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城
浦口區(qū)地處南京市西北部,揚子江北岸,與南京市雨花臺區(qū)、江寧區(qū)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別與安徽省來安縣、滁州市、全椒縣、和縣毗鄰。春秋以降,浦口一直是江北繁華之地。近代的浦口作為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興建了大量的工業(yè)建筑群,在這些工業(yè)建筑附近,由于職工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一定規(guī)模的民居建筑,比較集中則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歷史街區(qū)。龍虎巷街區(qū)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
龍虎巷歷史街區(qū)位于南京市浦口區(qū)頂山街道,浦鎮(zhèn)車輛廠西北側。近代,浦口開埠。光緒年間,英國鐵路公司修筑津浦鐵路,該鐵路北起天津,南到浦口。為了維修津浦鐵路南段運行的機車車輛,以及線路、橋梁、輪渡等維修所需配件、材料,當局于 1908年在浦口又興建了浦鎮(zhèn)車輛廠(時名鐵路浦鎮(zhèn)機廠)。隨著津浦鐵路的興建,大量北方的修路工人隨工程南下浦口,漸漸在浦廠西北側形成了街區(qū),并取名龍虎巷,含藏龍臥虎之意。
龍虎巷的民居絕大部分是天津人、唐山人于民國初年至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zhàn)爭之前)間建造的。他們世世代代干鐵路,做廠的,跑車的都有。許多老房子里,至今居住著他們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子孫。浦廠當年勢力較大的有王家、范家等,他們結拜成兄弟,現(xiàn)在的居仁巷58號,89號和前面的88號等都是他們自家請瓦匠蓋起來住家的房子。當年建房所需的材料有許多也都是用浦廠中的。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龍虎巷周邊的民居被日軍征用當作兵營,得以較好的保存下來,沒受到嚴重的戰(zhàn)爭毀壞。解放后,這些民居有一部分收歸房管所,另外一部分則仍為原房主所有。文革時期,因當時范家的房東怕自家的大宅子被充公,就與當時住進的房客協(xié)商將一部分的房產賣了出去。因此,以后南來北往住進來的房客也漸漸多了起來?,F(xiàn)在的龍虎巷人口組成也不僅僅是唐山人占多數了。
龍虎巷的民居是在當地特定的自然、歷史以及社會條件下誕生的。當年修建這些房屋的居民很多都家境殷實,具有一定的財力興建高質量的房舍。與浦口本地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閣樓式民居不同,這些來自華北平原的職工所建造的住所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規(guī)模的使用青磚,封閉而厚實,而且均為單層合院式建筑,多用硬山屋頂,體現(xiàn)出典型的華北建筑風格(見圖 1)。由于龍虎巷與浦鎮(zhèn)車輛廠有著深厚的淵源,所以這里的民居也受到工業(yè)建筑的影響,大都選材考究,施工精良,功能合理,質量上乘,同時裝飾又比較簡潔,體現(xiàn)出獨特的理性之美。由于浦鎮(zhèn)車輛廠最初是由英國人建造和管理,所以龍虎巷的民居建筑又或多或少的受到英式建筑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山墻上。其中一些建筑在中國傳統(tǒng)的封火山墻的基礎上,將山墻的輪廓改造成英國式樣。某些還在山墻上使用了仿照英式壁爐所砌筑的裝飾物,實際上并沒有壁爐的功能,但卻起到美觀的作用,可看出當年的營造者在浦鎮(zhèn)車輛廠長期被英國人管理的環(huán)境下對英式建筑特色的吸收(見圖2)。
整個街區(qū)占地約2.5 km2,總平面為扁長形,從西北到東南長約320 m,從東北到西南寬約100 m。各條街巷組成的主干與分支脈絡清晰。龍虎巷是街區(qū)的主干道,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320 m,寬約8 m。周邊聯(lián)系著眾多的小巷,寬度在2 m~5 m之間。名字也都古樸雅致,諸如禮儀巷、仁義巷、居仁巷、思索巷等等。巷子之間交錯相連,四通八達。大多數巷子已經被改造成水泥路,少數仍保留了原始的青石板路。巷子兩旁分布著青磚小瓦的院落,整個街區(qū)現(xiàn)存民國建筑40余處,保存較好的有近20處。建筑均為一層,空間尺度宜人。
龍虎巷的民居建筑多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格局,一層,一進~三進不等,有明顯的中軸線。正門大多設有門房;正對大門為正房,一般為三開間,中間是堂屋,兩側作為臥室;院落左右兩側有廂房,開間從一間~七間不等;整個院落不設回廊,院內多用青石板鋪地,再栽種各種花草樹木。龍虎巷地區(qū)的民居高大寬敞,大多為單層兩坡頂,磚木結構,用圓木建造梁柱體系,再用青磚砌筑墻體。梁架以穿斗式為主,兼用抬梁式。木料直徑在150 mm~300 mm之間,均為圓柱形,施以清漆,外觀即為木材原樣,木雕也很少使用,體現(xiàn)出類似于工業(yè)建筑的理性之美。據當地人描述,這些房屋當年的主人大多家境殷實,很多房屋初建成時,室內地坪下面造有七八十厘米深的地窖,上面鋪設木板,可以使室內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可惜這些地窖現(xiàn)在已經基本無存。
1)基礎。院落內地坪一般比院外街道高出500 cm左右,大門前設踏步。這種抬高院落地基的做法對于排除院內雨水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對浦口當地多雨氣候的適應。
2)墻體。與江南地區(qū)的粉墻黛瓦不同,龍虎巷民居的墻體均為青磚砌筑,不刷石灰,也不設木板墻。墻厚約300 cm,灰縫厚約1 cm,用白石灰粘結,灰縫細膩,做工精良,歷經近百年風雨依然完好。這種厚實的墻體做法體現(xiàn)了華北平原的建筑特點。
3)屋頂。龍虎巷民居的屋頂主要有懸山和硬山兩種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硬山頂的封火山墻,高大突出,有些還受英式建筑的影響,在封火山墻上做出壁爐和煙囪式樣的裝飾。屋面鋪設小青瓦,正中一條屋脊。但是由于受到華北地區(qū)建筑特點的影響,這些住宅的出檐都很淺,而浦口雨水較多,所以后來一些居民在建筑檐口下又加建了簡易的雨篷。
4)磚飾。由于龍虎巷民居建筑的建材以青磚為主,所以相應的磚飾也比較發(fā)達,這些磚飾主要出現(xiàn)在大門的門頭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精雕細刻不同,龍虎巷的磚飾簡潔大方,不用雕刻,而是采用豐富的砌筑手法,體現(xiàn)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工業(yè)理性之美(見圖3)。此外,門窗過梁上皮的磚有各種式樣的砌法,既符合受力原理,又經濟美觀(見圖4)。
5)室內裝修。龍虎巷民居的室內空間基本上簡潔實用,裝飾很少。比較有特點的是地面裝修,原來在堂屋里均有青石板鋪地,形狀有正方形、多邊形等多種花樣,如今仍有幾處保存完好。而臥室之中則鋪設有木質地板,但是已經基本無存。
6)室內采光。民國時期的建筑在形制上比清朝的要開放靈活許多。比如很多堂屋或者臥室,除了正面開窗采光以外,會在建筑背面開小窗,增加采光和通風量,在風雨天或者寒冬里將窗戶封實,仍可起到保溫的作用。
古建筑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龍虎巷民居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歷史意義以及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在這些民居里承載了津浦鐵路以及浦鎮(zhèn)車輛廠所衍生出來的獨特的生活文化。如何對其進行保護以及延續(xù)街區(qū)的活力是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1] 江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浦縣志[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5:12.
[2] 浦口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浦口區(qū)志[M].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5:1.
[3] 汪永平.南京歷史文化名鎮(zhèn)——浦口三鎮(zhèn)[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4-17.
[4] 馬瑞亞.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南北差異[J].山西建筑,2008,34(2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