一步:充分地感知想象。像朱光潛在《詩論》里寫的那樣,在吟讀的“一頃刻中”把《斷章》“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不僅如此,你還要憑感覺想象,調(diào)動人生積累進入詩的情境去體驗,吟誦到“言皆出于我之口,意皆出于我之心”,吟誦到你就是詩中的各種角色,有著各種情緒情感體驗,生出很多聯(lián)想想象,獲得多種人生況味。感知想象之后,還要對感知想象的部分、方面進行分析探究。文學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著不可窮盡的可闡釋性。這一階段是“詩無達詁”的階段,獲得的闡釋越多、越具個性越好。
第二步:理性地分析概括。在表象的基礎(chǔ)上進行分析、分類、比較、抽象、綜合直至概括。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你看風景,又是別人眼中的風景?!帮L景”通過本質(zhì)歸類為“可以欣賞的、可以享受的、可以回味的事物”。“愛情”只是其中一種。“看”歸類為“欣賞”、“感受”等。通過分解成部分、歸類之后,然后把一二句綜合為:一個人欣賞著、感受著、愛著,同時也被欣賞著、被感受著、被愛著,但欣賞與被欣賞、感受與被感受、愛與被愛……的雙方常常不能對應(yīng)統(tǒng)一,因而生出許多美,也產(chǎn)生許多遺憾。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明月”等事物為“你”裝飾,“你”“裝飾”“別人的夢”。“裝飾”的本質(zhì)是“美化”、是奉獻等等?!皦簟钡谋举|(zhì)是精神的、情感的,是想象的、潛意識的,是超越了現(xiàn)實的。也就是說,這種“裝飾”不僅是現(xiàn)實世界的,也是超越現(xiàn)實的。綜合概括為:人,自然成為美化、奉獻的對象,也美化著其他現(xiàn)實或超現(xiàn)實的事物、精神、情感。美與遺憾同時存在。
最后概括整首詩的主旨為:一個人去欣賞、去愛、去奉獻,也成為被欣賞、被愛、被奉獻的對象。人往往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與被欣賞,愛與被愛,奉獻與接受的雙方常常不能對應(yīng)統(tǒng)一,生出許多美,也產(chǎn)生許多遺憾。
很多教案都對該詩主旨不了了之。有的干脆丟出卞之琳反駁李健吾的話:“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guān),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者當時愛探究的這些事理,是不是就一定是本詩的主旨呢?且不論作者是不是完全想以此詩來表現(xiàn)他所探究的事理,不論作者所想與所寫能不能完全一致,如果概括成“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tài)’,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就會犯過度概括的毛病,太空泛而不利于對詩的主旨的把握。因為本文主旨只是“互相依存、相互聯(lián)系、互相影響”中的一個方面。
以目前的文學作品閱讀狀況來看,充分進入第一步已屬難能可貴,能把這一步做好的,很多人都已有成就,如上文提到的李健吾、余秋雨等;在第一步充分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做好第二步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大概要數(shù)魯迅、錢鍾書這些大家了。一些人走進第一步就走不出來,個性太強,無法進一步進入理性的層面。一些人是第一步匆匆而過,就分析概括,沒有個性充分展現(xiàn)的過程,分析就只能是冰冷、生硬的肢解,怎能游刃有余?一些人是第一步走不進去,第二步倉促上陣,如同豬八戒吃人參果,再好的果實都品不出味來。
類似《斷章》的解讀狀況常常出現(xiàn),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第10期,杜澤平《以接受美學建構(gòu)閱讀新視野》一文中寫到學生對《雨巷》的解讀分為三類:
第一,這是首愛情詩,表現(xiàn)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所感到的迷惘與惆悵。
第二,這是首言志詩。表現(xiàn)追求真理或理想境界的道路漫長與寂寥,以及在希望渺茫,甚至希望破滅后的迷惘與惆悵。
第三,全詩表露的是對真誠友誼的苦苦尋覓。
杜老師在該文中接著寫道:“種種觀點,孰是孰非?我想任何人都不應(yīng)該斷然地作出是非評判。對于同一條‘雨巷’,為什么會引發(fā)種種不同的心理情緒呢?傳統(tǒng)的文學據(jù)批評理論認為:詩人運用象征暗示手法,使‘雨巷’和‘丁香’姑娘超脫了其原始含義,形成了多層次的復雜主題,拓展了詩歌的情感容量與情緒密度……”
這三種對《雨巷》的解讀是否相矛盾?是否一定要有個孰是孰非?這三個方面非但不矛盾,不必作是非判斷,還應(yīng)該進一步綜合概括為:表現(xiàn)了對美好事物、情感的追求以及在追求過程中感到的迷惘與惆悵。
如果《雨巷》不能“引發(fā)種種不同的心理情緒”,不能引發(fā)個性化的體驗,那么這首詩早就死亡。如果我們解讀這首詩只是耽于個人的情緒、情感,不能由自我走向他者,體驗不到更多豐富的情緒、情感,看不到不同中的相同,這種解讀就缺乏理性、流于狹隘,常常要出現(xiàn)自家人和自家人鬧矛盾的情況。
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必定是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參與。雖然感知體驗時不能讓理性的分析概括過多地干預,分析概括時不能被感知體驗拖累,但這兩個過程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完成對一個文本的完整閱讀。怕的就是對閱讀的過程沒有一個清醒完整的認識,就爭論不休,就沾沾自喜,就患得患失,就杞人憂天,那樣永遠不可能探索出科學的方法,如感知的方法、體驗的方法、想象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概括的方法……閱讀教學就要永遠地徘徊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