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守滿
一、一個平常而別致的題目
俗話說“題好一半文”。本文的題目就有一些值得玩味之處。首先,一個“記”字點明了本文是一篇寫人記事或?qū)懢笆闱榈奈恼?。事實也?本文完美地將寫人記事繪景抒情于一爐,真實地再現(xiàn)了作者的生活現(xiàn)實?!耙褂巍币辉~更是新穎醒目,讀之心生懸念:為什么要夜游?夜游會有一番怎樣的經(jīng)歷呢?如果不忙著看下文,略微開動腦筋想一下,就覺得這也符合蘇軾的個人特性,他不就寫過一首很有名的夜游詩《海棠》嗎?其詩曰:“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裝。”這個珍惜時光、珍惜美景、風(fēng)流多情的蘇軾,夢與月都是他常寫的題材,今天他“夜游”承天寺,也就自然而別致了。
二、一個短小而完整的情節(jié)
讀全文,我們會明顯地感受到這是一段真實的生活:某年月的一個冬夜,月光皎潔,孤獨的詩人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二人一起漫步于寺院,不顧冬夜的寒冷,縱情賞月。故事短小,可一個熱愛自然、渴盼清明日月的人物形象已躍然紙上。不是么,僅僅為這點小景,在他人的院子,不顧嚴(yán)寒?但也恰恰是這點小景,陡然觸動了作者那一時平靜的心,趕走了他那曠達(dá)樂觀的心緒。他剛賞到月景,就動情而理智地感嘆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個“閑人”,讓人看到了作者的清閑——有官無職,也讓人看到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與無奈。一個“但”字和一個“少”字,又分明道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自慰、不平與憤懣!不難想象,諸種感覺齊上心頭的蘇軾,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繼續(xù)賞月的興致。真的,他還能再賞出一些什么來呢?——此景此情已經(jīng)夠了!因而文章至此便戛然而止,一個剛剛開始的故事就成了瞬間豐滿的結(jié)果,一段情景交融的生活就立馬凝固成了永遠(yuǎn)冰封的特寫。
蘇軾評論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不可不止”;看似“小文章”,其實是“大手筆”,乃中國文化長廊的一絕啊!
三、一個簡明而深刻的主旨
毫無疑問,本文結(jié)尾處的議論語集中揭示了此文的主題?!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外在的這些自然美景其實并沒有什么希奇的,為什么人們卻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感受到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自答,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閑暇的心境,只有像作者這樣清閑、心凈,才會關(guān)注和欣賞到這些自然美景。此為第一種閱讀境界:與文本對話,以文中景悟文中情。
進(jìn)而我們又會向深處想:人們都在忙于什么事物呢?是生計嗎?很容易,我們會進(jìn)一步聯(lián)想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史、中國文人的文化追求,從而能從更深層次上領(lǐng)悟到:世人都在追名逐利,而作者卻能始終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dá)超然。此為第二種閱讀境界:與心靈對話,以讀者心覓作者情。
如果知人論世,我們又會讀到一個憂憤的“閑人”、一個雖有追求但并非真正曠達(dá)的“閑人”! 元豐二年七月,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政敵彈劾,并以諷刺新法的詩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0多天,幾乎被砍頭。由于范鎮(zhèn)、張方平等的營救,12月蘇軾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tuán)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是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蘇軾甘愿做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閑人嗎?當(dāng)然不愿意。略早些時候,他由京城被調(diào)到江浙任上時,忙碌之余不就有“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的想望嗎?任上盡管很有作為,不還是抒發(f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濟(jì)世壯志嗎?總觀蘇軾一生,他確實是不求名利、曠達(dá)樂觀的,但他也總是勇對現(xiàn)實、積極用世的,“達(dá)則兼善天下”,窮又能不只是“獨善其身”,他會做一個真正的“閑人”嗎?他會有一顆真正的“閑心”嗎?到黃州后,蘇軾給好友李端叔的書信說:“得罪以來,深自閑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贝藭r的蘇軾不但不被朝廷信任,也被世人遺棄,身在荒遠(yuǎn)之地,只有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其苦悶、無聊、憤懣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蘇軾臨終前的《自題畫像》詩中,他還寫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逼洹叭松鐗簟?恨恨哪可論?
今夜靜寂,院落凄清,月光皎潔,暗影搖動,一切都是“閑人”的心境。只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此時的蘇軾百感交集,“閑人”其實不閑啊!此為第三種閱讀境界:與作者對話,以作者境論作者情。
(作者單位:贛榆縣歡墩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