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
作 者:韓石山,作家,學者,現居太原。
今天我講中國古代閨怨詩的魅力。過去講課,我一般都是講魯迅、胡適,或者文壇上的爭論,那種東西講得多了也沒意思,而且壞自己的形象,人家說你看這個人什么本事都沒有,就是愛罵人,就是會罵人,所以最近好幾個地方讓我開講座,我都講一些文化的課題,顯得自己也有點兒文化。
這次的題目是我自己選擇的?,F在人們一說起來,就感嘆自己沒文化,要么感嘆周圍的人沒文化,我今天這個講座就是教給大家怎么樣快速地有文化。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快速地有文化,用不著去學習古代的那些文化典籍,把《四書五經》《中國文化史》一類的書重看一遍,用不著。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多背幾首古典詩詞,如果小時候沒有下過這個功夫,現在也不晚。一個人要背幾十首、上百首古典詩詞是很容易做到的,記住了這些古典詩詞,還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就顯得自己有文化,甚至很有文化。比如兩個女孩子走到一起,這個問那個,你最近談的那個對象怎么樣啦?那個就回答,說談了一段了,不行,不過這個人還不錯,心里還在想著他。另外一個人就可以接上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或者說“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把這樣的感情歸納得有趣又非常到位,顯得自己很有文化。如果對方是個沒有多少文化的,會驚訝,如果對方是個有文化的,會佩服——我知道的詩句你也知道?
再比如到了歌廳里,可以感嘆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不管做不做別的什么,先顯得有文化。再比如幾個人在辦公室里,談起最近物價飛漲,怨聲連連,甚至粗口都上來了,如果你有心計的話,不妨說上句,“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意思是,天下可憂愁的非止這一宗事,多得很,我們這些書生有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治國方略,但是我們的意見不能上達,對世事無可奈何。這樣說既不掃同事們的興,又顯得自己有品格,有境界,鶴立雞群,不同凡響。多來上這么幾次,領導知道了,下一次提拔的時候,說不定就輪著你了。
不說與人交往了,多記住一點古典詩詞,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生活,也是都是有好處的。高興了可以吟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頹廢了也可以來上兩句,“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感嘆自己滿腹的才華,一腔的抱負不能為世所用,只好“植樹造林”去了。
過去說詩可以“興觀群怨”,“興”是比興的意思,“觀”可以理解為“觀察”,“群”可以理解為“合群”、“祥和”,而詩歌最大的一個功能就是“怨”,發(fā)泄胸中的積怨、幽怨。要知道,發(fā)泄也就是一種消除,發(fā)泄了就等于消除掉了,對社會的祥和,心境的平和,都是有好處的。簡單地說,多讀古典詩歌,我的看法:一,可以砥礪氣節(jié);二,可以發(fā)泄心中的幽怨;三,可以陶冶你的性情。還應當再添一個,可以增加人生的樂趣,使你的生活充滿歡樂向上的趣味。我覺得這幾點中,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發(fā)泄心中的幽怨,也就是消除心中的怨憤。
今天我要講的是古代的閨怨詩,集中在唐代這一時期。
閨怨詩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很獨特的門類,大致說來,就是寫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這種詩,有的是女人自己寫的,還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感情細膩,容易入詩,加上些幽怨,就更讓人哀憐了。一個歡樂的女人,她身上詩的意味可能要少一點,一個感情細膩,而處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詩的意味就要多一些。當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時候,詩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纏綿,更加動人心弦。我們今天講閨怨詩,主要集中在唐代,這是因為唐代的閨怨詩比較發(fā)達。比如張仲素的《春閨思》: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這首詩實際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詩,就是說春天桑葉泛青,一個女人去城外采桑葉,提著籃子心神恍惚,忘記了自己是來做什么的。這是怎么啦,只因為昨夜做夢,夢見了漁陽。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很多戰(zhàn)士去了漁陽。這位女子的丈夫,想來也是其中的一個,夢見了遠赴戎機的丈夫,心里當然是分外的惆悵,也就沒心思采桑葉了。在閨怨詩中,這樣的事兒,這樣的意境,應當說是很平常的。
還有一首叫《懷良人》,是個叫葛鴉兒的女子寫的,詩里是這么說的: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
“蓬鬢荊釵世所稀”,是說她的打扮是精心的,時興的;“布裙猶是嫁時衣”,是說,下身穿的布裙仍然是嫁時的衣裳。接下來的兩句是說,胡麻這么容易種的莊稼,現在正是下種的時間,卻沒有人種。為什么呢?她的丈夫外出打仗,說好這個時候回來的,還沒有回來?!暗住本褪恰盀槭裁础钡囊馑?。這首比起前一首,詩的意味就多一點了。不是僅僅忘了做什么,而是有了比興?!安既躬q是嫁時衣”,最能說明這個她哀怨的心態(tài)。細細體味一下,這個心態(tài)是非常細致的,也是非常微妙的。
還有一首,是個叫陳玉蘭的女子寫的,叫《寄外征衣》,是這么寫的: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丈夫到邊關打仗,妾在“吳地”,就是現在的江浙一帶。當西風吹到我身上,我感到冷的時候,不由得想到了遠在邊關的丈夫。古代打仗不像現在是統(tǒng)一裝備,國家提供,那時候戰(zhàn)士的衣服是要自己配備的,讀過《木蘭辭》的記得,木蘭為了替父從軍,把城里東南西北幾個市場都找遍了,才配齊了從軍的裝備。丈夫駐守邊關,不能回來,這樣到天冷的時候,寄寒衣就成了女人對丈夫應盡的一種責任。當西風起來的時候,這個女人不是感到自己身上著涼,而是想到了遠在邊關的丈夫。在這之前她已將寒衣寄出去了,現在天涼了,衣服收到了沒有,她不能不牽掛心頭。“一行書信千行淚”,可以理解為接到丈夫問訊的信,也可以理解為妻子再寫信去問訊,還是前者比較貼切些。衣服已經寄出好久,丈夫來信問衣服可寄出,眼看天氣涼了,想到丈夫將受的熬煎,不由得淚流滿面?!昂骄呉碌綗o?”寒冷已經到了,寄你的衣服到了嗎?這首詩比前面兩首詩又要委婉一些,纏綿一些,也就更加能夠體現出閨中怨婦的深沉的思念,熾烈的情感。
唐代閨怨詩里,我最喜歡的還是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我認為在七言絕句里,這是唐代閨怨詩的頂峰。為什么呢?除了它本身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之外,主要的是,感情大膽,直言不諱,平地陡起,無所顧忌,直接挑戰(zhàn)世代相襲的傳統(tǒng)觀念。它沒有寫對丈夫怎樣思念,也沒有什么夢或信呀的,而是用了一種反襯的方法,寫了一個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女子,在春天到來時的快樂的心情。但是這種快樂的心情,當看見遠處路上楊柳的顏色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轉變。妙就妙在這里。
看詩里的句子,我們可以推想,春天到了,一個已婚的年輕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華麗,然后步態(tài)輕盈地走上了翠樓。這個時候,她站在樓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遠處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徑上的楊柳的青青的顏色,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緒,一種濃烈的情緒忽然泛上了心頭,她想,如果這個時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邊,我們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該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卻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邊。干什么去了呢?去尋找封侯的機會,就是尋找升官發(fā)財的機會。和男女之情相比,升官發(fā)財的事情是何等渺小啊!這個時候應該珍惜的是人間最美好的春天的感情。有比襯,有轉折,詩味就濃了。女孩子如果早早地就學會這首詩,戀愛的時候恐怕就會增加一點品位。不是催促男朋友去升官發(fā)財,而是希望能長久地在一起生活。有詩意、有境界、有情感,在閨怨詩里面,藝術水平是很高的。
閨怨詩還有一種,就是男人假借別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氣寫出來的,這種詩因為還有別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所以更為復雜。但是因為他是借用女人的感情表達他的事情或者感情的,所以顯得更加纏綿、更加委婉,也更加具有詩味,如朱慶馀的《閨意》: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好多人都會背,其中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边@個字不能理解為燈滅了,而是說昨天晚上這個紅燭一直在亮著,好比門前停著一輛馬車,不是說馬車走了,而是說一直在著。紅燭一直亮著干什么呢?等待天亮了去拜見公婆。過去的公婆就叫“舅姑”。新娘打扮好了,嬌聲嬌氣地問她的丈夫,說我這個眉毛畫的顏色深淺,符合不符合現在流行的樣式?
這首詩我們要細細地體味,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的婚禮和現在的婚禮是不一樣的,古代的婚禮是一定要過了那天晚上,這個才是丈夫,那個才是妻子。也就是說,過了洞房花燭夜,才是這家的兒媳婦,才要去拜見公婆。我們現在舉行婚禮的時候,新郎新娘對拜之后,就拜見雙方的家長。古代重的是儀式,現在重的是契約,領了結婚證,就是夫妻了??梢?,古代更符合實際,更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出了新婚女子歡喜而又微妙的感情,談不上“閨怨”,只能說是“閨意”,女人在閨中的情緒,或者說女人在閨中的心情。
朱慶馀的《閨意》,還有個名字——《近試上張水部》。張水部就是張籍,是唐代一個很有名的詩人,朱慶馀是張籍的學生,張籍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唐代有兩種考試,一種是“明經”,一種是“進士”,明經主要是考你背誦經文的熟練程度,進士主要是考你的才華,就是寫詩,以詩來錄取。進士的名額很少,是很難考的,所以唐代有一個說法,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同樣是高考,你如果是考明經的話,三十歲考上也算是年齡大的,而進士呢,即便你是五十歲才考上,仍然是少進士。在唐代,進士的地位很高。西安有個大雁塔,下面有進士題名碑,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今天上午黃榜出來,知道考上進士了,下午就到大雁塔上題上自己的名字。過后就正式刻在上頭了??忌线M士和考不上進士的差別在什么地方呢?有一個叫孟郊的詩人寫過一首詩叫《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的意思是說,我這個人以前是邋里邋遢的,很骯臟,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從今天開始,我要放蕩起來,思緒飛揚,無涯無岸?!按猴L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人們通常理解為,我騎上駿馬快速地奔跑,一天就要看遍長安的鮮花。實際上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這里的“花”絕不是指鮮花,長安這個地方也算是黃土高原,即使不算黃土高原,也算是渭水平原,氣候和我們晉南一帶差不了多少,怎么會遍地開滿鮮花呢?再就是,他的心情有多好,要去欣賞鮮花呢?不是的,實際上這里的“花”指的是妓女,過去被她們嘲笑,因為你沒有中進士,人家看不起你,而一旦中了進士,馬上就是高官厚祿,錢財滾滾而來,這個時候,那些妓女們對你肯定是另眼相待。今天太忙了,來不及一個一個地消受,我就先把你們都看一遍,不是我看你們,是讓你們看一下我,讓你們看看,我現在已經高中進士。既然中不中進士,有這么大的差別,有這么重要的作用,朱慶馀就給張水部寫了這首詩,表面是談新婚女子的嬌憨憂慮,實際上說是,馬上要進士考試了,你說我這一次能不能錄取呢?從這一點上說,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一起高考作弊案。但是好處在什么地方呢?他為了這么一個卑鄙的目的,就寫了這么一首優(yōu)美的詩,而且流傳了一千年。張籍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回了一首詩,寫得也很好: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
“越女”就是越國的女子,即現在杭州、紹興一帶的女子,據說自古以來就很漂亮,朱慶馀是越地的人,他就拿越地的女子說事。越地的女子穿上嶄新的裝束,“出鏡心”,這個“鏡”指的是古代的銅鏡,最亮的地方就是鏡心。當你認為已經化妝好了,然后頭一揚,或者頭一側站起來,這就等于離開了鏡子的中心,就是“出鏡心”,實際上就是打扮好了,站起來了。然后“自知明艷更沉吟”,自己就知道自己非常漂亮,但是偏偏要扭捏作態(tài),還要裝模裝樣地問別人,我漂亮不漂亮?張籍的意思是說,小朱呀,你這不是多余的一套嗎?你這不是裝模作樣嗎?我能說什么呢?我只能說“齊紈未足時人貴”,齊國出產的綢緞人們未必認為是最貴重的,什么是貴重的呢?“一曲菱歌抵萬金”,你這樣美麗的女人,你這樣漂亮的女子,只要輕輕地唱上一首采菱的歌,雖說質樸無華,一萬金都買不下。這個回答婉轉風趣,很自負,也很見才氣。張籍確實是個有才氣的詩人。寫詩不是很多,沒有一首不好。
然而,我認為最見才氣的,還屬張籍的另一首詩,叫《節(jié)婦吟》,這首詩據說曾經選在中學課本的“選讀篇目”里,我今天主要講這首詩。我在別的地方曾經說過,一個人只要有一點兒靈性,把這首詩背個爛熟,細細品味這首詩的情節(jié),那么你想寫什么,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詩歌,都能寫好。這首詩一共十句: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可以說是達到了閨怨詩的極致,它的意境很美,情感很飽滿,而且它的字句可以說是,字字妥貼,句句恰當,每個字都是很平常的字,連在一起卻成了很美的詩句,句句都有詩意。先串講一下。
“君知妾有夫”,你明明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人,“贈妾雙明珠”,你卻送給我一對珠子。中國人送東西,鄭重的話,就送一對,給女性送東西送一對,意義就非比尋常了。尤其是送一對珠子,用意就更明確了。我怎么辦呢?“感君纏綿意”,我感念你真誠的、纏綿的情意。“系在紅羅襦”,只好接過來,把它系在我的小紅襖上,不是外面穿的那種,是那種緊貼身子穿的紅色綾羅做小襖。僅僅從前面這幾句話看,這不是“節(jié)婦吟”,而是“蕩婦吟”了。
為什么呢?真正的好女人不應當這樣對待。應該是怎樣對待呢,現代好女人的做法應當是,罵他一句“臭流氓”,再罵一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總之是不能給他好臉色,更不能給他好話。而在這兒,作者卻把一個節(jié)婦寫成了一個蕩婦,收下了人家的東西,還肯定了人家對她的這種感情,也就是,做出了讓禮教所不容的事情。你看她,把雙明珠接過來,像模像樣地系在自己的紅襖上。這不是淫蕩是什么!
但是下面詩人又寫到,這個女人說話了:“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我家住的高樓緊挨著皇帝的園林,我的丈夫是明光里的執(zhí)戟衛(wèi)士。明光里,想來該是漢代皇上的別宮,唐朝人寫詩,常用漢代的地名。漢代的都城在咸陽,唐代的都城在長安,兩個地方離的不遠,差不多就是一個地方。千萬別以為在皇上別宮里當衛(wèi)士,地位低下,不是的,古今中外,在皇上宮殿里當衛(wèi)士的地位,都是很高的。這是硬件,還有軟件,那就是夫妻之間的感情了。因為男女之間的事,不能光說住的怎樣,地位怎樣,還要講究個情投意合,才是真正的好夫妻。聽這個女人是怎么說的:“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她說,我知道你的用心就像日月一樣地光明磊落,可是我和我丈夫早就有了約定。什么約定呢?我對我丈夫早就發(fā)了狠狠的誓言,我要一輩子服侍,跟他同生同死,活我們就活在一起,死我們就死在一起。這就等于把自己家里的條件,丈夫的地位,還有自己對丈夫的心意,明確地告訴了對方,下面就是那兩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了。
說到這里,她從貼身小襖上,把雙明珠解下來遞給對方,一邊由不住地流下了淚水,“還君明珠雙淚垂”,鐵石人見了都會動心。還不算完,一邊流著淚,一邊又哽咽著說了一句話,可以說盡了普天下女人的人生感慨:“恨不相逢未嫁時!”唉,我沒有出嫁的時候,怎么沒有碰上你這樣的好人呢!
這首詩是用女人的口氣寫出來的,一開始就把問題提出來,而且很尖銳: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送我這么貴重的禮物干什么呢?可是我雖然有丈夫,你對我這么好,我可不是個不知好歹的女人,我是能夠體諒別人的,你愛我是值得的,因為我能夠體會你的愛意,我感知了你的纏綿、真摯的感情,我只有收下這樣的禮物,然后把它系在我貼身的小襖里。等對方認為這個女人接受了他的愛意之后,沒想到這個女人又說了一番話,而且說得實事求是,合情合理,正氣凜然,又真情一片,她說我家住的高樓緊挨著皇家的園林,我丈夫的身份也很尊貴,是皇家的執(zhí)戟衛(wèi)士。再說,我已經對丈夫發(fā)過誓,你再有什么樣的感情,都敵不過我對丈夫發(fā)的“同生死”的誓言。下面的這一句,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記住,在任何情況下用起來都顯得很有文化,“恨不相逢未嫁時”,這是閨中少婦最通達,也是最纏綿,最耐人尋味的感情。一個女人可以沒有紅杏出墻的事,但如果一輩子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感情,她的人生,恐怕不能說是完美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此以后萬念俱灰,這樣的生活能說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嗎?相反,一個女人如果能不時地遇上“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情景,即便好事成不了真,心里想一想,不也是很愉快嗎?所以我說,這首詩我覺得寫得非常好,沒事的時候把這樣的詩吟誦幾遍,可以凈化你的靈魂,提高你的思想品格,如果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也可以增加你的人生趣味。比如遇上真正心里喜歡的男人,輕輕地逗上這么一句,他也想念,你也想念,又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不也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嗎?
這首詩并不是真正的閨怨詩,它是一首政治詩。唐代藩鎮(zhèn)割據,到處都是節(jié)度使,包括安史之亂,很多地方軍閥起來反對中央政府,一些有見識的地方節(jié)度使就千方百計地結交朝廷里面有文采、有地位的人物,尤其愿意結交一些社會名流。張籍的官是水部侍郎,實際上是個閑職,相當于水利部副部長,同時是一個詩人,很有名的詩人,還是韓愈的學生。光是一個虛銜的侍郎,那些重權在握的節(jié)度使是看不上眼的,但是,作為一個著名的詩人,可就不同了。唐代中期,詩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張籍的這首詩后世刊刻的本子上,下面有個注,說是“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東平是郡望,就是這個人老家的州郡,司空是他最高的官銜,不一定是他實際的官銜。師道,是這個人的名字,他當時真正的官職,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實職,是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管轄的地域,相當于現在的山東到河北東部這一帶,包括江蘇北部,地域很大。這個人是有野心的,他要接納朝廷的官員,要接納京中的名士,就看中了張籍,知道張籍在文人中很有影響,他送禮物,寫信,意思說,你如果投靠我,歸順了我,聽我的話,跟我成了朋友,我就會給你更高的地位,如果我將來成了事,說不定你就是宰相一流的人物,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張籍是一個很有品質的人,他的老師是韓愈,韓愈當時就反對地方割據,認為中央應該削減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力,一切權力歸于中央,天下才能平安無事。于是張籍就寫了這首詩,真正的意思是說,你明明知道我是忠于中央政府的,卻送我貴重的禮物,要賄賂我,拉我下水。我知道你是真正地尊重我,并不是要害我,我暫且把你的這片心意收下??墒俏乙嬖V你,當今的皇上待我是不錯的,如果我是一個女人的話,那么我的生活狀況就像住在皇家園林旁邊的高樓上一樣體面,就像我的丈夫是皇家的執(zhí)戟衛(wèi)士一樣尊貴,我是國家的官員,享受著優(yōu)厚的俸祿,我的待遇不低,職務也不低,雖然你對我的用心無可挑剔,但是我告訴你,我是已經對皇上發(fā)過誓的,我是要忠于大唐王朝的,是不會和地方節(jié)度使勾勾搭搭,背叛中央的。所以你還是把你的心意收回去吧!雖然你用心如日月一樣地光明,可惜遲了,我已經效忠了朝廷,如果我當時還沒有得到中央的重用,那我是會領你的情的。這首詩表面看來,欲言又止,委婉纏綿,實則有格調,有氣節(jié),句句擲地都作金石之響。詩能寫到這個地步,真是絕了。
再就是,這首詩,還是一個寫文章的范本,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寫散文,細細地體味,都會啟人心智,有所領會。看一看,想一想,就知道什么叫起承轉合,什么叫以反為正,什么叫皮里陽秋,什么叫綿里藏針。不光是文意上的,也是結構上的??傊?,只要你有一點靈慧之心,可學的東西是很多的。好些年前,有位年輕人問我怎么寫小說,我說,你把《節(jié)婦吟》悟透了,就會寫小說了。多少年了,我還是這個觀點不變。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靈慧之心。
最后說幾句題外話。前幾天去看望張頷老先生,我們過去老說,這兒有大家,那兒也有大家,山西怎么就沒有大家呢?張頷老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學問,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次在他家,說起來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要有操守,要耐得住清貧,張先生隨口就給我念了一首詩,是別人的,不是他的。后來有個朋友給我說,是元朝一個詩人的詩。叫呂仲實,詩題為《勸妻詩》,收在他的一本叫《輟耕錄》的書里。張先生念的時候,有一兩個字不太準確,我是按這位朋友提供的版本寫的。先給大家念一下:
典卻青衫供早廚,老妻何必更躊躇。瓶中有醋堪澆菜,囊底無錢莫買魚。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第六句的“只因曾讀數行書”,原是“只因曾教數行書”,作者好像是個官學的教書先生。詩的意思是說,老妻啊,我已經把青衫賣了,早飯已經有了,你還發(fā)愁什么呢?瓶子里面有醋可以澆菜,我們的飯不會沒有味;錢袋子里面掏不出錢來了,我們不吃魚不就行了嗎?我這一輩子,不敢做一點點違法亂紀、雞鳴狗盜的事情,只因為我比別人多讀了幾行書。這么多年,嚴霜烈日都經過了,即使是按照次序,春風不久也應該吹到我們這樣的貧寒人家了。
這首詩我非常喜歡,我認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物價不斷飛漲的社會,隨時都會有煩心的事,經常吟誦這首詩,可以化解我們心頭的許多煩悶與怨懟。這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種品質的升華。
——據在山西省圖書館報告廳文源講壇演講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