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斌 李 浩 梁進杰 廖永健
(惠州學院化學工程系,廣東 惠州 516007)
包覆型(或核殼型)納米材料是以一種納米材料為核,另一種材料作為殼包覆在其表面形成的。包覆型納米結構復合材料因其獨特的結構,可實現(xiàn)核與殼功能的組合、優(yōu)化甚至達到協(xié)同效應,從而可以得到性能遠遠優(yōu)于核或殼的新型復合材料。由于過渡金屬有著獨特的催化、電學、光學和磁學性質(zhì),包覆型雙元過渡金屬復合材料尤為關注[2-4]。Wang等[2]制備了PdCu核PtRu/C殼型納米催化劑,相比Pt/C和PtRu/C納米催化劑,其對甲醇的催化氧化氧化活性分別提高了14倍和2.4倍。研究者將顯著增強的電催化活性歸因于PtRu與PdCu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孫彥紅等[3]采用溶膠法制備了Au核Ag殼(Au@Ag)結構復合納米粒子,并用粉末-溶膠法和水熱合成使其負載在TiO2納米粒子上,當Au/Ag的化學計量比為1:3且金屬的負載量為1wt%時,該復合催化劑對光催化消除臭氧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鈷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磁性金屬,而銅粉在導電材料、催化、潤滑油添加劑、醫(y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5]。將這兩種金屬進行結構復合可望得到性能優(yōu)越的雙元金屬復合材料,但目前有關包覆型Co-Cu雙元金屬復合材料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采用兩步法制備了納米/亞微米結構包覆型Co-Cu雙元金屬復合材料,先采用水熱法合成出葉片狀納米結構鈷材料,再用置換法使銅單質(zhì)沉積在鈷的表面,形成包覆型Co-Cu雙元金屬復合材料。
六水合氯化鈷,無水乙醇,氫氧化鈉,水合肼(80%),五水硫酸銅,乙酸,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未經(jīng)進一步純化;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
采用兩步法合成包覆型Co-Cu雙元金屬復合材料:第一步,將16mmol CoCl2·6H2O溶于15ml的蒸餾水中,緩慢滴入濃度為10 mol/L的NaOH溶液20ml,得到懸濁液;在劇烈攪拌下向上述懸濁液里加入20ml乙醇和10ml 80%水合肼;將所配得的懸濁液放進用純聚四氟乙烯襯底的高壓釜中,并在放在恒溫(140℃)的烘箱中在一定溫度下反應3h左右。反應后冷卻反應釜,收集得到黑色粒子,用水和丙酮洗滌多次,放入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8h得到黑色粉末。第二步,在機械攪拌下,取一定量的黑色粉末混入0.1mol/L的硫酸銅和0.01mol/L的醋酸混合溶液20mL中攪拌。采用前述方法洗滌、干燥樣品,得到灰紅色固體粉末用于表征。
使用XD-3AX射線衍射儀(日本,島津公司)對合成的樣品的進行晶型分析。測試條件為:Cu靶、Ni濾波,射線波長為0.15418nm,管電壓35kV,管電流30mA;采用Hitachi-4800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觀察鈷納米材料的形貌及尺寸,測試時加速電壓為10-20kV。采用EagleⅢ XXL能譜儀(美國,EDAX公司)進行元素分析。
圖1示出所制備的鈷納米材料的SEM照片。從圖1a可見所制備的鈷材料呈三維發(fā)散狀,類似花簇,尺寸約為10 μm。圖1b是單個花簇單元的SEM照片,該單元由10個左右“鈷葉片”所組成,每個葉片長約5μm。圖1c示出“鈷葉片”的精細結構,“鈷葉片”表面十分粗糙,充滿了直徑在300 nm左右、厚度為十幾納米的鈷納米薄片。
圖1 所制備鈷納米材料的SEM照片
圖2是所制備的鈷納米材料的XRD、EDS圖譜。從XRD圖譜可知,所制備的鈷材料在2θ=41.6°、44.3°、47.5°、51.5°和 75.9°出現(xiàn) 5 個衍射峰,和文獻的報道一致,表明該鈷材料為面心立方和六方密堆積的混晶[6,7]。圖譜中并未出現(xiàn)氧化鈷或氫氧化鈷的特征衍射峰,表明本研究作采用的方法可將二價鈷全部還原為零價。DES圖譜出現(xiàn)三個較強的峰,均對應于鈷元素的峰。另外還有兩個極弱的峰,分別對應于碳元素和氧元素,它們可能來自于樣品的表面氧化或是表面吸附的少量雜質(zhì)。
圖2 所制備的鈷納米材料的XRD(a)和EDS(b)圖譜
圖3a是置換反應進行了15分鐘后所得樣品的SEM照片。樣品表面出現(xiàn)了一些亞微米尺寸的多面體,絕大部分的尺寸在200 nm到500 nm范圍內(nèi)。將該圖與圖1b,c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基體材料鈷的表面形貌已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大量納米鈷薄片已消失,表面變得相對比較光滑。這點不難理解,因為置換反應是發(fā)生在鈷納米材料和硫酸銅溶液的固液界面。表面的鈷納米薄片由于比表面能大,反應活性高,會優(yōu)先和銅離子反應。此外,從形貌上分析,這些多面體應該是置換反應在固液界面留下的產(chǎn)物,即零價銅。圖3b是置換反應進行了30分鐘后所得樣品的SEM照片。從圖中可見基體鈷材料已基本看不見,樣品表面充滿了大量的正八面體銅微晶,這些正多面體尺寸大多在800 nm左右,和圖3a中多面體比較,尺寸明顯變大。這是因為隨著置換反應的進行,所生成的銅晶粒越來越多,部分會加到先前生成的晶粒上使其長大。這也表明在本研究中可以通過控制置換反應的時間調(diào)控樣品中鈷銅的元素比例。
圖3 置換反應時間分別為15分鐘和30分鐘時所得的樣品的SEM照片
圖4是置換反應進行了30分鐘后所得樣品的EDS圖譜,其中a、b分別是在0-14 keV、0-1.5 keV能量范圍內(nèi)的圖譜。
圖4 置換反應進行了30分鐘后所得樣品的EDS圖譜
從圖中可見,隨著反應的進行EDS圖譜中出現(xiàn)了較強的銅元素的能譜峰,銅元素和鈷元素的原子比為3:1,表明此時樣品中的元素主要為銅。注意到圖4b中出現(xiàn)了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能譜峰,這是因為本研究向反應體系中加入了醋酸調(diào)節(jié)酸性為了防止單質(zhì)鈷表面生成氧化鈷或氫氧化鈷從而阻礙了置換反應的進行,所制備的包覆型材料中吸附或夾帶了部分醋酸導致EDS圖譜中出現(xiàn)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能譜峰。
采用兩步法合成得到Cu包Co雙元金屬復合材料,第一步使用水熱法制備出頁片狀納米結構鈷材料,第二步使用置換法使亞微米銅單質(zhì)沉積在鈷的表面,形成包覆型Co-Cu雙元金屬復合材料。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置換反應時間的增加,銅的尺寸及形貌均會改變。當置換反應時間為30分鐘時,鈷的表面上包覆了大量八面體銅微晶,其尺寸在800 nm左右。此時復合材料中鈷銅元素原子比約為1:3。
[1]王瑩,王華,李蓉,杜玉扣.核殼型納米粒子合成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進展[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10,28(1):65-78.
[2]Wang R.,Li H.,Feng Z.,Wang H.,Lei Z.Preparation of carbon-supported core@shellPd-Cu@PtRu nanoparticlesfor methanol oxidation[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4):1099-1102.
[3]孫彥紅,張敏,楊建軍.雙金屬核殼結構負載型Au@Ag/TiO2催化劑的制備及表征[J].無機化學學報,2009,25(11):1965-1970.
[4]崔顏,顧仁敖.Ag核Au殼金屬符合納米粒子的制備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J].高等學?;瘜W學報,2005,26(11):2090-2092.
[5]王玉棉,于夢嬌,王勝,侯新剛,趙燕春.超細銅粉的制備方法、存在問題及應用[J].材料導報2007,21(專輯Ⅷ):126-129.
[6]LiH.,LiaoS.Preparation oflarge Co nanosheets with enhanced coercivity by a magnetic-field-assisted solvothermal approach free of surfactants,complexants or templates[J].J.Magn.Magn.Mater.,2009,321(17):2566-2570.
[7]李浩,張喜斌.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s-coated cobalt nanoparticles by solvethermal approach in polyol medium[J].材料導報,2010,24(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