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成
通過藝術實踐,使筆者深深地認識到:“情感體驗”是話劇表演藝術的核心與靈魂,也是話劇演員進行角色創(chuàng)造的主要手段。
所謂“情感體驗”,是指演員對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感情進行設身處地的體會、感受,并以此作為塑造角色形象、表現(xiàn)內(nèi)心動作(心理動作)的基礎。
以“情感體驗”為核心與主要特點的表演,被稱為“體驗派”。我國的話劇、電影、電視劇的表演藝術,總的趨勢是“體驗派”。
這是因為:一則,“體驗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的核心與標志;二則,我國話劇、影視表演受“斯氏”體系的影響較大較深,已經(jīng)形成了話劇、影視的斯氏體系的“中國學派”。
但是,如果認真考察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情感體驗”并不是“斯氏”的發(fā)明,在他之前就已存在了,只不過“斯氏”將其提高到系統(tǒng)化、理論化、完整化的高度而已。
最早提出話劇表演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的,是英國著名演員歐文(1838—1905)。他針對當時法國著名演員科格蘭(1841—0905)提出的“把感情清除得一干二凈”的“表現(xiàn)派”理論,提出了自己的重感情的表演理論:以體會角色的感情作為準備,在表演時允許自然的敏感和情感的作用,在表演后整理舞臺上情緒激動時所采用過的藝術手法,形成積累?!耙愿星閽鞄?,把表演說成是設計感情、激發(fā)感情、積聚感情形態(tài)的三部曲?!保ㄓ嗲镉辏骸稇騽±碚撌犯濉返?05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站在歐文一邊的,還有同時期的意大利著名悲劇演員薩爾維尼(1829—1916),他說:“我相信每一個偉大的演員應當是,而實際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緒所感動的;他不僅要一遍兩遍地感受到這種情緒,或者在他痛誦臺詞時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須在每次演到這個角色時(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這種情緒。他能感動觀眾到什么程度,也正決定于他自己曾受感動到什么程度?!保ā痘貞洝ぽW事·感想》)薩爾維尼激烈地批評了科格蘭的“表現(xiàn)派”理論,明確地提出了與之針鋒相對的“體驗派”理論。但是,他所提出的“體驗派”理論,還只是一個大致的輪廓,并沒有達到透徹、細致、系統(tǒng)的程度。如他自己所說:“我實際上是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我沒法向讀者說清楚,因為我自己對這個過程也不是十分了解的。”
盡管如此,“體驗派”的表演理論已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形成一大流派,影響之深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當時在英國,就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演出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時,觀眾中的一名年輕軍官,開槍打死了扮演壞蛋埃古的演員,然后開槍自殺。所有的演員與觀眾為此事驚嘆不已,共同出資將這兩個死者埋葬在一起,并立一座紀念碑,碑文是:“這里埋葬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和最偉大的觀眾?!敝员蛔u為“偉大”,是因為演員與觀眾都達到了“忘我”的情感最高境界。
到了俄國與前蘇聯(lián)之交的著名演員和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才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豐富發(fā)展,正式形成了“體驗派”的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他于1909年6月發(fā)表論文《我的“體系”》,公開亮出“斯氏體系”的大旗。1910年,他開始對“體系”進行完整系統(tǒng)的思考,并在實踐上把由他創(chuàng)辦領導的莫斯科劇院納入“體系”軌道。不久,他發(fā)表了《我的藝術生活》、《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等重要理論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體系”的內(nèi)容?!绑w系”共分三部分:①演員創(chuàng)作時的內(nèi)心體驗;②舞臺體現(xiàn);③創(chuàng)造角色。用前蘇聯(lián)戲劇家阿?波波夫的觀點,“體系”的確切定義為:“在體驗基礎上演員對形象的再體現(xiàn)”(《演出的藝術完整性》)。由此可見,“體系”既以“體驗派”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吸收“表現(xiàn)派”的理論精華,形成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八故象w系”傳入中國,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建國以后,隨著向蘇聯(lián)學習的“一面倒”,“斯氏體系”在中國掀起了學習高潮。戲劇界對“體系”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顯著的效果。于是,“斯氏體系”成為我國話劇、影視表演的主流,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