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農(nóng)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史家之一,曾經(jīng)有人認為他已經(jīng)接近司馬遷的水平。但他平生有一樁很不光彩之事,這就是《晉書·陳壽傳》所載的他向人家索取巨額財產(chǎn),然后才肯為其先人作傳:“丁儀、丁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慌c之,竟不為立傳?!庇袃攲懠褌?、無償就不寫,“史德”大大受損。
一般認為此說并不可信:水平極高的陳壽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可是也找不出否認此事的確切根據(jù),所以我們只好姑且承認仍有此事:了不起的史家也可能偶爾犯錯誤。
陳壽不向別人尋租討米而專門找二丁的后代,那是有原因的。二丁遭遇很特殊,在政爭的變局中一起死于非命,其后代大約很需要一篇“佳傳”。小丁的祖父,亦即丁儀(正禮)、?。ň炊Y)兄弟的父親丁沖是曹操的老朋友,曾經(jīng)勸曹操迎獻帝都許昌,以此大功當上了權(quán)力很大的司隸校尉,丁儀被辟為西曹掾,后遷尚書,曹操打算把女兒嫁給他,因為曹丕反對(說他盲了一只眼,沒有條件充當曹家的快婿)未能成其好事。丁儀從此自結(jié)于曹植而與曹丕對立,史稱“時儀恨不得尚公主,而與臨淄侯(曹植)親善,數(shù)稱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儀又共贊之。及太子立,欲治儀罪,轉(zhuǎn)儀為右刺奸掾,欲儀自裁而儀不能,乃對中領(lǐng)軍夏侯尚叩頭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職事收付獄,殺之”。(《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注引《魏略》)曹丕殺丁儀及其弟丁當在他繼承曹操的地位當了魏王而尚未稱帝之時。
丁儀頗有思想家的豐采,他寫過一篇《刑禮論》,文章兼取儒、法兩家之說,一方面強調(diào)“先禮而后刑”,同時又指出,所謂“禮”決不僅僅是叔嫂不親之類的倫理規(guī)范,而必須“別男女,定夫婦,分土地,班食物”,要先行把這些維持社會生活正常運轉(zhuǎn)的種種必要條件安排好,然后才去懲罰那些不合于正常秩序的言行,這就是“刑”。這一思路要比腐儒們只拘泥于小節(jié)高明多了,比較靠近曹操的思想。所以曹操與丁儀接談之后對他大為賞識,甚至說過“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注引《魏略》)“吾兒”即指曹丕。
曹植在致楊修的信中曾經(jīng)提到,“昔丁敬禮嘗作小文,使仆潤飾之,仆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謂仆‘: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后世誰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嘗嘆此達言,以為美談?!倍≌f他請曹植潤飾自己的文章,修訂后文本之文責還是由他自己來負,請曹植動筆時不要有什么顧慮。他們間關(guān)系之親密實在不同尋常。曹植寫過《與丁》(一作《與丁翼》,翼、廙二字相通)、《與都亭侯丁》(一作《贈丁儀》)、《答丁敬禮王仲宣》(一作《贈丁儀王粲》),充分表明了他與丁氏兄弟相知之深。
等到魏晉易代之后、陳壽來寫《三國志》的時候,形勢已經(jīng)很不同,為丁氏兄弟寫“佳傳”不會犯什么忌諱,當然不將二丁列入亦無不可,于是陳壽抓住這一頗有彈性的空擋謀取“千斛米”,其思路是可以理解的。小丁很有骨氣,沒有理他。
就史家索賄而言,陳壽一案并不典型,搞有償傳記比較厲害而且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是初唐時代的高官許敬宗?!杜f唐書》本傳載:
敬宗自掌知國史,記事阿曲……敬宗嫁女于左監(jiān)門大將軍錢九隴,本皇家隸人,敬宗貪財與婚,乃為九隴曲敘門閥,妄加功績,并升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同傳。敬宗為子娶尉遲寶琳孫女為妻,多得賂遺,及作寶琳父敬德傳,悉為隱諸過咎。太宗作《威鳳賦》以贈長孫無忌,敬宗改云賜敬德。白州人龐孝泰,蠻酋凡品,率兵從征高麗,賊知其懦,襲破之。敬宗又納其寶貨,稱孝泰頻破賊徒,斬獲數(shù)萬,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泰耳,曹繼叔、劉伯英皆出其下。虛美隱惡如此。
出身微賤的錢九隴可以變得同一流的功臣相提并論;許敬宗又為另一親戚大說好話,完全不管事實如何;而吃了敗仗的龐孝泰給了他一大筆錢竟成為功勛卓著的大英雄——許敬宗一再“虛美隱惡”、亂編歷史的根子,無非在錢財寶貨。即使是親戚也得給錢才行。許敬宗利用自己撰寫國史的權(quán)力,到處尋租納賄。
在貪官那里,隨便是什么權(quán),都可以拿來換錢。如果并不是官而手里也有些職業(yè)帶來的權(quán)力,也有人可能就地取材地以權(quán)謀私。權(quán)和利關(guān)系太密切了,這一帶區(qū)域很容易出問題,非建立嚴格的監(jiān)督機制并加強道德建設(shè)不可。