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丹(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24)
俄國作家岡察洛夫的小說《平凡的故事》問世于1847年,是19世紀40年代自然派文學的杰出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被同時代人理解為一部反浪漫主義小說。別林斯基在給鮑特金的信中曾經(jīng)評價這部作品:“這是對浪漫主義、不切實際、多愁善感的外省氣質(zhì)多么可怕的打擊?!雹貯·格拉霍夫也把《平凡的故事》看作是對浪漫主義的揭露。他認為彼得·阿杜耶夫不是一個典型人物,“塑造這個人物是為了顯示浪漫主義可笑的方方面面”②。后來A·格里高列耶夫在《1849年的俄國文學》中也附和了這種看法。從那時起,對《平凡的故事》的反浪漫主義解讀成為闡釋這篇小說的主流觀點。
當然,別林斯基等評論家是有理由將《平凡的故事》看成是一部反浪漫主義小說的。首先別林斯基這樣解讀是出于同浪漫主義進行斗爭的需要,盡管浪漫主義已經(jīng)日漸衰弱,失去了在俄國文學中的主導地位,但是并沒有徹底從俄國文學中和俄國生活中消失。別林斯基在斯拉夫派批評家的身上看到了浪漫主義的苗頭。除此之外,這種解讀也并非是評論家的主觀臆斷,而是從小說本身的內(nèi)容出發(fā)的。但是這樣的解釋,卻只看到了小說一個層面的內(nèi)容;從小說的整體結(jié)構(gòu)來看,反浪漫主義在小說中的分量就會有所不同。亞歷山大懷揣著對前程的美好想象帶著外省人的興奮來到了彼得堡。大街上的忙碌景象讓他感到驚訝,“大家急匆匆地走著,只顧忙著自己的事情,偶爾也望望過路人,那不過是免得碰鼻子”。人們之間關系冷漠,充滿敵意,“仿佛彼此全是冤家對頭”?!胺课荩质欠课?,石頭,又是石頭,盡是這些東西,像無數(shù)巨人包圍著你……沒有一點點眺望的余地;四面八方團團圍住,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似乎也都給圍住了?!雹邸氨说帽そo外省人的初步印象是沉悶的。他覺得陌生,抑郁,沒有人理會他,他在這里悵然若失,形形色色的新奇事物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引不起他的興致。他的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使他對這里見到的而在家鄉(xiāng)見不到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格格不入?!雹苓@不僅僅是一個浪漫主義青年的心聲,更是人性的回響。
當他在辦公室工作以后不禁又對官僚體制發(fā)出同樣的感慨?!案沂迨宓墓S里一模一樣!”“每時每刻,日復一日,十年百年,官僚主義機器平穩(wěn)地運轉(zhuǎn)著,不停頓,不間歇,仿佛不是人在辦理公事,而光是一些齒輪和發(fā)條……”“他在這里看到的是一些多么奇怪的人物??!這樣的人在街上見不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露面;仿佛他們誕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死守住自己的位置,連死也死在這里?!雹葸€沒有任何人對官僚體制有過這樣嚴厲的斥責。正是這個對彼得堡充滿幻想的亞歷山大發(fā)出了這樣的聲音。在官僚體制的壓抑下他在事務所里感到空虛和沉悶。
亞歷山大在一些問題上的觀點要比彼得更合乎人性。彼得在他面前曾經(jīng)談到“怎樣把一個姑娘變成一個婦人”,“使她懂得并且履行自己的天職”?!澳憬o她劃一個奇妙的圈子,不太窄,使她覺察不出界限,不越到圈子外邊去,你要巧妙地掌握她的心——那是個什么東西呀!那是個不可捉摸、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僅如此,還要控制她的頭腦和意志,使她的愛好和脾氣依從你的口味,教她以你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以你的頭腦去思考……”亞歷山大則憤怒地打斷了叔叔:“那就是把她變成一個玩物,或是丈夫的一個俯首聽命的奴隸!”⑥
亞歷山大對女性、對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則有更民主的看法,因此他嚴厲反對彼得對女性那種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亞歷山大的浪漫主義是有一定的積極因素的。Н·Г·耶夫斯特拉多夫曾經(jīng)更為深入地研究主人公的浪漫主義,他寫道:“小阿杜耶夫的浪漫主義是由外來的、不真實的、幻想的東西與人的本性中某些永恒的特點和需求、對更高更美好事物的追求組成的混合物?!雹咴谶@個混合物中既有善也有惡。岡察洛夫并不認為亞歷山大的浪漫主義是完全正面的、或者是完全負面的東西。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亞歷山大已經(jīng)徹底沒有了浪漫主義氣質(zhì),告別了過去的幻想,也失去了對彼得堡和官僚機器的敵意,不再為純潔的愛情和友誼而難過,不再為名譽和婦女地位而辯護。究竟哪一個亞歷山大更合乎人性呢?所以說只將亞歷山大的浪漫主義看作負面的東西是不正確的。同樣,只從一個方面來看待彼得也是不正確的。他的冷漠、精于算計同樣也具有兩面性。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叔侄兩人之間的一次爭論:
——您在我的心中煽起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的斗爭,又無法使它們調(diào)和,結(jié)果怎么樣呢?一切都形成了我心中的種種疑團,造成一片紊亂。
——一片紊亂!嗯,即使思緒紊亂,我也要做出些成績來。
——是??!可是您做了些什么呢?您讓我看到了赤裸裸的丑惡的人生,而在我這種年齡,正應該只了解生活的光明面。
——那就是說我總設法讓你看到生活的真相,使你不至于在腦子里盡懷著空想。我記得,你從鄉(xiāng)下來的時候真是個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所以就要預先警告你,在這里這樣幼稚可不行。也許我警告了你,已經(jīng)使你少犯許多錯誤,少做許多蠢事!要不是我,你怕不知要干出多少蠢事呢!
——也許是這樣。不過,叔叔,您偏偏就忘記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幸福。您忘了,人懷著妄想、幻想和希望才感到幸福,現(xiàn)實不能帶來幸?!?/p>
——你簡直在胡說八道!這種見解你準是從亞洲那邊帶來的;在歐洲早就沒人相信這一套了。幻想、妄想、空想——這些都是對女人孩子有用的東西,而男人需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依你看,這還不如懵懂受騙嗎?
——不,叔叔,不管您怎么說,可是幸福的構(gòu)成部分總是幻想、希望,對別人的信任、自信心、再加上愛情、友誼……然而您一再對我說:愛情是胡鬧,是無聊的感情;沒有愛情,日子過得就更輕松愉快;熱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德,比起牲口也高明不了多少……⑧
爭論的雙方都是正確的,但又不是完全正確。兩種觀點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這樣就形成了作品中的對話沖突。兩個主人公在道德層面上可以說是平等的。從本質(zhì)上說,對話沖突并不是叔侄兩人之間的矛盾和對立,而是面對第三方態(tài)度上的對立。這個第三方不是人物,而是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時代。正是時代造就了老阿杜耶夫,并且正按照同一個模式來改造小阿杜耶夫,畢竟在亞歷山大身上所發(fā)生的只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作品的名稱就暗示了這類故事的普遍性。正如亞歷山大所說:“世道是這樣嘛,我跟著時代一起跑,不能落在后面呀!”⑨
別林斯基曾指出小說的結(jié)尾不合邏輯,是憑空虛構(gòu)的,“如果小阿杜耶夫是個愛說空話的人,這樣的變質(zhì)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幸的是,年輕的阿杜耶夫,他過于真誠地沉浸在自己的謬誤和荒唐觀點之中。他的浪漫主義存在于他的本性當中。這樣的浪漫主義者永遠也不會變成實干的人?!雹猬F(xiàn)代文學研究者基本是贊成這種觀點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盡管亞歷山大的變化看起來有些不同尋常,但并不是不可能的。認為亞歷山大完全沒有發(fā)生這種轉(zhuǎn)變的內(nèi)在性格是不正確的。他并不是一個天生的浪漫主義者,作者不止一次讓我們感到,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健康的年輕人,他只是處于自身思想發(fā)展的浪漫主義時期,將來他會往哪個方向發(fā)展,不僅取決于他自己,同時也取決于他周圍的環(huán)境。
岡察洛夫并沒有描寫轉(zhuǎn)變是如何發(fā)生的,在結(jié)尾處出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一個全新的亞歷山大,作者似乎和讀者一樣對他的變化感到驚訝。“他的模樣變得多厲害??!他發(fā)福了,禿頂了,臉色紅彤彤的!”?正是這種毫無征兆的轉(zhuǎn)變才是結(jié)尾的精彩之處。要想徹底明白這一結(jié)尾的含義只能將它置于岡察洛夫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學大背景之下。19世紀40年代的自然派文學十分流行描寫人物的突然轉(zhuǎn)變,無論是從高尚變得庸俗,還是從浪漫主義變成實用主義,轉(zhuǎn)變都是突然發(fā)生的,作者在很多時候都沒有進行詳細的解釋。赫爾岑的小說《誰之罪》中在談到別里托夫的大學同學在畢業(yè)之時所懷有的遠大理想時不禁感嘆道:“青年人都懷著宏偉的抱負……任何人沒有猜想到,他們中有的只不過當?shù)娇崎L為止,在賭博中蕩盡全部財產(chǎn);有的將躲在老家里,對什么事都冷淡,飯前不喝三杯果子酒,飯后不睡三個鐘頭的覺,身體就感覺到不大舒服;有的置身于那樣使他氣憤的地位,覺得青年不如老人,覺得他們無論在舉止和道德方面都不像他的會計檢察官,只是一些膚淺的夢想家罷了?!?這段話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成為一些作品的通篇主題。
描寫時代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正是《平凡的故事》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作品在以往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土壤上建立了對話沖突的模式,沖突的一方是公式化的浪漫主義的化身,另一方則是清醒地認識現(xiàn)實的人,兩者共同面對的則是更為強大的第三方——時代的力量?!镀椒驳墓适隆匪磻恼菚r代要求和人的本性需求之間的矛盾,更準確的說是時代精神和尚未被完全壓抑的人性之間的分歧。幾十年來老阿杜耶夫完全屈從于現(xiàn)實的法則之下,按照它的要求來設計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卻沒有發(fā)現(xiàn)在看似穩(wěn)固的生活表層下面裂痕在不斷擴大,當他覺得自己的幸福已經(jīng)達到頂峰的時候,裂痕也跟著浮出水面。亞歷山大不明白他的叔叔為什么感到痛苦,就像他叔叔當初不理解他的浪漫主義熱情一樣。但是誰又能知道他在重復完叔叔的人生之路之后不會感到同樣的痛苦呢?
岡察洛夫通過彼得的痛苦向我們傳遞出了這樣的信息,即在時代精神的強大力量之下人的本性并沒有被完全毀滅,人性中的某些東西是難以根除的,它也許會被暫時地抑制住,但是不會消失,或早或晚都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小說的結(jié)尾還有一個隱含意義,事情的進展是通過兩者之間的對比進行的,一會是小阿杜耶夫的發(fā)展狀態(tài),一會是老阿杜耶夫的發(fā)展狀態(tài),卻不能將兩者的立場融合成第三種完美的、理想的人生觀,亞歷山大不可能既在精神上保留著浪漫主義者的美好品質(zhì),同時又像他叔叔一樣成為一個講究實際的人,而只能是一種觀點被另一種觀點所代替,一種異常被另一種更合乎實際的異常所代替。
從人本主義的思想出發(fā)來描寫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是自然派作品的典型特征,蘇聯(lián)文學研究者曼恩曾指出在自然派創(chuàng)作中“生活被理解為現(xiàn)實與人的本性相互影響的過程”?,岡察洛夫作為自然派作家也同樣受到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
隨著人本主義思想的不斷滲入,自然派創(chuàng)作將關注的重心從外部現(xiàn)實轉(zhuǎn)移到了人的內(nèi)心世界,過度的心理主義最終導致了對自然派最初創(chuàng)作原則的否定,自然派也就此消失在不斷向前涌動的文學長河之中。但是《平凡的故事》所采取的對話沖突的詩學模式在俄國19世紀下半葉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平凡的故事》作為自然派的巔峰之作長久地受到讀者的喜愛,岡察洛夫所表現(xiàn)的人性與現(xiàn)實的沖突具有永恒的價值,在任何時代的讀者心中都能引起深刻的反思。
①⑩ 《別林斯基全集》,莫斯科: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社,1953-1959年版,第12卷,第352頁,第343頁。
②? 《俄國現(xiàn)實主義的演變問題》,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69年版,第250頁,第270頁。
③④⑤⑥ 岡察洛夫:《平凡的故事》,周樸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頁,第65頁,第74頁,第173頁。
⑦ Н·Г·耶夫斯特拉多夫:《別林斯基和岡察洛夫小說〈平凡的故事〉》,收入《紀念岡察洛夫?qū)W術(shù)會議資料》,烏利亞諾夫斯克出版社,1963年版,第99頁。
⑧⑨? 岡察洛夫:《平凡的故事》,周樸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第328頁,第396頁,第390頁。
? 赫爾岑:《誰之罪》,樓適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