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京
記得十多年前在商洛電視臺做記者時,有一次去商州二十里鋪村采訪某民政領導慰問貧困村民。當這位領導來到一位貧困村民家時,這位村民正在臥床養(yǎng)病,見到領導來了,自然很激動。不料一位攝影記者為找一個好角度拍照片,竟鞋也不脫就跳到村民炕上,這位村民見狀馬上臉一繃,什么也不說了。多年過去,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一直很深,它告誡我,對待任何一位采訪對象都應該尊重,若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記者就根本不用指望會采訪到什么。
記者在采訪時,除通常的禮貌禮儀之外,還要根據(jù)不同采訪對象的年齡、職業(yè)特點、性格心理特征,采取與之相應的采訪方式。最基本的,無非是措辭、舉止以及態(tài)度。當采訪對象明確表示不愿接受采訪,或出現(xiàn)激動情緒時,記者不僅不能著急,更不能出言不遜,完全可以找尋契機轉(zhuǎn)換話題,亙雙方關系拉近,進入采訪話題也就水到渠成。
2008年4月,我去甘肅慶陽采訪學生中毒事件。一天到當?shù)啬陈毮懿块T采訪,不料在一個主管此事的領導處吃了閉門羹,雖然采訪被拒,但我沒有表現(xiàn)出很反感或是生氣的樣子,而是在門口轉(zhuǎn)悠了一會兒,然后又走進該領導的辦公室。當時對方看我又來了,顯得很煩躁,可是我笑著說:太渴了,能不能給杯水喝?這個要求頓時消除了對方的戒備心,隨后就坐下聊了起來,得知對方曾在西安上過學,我便介紹了一下現(xiàn)在的情況,繼而看到墻上掛著一幅隸書橫幅,便又把話題拐到書法上,由于對方很喜歡寫字,于是很快就拉近了關系。當越聊越深的時候,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對方便介紹了事件調(diào)查的進展情況。
當采訪對象拒絕采訪的態(tài)度很差時,記者更要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和講話方式,不要使用對抗性、攻擊性強的話語。從近年發(fā)生的多起采訪沖突事件看,十有八九是采訪對象拒絕記者采訪后,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即便采訪要求被拒絕,對方態(tài)度蠻橫,記者也不能盲動,要在尊重對方權利基礎上,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判斷其處境,經(jīng)過換位思考后再考慮采用什么辦法繼續(xù)展開采訪。
我曾采訪過一位女吸毒者,她的墮落經(jīng)歷甚至其家人都不知道,她起初想接受采訪,后又顧慮重重,擔心周圍人“對號入座”后自己不好再在當?shù)厣睢S谑俏叶啻未螂娫?,告訴她記者在報道中可以使用化名、隱去個別細節(jié)等措施來保護她,最終說服她坦然接受了采訪。
2002年夏天,我去漢中某醫(yī)院做追蹤采訪,因為之前批評稿已經(jīng)見報,剛和同伴到院辦詢問院方的整改結果,辦公室就進來了七八個人,隨后對方你一言、我一語說起此前報道的不是,慢慢地居然謾罵開來。當時我氣得頭都要炸了,同伴也差點發(fā)作,但最終我們還是壓住了火。記得出來的時候,我和同伴氣得臉都紫了。可過后想一想,幸虧克制住了沖動,否則一旦爭起來,不但采訪無法完成,甚至還會出現(xiàn)沖突。何況醫(yī)院被批評報道后,有怨氣、發(fā)牢騷也可以理解。果然,當我第二天再去醫(yī)院時,對方不僅沒有拒絕,反而很配合地介紹了報道后的整改情況。
在采訪中,肯講愿說的采訪對象并不多,尤其是那些受害者、死難者的親人、家屬,往往因不愿再“揭傷疤”而拒絕記者的采訪請求。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直接、貿(mào)然地采訪,等于就是對采訪對象不尊重,一旦受到抵觸,再試圖采訪就十分困難。因此,在尊重采訪對象意愿的前提下,應該想辦法用迂回、漸近的辦法來叩開被采訪者心扉,讓對方把記者當成可傾訴的對象。
采訪玉樹地震時,得知玉樹賓館一位女服務員一家6口人遇難,卻還在賓館救援區(qū)幫助別人后,我想采訪她??墒怯峙露溉粏柶?,被斷然回絕,于是就借口找不到給電腦充電的地方,讓她想想辦法。她熱心地答應了。認識之后,她說想上網(wǎng)看看地震的照片,我就把電腦打開,一張一張讓她看,她邊看邊嘆息。在她完全處于思念親人的狀態(tài)時,我只開了一個頭兒,這位不幸的姑娘便將滿腹的悲傷傾訴了出來。
在結古鎮(zhèn),得知瓊龍南街的伊西求忠老人因失去女兒女婿以及三個月大的孫女的情況后,我想去采訪他,但又擔心對方不會普通話且剛遭遇不幸拒絕采訪,于是便先找了一位高中生多吉才仁當“翻譯”,請他先代為轉(zhuǎn)告我對老人的同情以及想去看望采訪的意思,誰想經(jīng)過轉(zhuǎn)告老人竟答應了。采訪時,由于有多吉才仁從中解說、翻譯,雙方雖言語不通,意思表達卻很完整真切,隨著距離拉近,老人不知不覺便把記者當成傾訴對象,訴說起內(nèi)心的苦痛。
□ 4月16日,青海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記者拉加扎西(右一)在災區(qū)采訪。青海電臺藏語頻率的38名職工震后立即投入抗震救災報道,用溫暖的聲音喚起玉樹地震災區(qū)群眾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重建家園的信心。 (新華社/發(fā))
像這種迂回的辦法,有人會認為浪費時間,其實不然。通過迂回,可以讓記者在尊重采訪對象的前提下,接近被采訪者,并進而利用已有的感情鋪墊,將記者采訪轉(zhuǎn)換成采訪對象的傾訴,從而實現(xiàn)“雙贏”。
當然,倘若采訪對象因病重或正在養(yǎng)傷的確無法接受采訪時,記者還可以找采訪對象的親戚、朋友、鄰居,或向其所屬的村、組、居委會了解情況,萬一連這種條件都不具備,也可以再等一等,另尋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