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新疆財經(jīng)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烏魯木齊 830012)
學界對孫悟空形象解讀頗豐,其中學者李翠萍將《西游記》列為啟悟小說,認為孫悟空從潑猴到斗戰(zhàn)圣佛的過程既是不得不為的成人訓練過程,也是自我取舍、自我完善的過程。①筆者在認同孫悟空經(jīng)歷的是成人訓練過程的前提下,試圖從孫悟空成長過程中“五個基本需要層次”滿足的角度理解孫悟空形象。“五個基本需要層次”源自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界定了五個基本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般來講,五個需要層次呈現(xiàn)漸進態(tài)勢,大部分人遵循先滿足低級需要才能滿足高級需要的規(guī)律,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②
《西游記》主人公孫悟空以石卵橫空出世逐步成長為斗戰(zhàn)勝佛的過程,是其成長中各層次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小說以沙僧被收,取經(jīng)團隊正式形成為分水嶺,前二十二回主要展示了悟空在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等三個低層次需要逐步獲得滿足的過程;第二十三回之后則重點描繪了其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兩個高層次需要獲得滿足的過程。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孫悟空獲得了高峰體驗或樂觀體驗,最終成功實現(xiàn)了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西游記》第一回重點描述了孫悟空自出生后餓、渴和睡眠等生理需要滿足的過程。悟空出生伊始,以草木、山花、樹果為食,以澗泉為飲,以石崖下為宿。直到偶然的一天,他憑借膽識探明了一個“好所在”——水簾洞,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等家當一應俱全,洞內寬敞得能容千百口,于是一個“省得受老天之氣”、“安眠穩(wěn)睡”的家誕生了!水簾洞的覓得標志著孫悟空基本生理需要的獲得滿足。
當孫悟空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安全需要擺上了滿足“日程”,對安全、穩(wěn)定、遠離煩惱和恐懼以及對順序的需要隨之而來。如在與眾猴關于水簾洞尋源頭的約定問題上,悟空不負眾望做到了“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于是他要求眾猴兌現(xiàn)諾言,序齒排班,分派君臣,以“美猴王”為名統(tǒng)領花果山。通過孫悟空的勵精圖治,安寧、平穩(wěn)、和諧的生活秩序在花果山形成。在享受歡樂的過程中,不免產(chǎn)生了對生死的遠慮故煩惱不期而至。為學長生不老之術,悟空告別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乘筏遠渡,從東勝神洲出發(fā),相繼游歷了南贍部洲、西牛賀洲,歷經(jīng)磨難最終拜于須菩提祖師門下修行,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云。悟空榮歸故里,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相繼做了四件事:一是剿殺了混世魔王;二是攝搬了傲來國兵器館、武庫,操練群猴習武興師;三是向鄰居東海龍王索要“如意金箍棒”作為趁手的兵器;四是打到“幽冥界”從生死簿上勾銷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有名字的猴屬之類。隨著生死煩惱和外部威脅的消失,孫悟空成長中安全需要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
歸屬和愛的需要又是如何滿足的呢?多數(shù)人會遵循需要層次滿足理論,但需要層次是存在特例的。在孫悟空進入一種相對安全穩(wěn)定的秩序之前,實際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歸屬和愛的需要,并且這一層次的滿足過程是漫長的。例如孫悟空原本無名無姓,無父無母,因須菩提祖師為其取姓為孫,根據(jù)門下十二字取名為悟空,他便擁有了正式的姓名。巧合的是與后來加入取經(jīng)隊伍的“悟能”、“悟凈”相匹配。孫悟空擁有正式姓名的一刻,既代表其有了“戶籍”,又使其歸屬感獲得極大程度上的滿足。他在學成歸來與群猴共同慶祝本門有姓氏就是一個佐證。至于愛的需要,孫悟空則一出生就渴望與他人交往,渴望在群體或家庭中得到關注。如石猴先前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表現(xiàn)出不甘寂寞主動交往的熱情。當花果山這個安寧、平穩(wěn)、和諧的家形成后,悟空則自稱“美猴王”受到群猴的關注與擁戴。從須菩提老祖處學得本領重回花果山,孫悟空重整家園,嘗試接觸與猴界異樣的社會。如第三回寫道:“他放下心,日逐騰云駕霧、遨游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此時又會了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狨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日逐講義論武,走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雹圻@是孫悟空的第一次真正的結拜,盡管所結拜對象是一群妖魔,但出于交往的動機和渴望社會對其認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悟空作為妖猴本能地與牛魔王等接近,甚至結拜,心目中毫無正義與邪惡之分,完全以武藝高下作為結拜的標準。第四回,美猴王與天兵天將打仗得勝歸來,結拜的六弟兄俱來賀喜。孫悟空提議六弟兄可以參照“齊天大圣”的名號也稱大圣。于是牛魔王稱作平天大圣,蛟魔王稱作覆海大圣,鵬魔王稱作混天大圣,獅駝王稱作移山大圣,通風獼猴王稱作通風大圣狨王稱作驅神大圣??梢妼O悟空在與天庭對峙過程中,與妖魔關系更加親密,性情更加接近,友情、親情等需要更容易滿足。當“齊天大圣”的名號得到玉帝準奏和承認后,孫悟空不講官銜品從和俸祿高低,開始在天庭會友游宮,交朋結義,拉人際網(wǎng):相繼以弟兄稱呼結交了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他的所作所為表明其渴望在天庭社會群體中得到關注,并希冀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孫悟空在天庭中想要解決歸屬的問題,并非易事。王母娘娘蟠桃盛會請了各宮各殿的大小神仙,惟獨把自以為會憑借“齊天大圣”之名列尊席的孫悟空“忽略不計”。這無疑給孫悟空一次重創(chuàng),使其剛剛在天庭獲得的歸屬感蕩然無存。于是他通過攪亂蟠桃會,偷吃仙丹等一系列行為,以反抗自身在天庭遭受的不公待遇和極端歧視,繼而重返花果山以享受親情,重拾歸屬感。
孫悟空歸屬和愛的需要之滿足更是貫穿于師徒四人的取經(jīng)征途。如第十四回唐僧營救悟空確定了師徒關系,當晚洗浴后拿出半舊白布直裰兒以打扮行者。一個細節(jié)暖了悟空的心,一向潑皮的他回敬了“承賜”二字。第十九回云棧洞收八戒和第二十二回流沙河收沙僧,一番鏖戰(zhàn),“不打不相識”發(fā)現(xiàn)師兄弟三人均受菩薩勸化,是皈依佛門愿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同道中人。于是取經(jīng)團隊正式成立。孫悟空也有了正式歸屬,成為取經(jīng)團隊的“中流砥柱”。險象環(huán)生的取經(jīng)征途,有了喜怒哀樂,有了插科打諢,也有了正邪交鋒。朝夕相處的師徒四人在歷經(jīng)磨難的同時,也收獲了親情和友情。悟空的歸屬感和對愛的體悟滲透到了點點滴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
當歸屬和愛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孫悟空毫不例外,也有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如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七回,不惜筆墨描寫了萬壽山五莊觀鎮(zhèn)元子與孫悟空之間的恩恩怨怨。鎮(zhèn)元子混名“與世同君”,其觀中產(chǎn)“人參果”。因為五百年前,鎮(zhèn)元子與如來佛二弟子金蟬子在蘭盆會上相識,曾親手傳茶于鎮(zhèn)元子,唐僧又是金蟬子轉生,所以鎮(zhèn)元子把唐僧視作“故人”,特派弟子奉上“人參果”以表舊情。不料唐僧不識貨,反倒引發(fā)了悟空在八戒的慫恿之下偷“人參果”,從而招來了鎮(zhèn)元子大仙弟子的污言穢語,致使悟空為泄憤推倒果樹,激化了與鎮(zhèn)元子的矛盾。在一番比拼后,鎮(zhèn)元子大仙與悟空在醫(yī)活人參樹和解救唐僧問題上進行了談判,最終鎮(zhèn)元子松口:“你若有此神通,醫(yī)得樹活,我與你八拜為交,結為兄弟?!雹転獒t(yī)活人參樹,悟空幾乎動用了所有人脈。先去蓬萊訪福祿壽三星,雖不得方子,但三星給足了悟空情面,為防唐僧按三日之限念緊箍咒,一行三人到五莊觀向鎮(zhèn)元子奉拜,同時“討個寬限”。繼而悟空去方丈仙山訪帝君,至瀛洲海島求九老,到落伽山求觀音菩薩,終于有凈瓶底的“甘露水”醫(yī)活靈樹。鎮(zhèn)元子大仙特意與三老、菩薩、唐僧師徒共開“人參果會”以謝勞。會后,鎮(zhèn)元子又安排蔬酒,與行者結為兄弟,情投意合,執(zhí)著挽留了五六日才放行,真是“不打不相識,兩家合了一家”。與鎮(zhèn)元子的結拜,是孫悟空繼與牛魔王等六妖結拜后第二次正式結拜。鎮(zhèn)元子與孫悟空的“情投意合”的源泉在于兩家的本領,兩家的真誠以及兩家的相互尊重。孫悟空在這次事件中,自尊受到挑戰(zhàn)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獲得了滿足,得到了鎮(zhèn)元子、福祿壽三星、帝君、九老、觀音菩薩等仙家、佛家對其的尊重,標志著悟空從妖到仙的轉型中逐漸被認可與接受,是悟空人格嬗變發(fā)生質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事件。
在第二十七回更突出表現(xiàn)了孫悟空強烈的自尊。白骨夫人三戲唐僧,一一被悟空識破并消滅,然而肉眼凡胎的唐僧卻屢次錯怪并驅逐了悟空。孫悟空萬念俱滅,道:“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唐僧發(fā)怒道:“這潑猴越發(fā)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那大圣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凄慘。⑤從師徒二人的對話,對“人”的理解各有所指。孫悟空所說的“手下無人”中的“人”指強人、能人、伏妖之人;唐僧所說的“人”一語雙關,是對孫悟空既是“妖”又是“人”的模糊界定。此時的悟空已經(jīng)皈依佛門,處于自我取舍、自我完善的成長過程中,具有獨立人格,他極其在意外界對其“人”性的肯定:不僅僅是“能人、強人、伏妖之人”的肯定,是對其具備基本人的情感、思想的肯定,更為看重朝夕相處的唐僧對自己的尊重與理解,因此悟空表現(xiàn)出一個在社會生活中蒙受冤屈、不為理解的普通“人”的“傷情凄慘”,是其自尊的一面。即使唐僧寫下貶書,悟空仍拔下三根毫毛變出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臨行前,吩咐沙僧照顧師父,遇妖別忘擺出他的名號。這一系列行為是其自尊的延伸,雖然師父唐僧不顧念舊情,但作為已具備人“性”的悟空不能不講真情義。
還有第三十一回唐僧被黃袍怪擒住,八戒到花果山請悟空前來搭救,用激將法說服悟空來降妖。兩人經(jīng)過東海,悟空要下海凈凈身子。“我自從回來,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師父是個愛干凈的,恐怕嫌我?!碑敋v經(jīng)磨難,師徒相見,三藏謝之不盡道:“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行者道:“莫說!莫說!但不念那活兒,足感愛厚之情也。”⑥在孫悟空心中,對唐僧滿懷敬意,他渴望受到師父的尊重和厚愛,以實現(xiàn)脫胎成“人”后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愿望。
當前面各層次需要滿足之后,一種新需要和不滿足就會出現(xiàn)。孫悟空面對的新需要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般而言,并非人人可以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地,判斷自我實現(xiàn)是否獲得滿足的一個標準在于有無“高峰體驗”。何謂高峰體驗?它是一種超越一切的體驗,其中沒有任何焦慮,人感受到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感受到暫時的力量和驚奇。⑦孫悟空有無高峰體驗是考察與衡量其是否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關鍵點。從孫悟空的風雨人生,可以管窺到其曾經(jīng)歷過多次高峰體驗。
他的高峰體驗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率性不拘的自由體驗。孫悟空乃天地精華孕育而生,出生自由,個性率真,過著“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的生活,前七回展示了其個性擴張,自由無待的體驗狀態(tài)。隨著悟空皈依佛門,以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來救贖罪孽的開始,曾經(jīng)自由個性無限擴張的狀態(tài)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之下的有限自由空間。即使在有限空間,悟空仍保持率性不拘的性格。如金鼻白毛老鼠精下界禍害,托塔李天王一時錯怪他,悟空就像個潑皮放刁打滾耍賴,直到太白金星出面講情苦言相勸才作罷。悟空的潑皮行為是其為真理為正義而戰(zhàn)的折射。還有就是在如來對唐僧師徒封職如此莊重嚴肅的場合,一聽自己封為斗戰(zhàn)圣佛,與唐僧俱為佛,悟空立刻還原本性,率性而為,要求唐僧去掉“緊箍咒”,以爭取自由、平等的地位。第二是煉魔降怪的成就體驗。歷數(shù)八十一難,途經(jīng)寶象、烏雞、車遲、西梁、祭賽、朱紫、獅駝、比丘、滅法、鳳仙、玉華、金平等各國、郡、州、府,孫悟空“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全神貫注與各路妖魔鬼怪交手過招,煉就了降魔伏怪的硬本領,他的成就體驗也在一次次降魔成功后升華,到如來對其封佛達到巔峰。第三是隱惡揚善的自豪體驗。來自各方教化,孫悟空在取經(jīng)過程中隱惡揚善。如途經(jīng)烏雞國、車遲國、比丘國、鳳仙郡時,相繼發(fā)揚善心向身陷困境的國王、眾僧、小孩、郡民等伸出援手,普濟眾生,安國保民。在揚善的過程中,受到了包括唐僧在內的社會各層的贊譽與認可,悟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些體驗共同構成了高峰體驗,成為孫悟空逍遙自由的源動力,使其沒有人生焦灼感,感受到了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力量與神奇。
孫悟空的取經(jīng)過程是其社會成長過程,必然有各個階段的成長體驗。這些體驗隨著孫悟空由叛逆到服從,由孤膽英雄到功德圓滿的人生而升華,最終在精神境界上實現(xiàn)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① 李翠萍:《論孫悟空的啟悟過程》,《現(xiàn)代語文》,2007年第9期。
②⑦ [美]Jerry M.Burger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第六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頁、第220頁。
③④⑤⑥ 吳承恩:《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回,第26回,第27回,第31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