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朔晨,陳 萍,卓閩彬
室性期前收縮可見于正常人及心臟病患者,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嚴重者可影響血流動力學效應,出現(xiàn)癥狀,甚至危及生命,引起猝死。胺碘酮應用于臨床抗心律失常療效確切,但長期服用,可出現(xiàn)肺纖維化、甲狀腺功能失調、心率減慢,甚至傳導阻滯等不良反應。穩(wěn)心顆粒是治療心律失常的中成藥制劑,不良反應小。2007年9月—2009年9月筆者采用中成藥步長穩(wěn)心顆粒及胺碘酮進行臨床療效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院門診及住院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患者99例,包括:(1)器質性心臟病合并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 (>30次/h);(2)非器質性心臟病室性期前收縮,即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伴明顯心悸癥狀。其中器質性心臟病53例,非器質性46例 (經(jīng)器械檢查未見有器質性心臟病)。排除:(1)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2)多器官功能衰竭;(3)洋地黃中毒;(4)顯著心動過緩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及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隨機分為穩(wěn)心顆粒加胺碘酮組 (治療組),胺碘酮組 (對照組)。治療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9~71歲。對照組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齡40~74歲。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基礎病和 (或)去除誘發(fā)因素基礎上進行服藥,并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2周。兩組均口服胺碘酮片,規(guī)格0.2g,劑量0.6g/d,分3次口服,見效后改維持量0.1~0.2g/d。治療組加服穩(wěn)心顆粒,1包/次,3次/d,沖水服用。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查心電圖1次/3~4d,治療前后描記24h動態(tài)心電圖,檢測肝、腎功能、胸部 X線片及血液T3、T4、TSH,記錄心悸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藥物增減情況。
1.4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末2次或3次心臟聽診及ECG未見期前收縮,ST-T正常,或DCG示期前收縮減少75%以上,且期前收縮均為單發(fā),ST-T正常者。有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心臟聽診及ECG偶見期前收縮,但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或減輕1度;或DCG示期前收縮次數(shù)雖較前減少70%以上,但仍有連發(fā)期前收縮,ST-T正?;驂旱?.05mV者。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2.1 兩組臨床療效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2.2 胺碘酮用量比較 治療組病人1~3d內期前收縮基本消失,改用維持量 0.1~0.2g/d,胺碘酮 4周總用量為 4.4~5.4g。對照組病人5~8d內期前收縮基本消失,改用維持量0.2g/d,胺碘酮4周總用量為8.8~11.0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中有3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2例發(fā)生竇性心動過緩,1例I度房室傳導阻滯。治療組中有1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兩組患者均未有其他嚴重心律失常,肝腎功能、T3、T4、TSH、胸部X線片與用藥前無變化。
胺碘酮為臨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小劑量胺碘酮可抑制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但使用胺碘酮可能發(fā)生心臟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肺纖維化、甲狀腺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等,尤其是在長期大劑量服用情況下。步長穩(wěn)心顆粒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研制而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可延長內外膜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 (APD),并對心肌細胞的鈉通道、L鈣通道、整流鉀通道和瞬時外向鉀通道均有抑制作用,這是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機制,同時不增加跨壁復極離散度(TDR),反而使TDR縮短,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穩(wěn)心顆粒聯(lián)合胺碘酮治療室性期前收縮比單用胺碘酮效果好,且可減少胺碘酮用量,進而減少其不良反應,服用方便、安全、療效顯著,有很好的協(xié)同作用,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